(一)弓弩
宋代兵器种类繁多,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就目前 见到的文献,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是南宋华岳《翠微 北延录》卷七《弓制》。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 首;晟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作为远射兵器的弓弩, 在军队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史•兵志》载“诸路禁军 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宋代的弓多为复合弓。神臂弓是宋神宗时所研制 的精良武器,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 “仍透穿榆木,没半竿”,足见其劲力。神臂弓不像床子弩 那样笨重,只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所以在宋军中广为 使用。南宋时对这种弓又加以改进,制成克敌弓。“一人 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可以贯穿重甲,“每射铁 马,:发应弦而倒理.
弩在宋代名目较多,《武经总要》中有双弓床弩、三弓 床子弩、小合蝉弩、大合蝉弩等,须用数人甚至百余人以 绳轴绞张,以槌击发,射程达一百二十步。最强的三弓床 弩,又称“八牛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剑 箭”。又可称为“踏檬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 也”。这样的三弓床弩的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强力已发 展到它的高峰。
刀
宋军作战虽以弓 弩射为主,但也重视 各种兵器的合理配置 和练习。马、步军除习 弓弩外,还须精学刀、 剑及铁鞭、短枪一类。 作为短兵器的刀,在 宋代有了进一步的改 进,从狭直的长条形 方刀头,改成前锐后 斜的形状,有护手,并 且去掉了那种扁圆的 大环和鸟兽饰物。同图67手刀宋代选自《武经总要》 时出现了各种长柄刀。《武经总要》卷十三《器图》载有 “棹刀、屈刀、・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名 目。
宋代刀的种类逐渐增多,并由日本进口大量的手刀,这是因为北宋时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发展,开往 日本的商船几乎年年都有,日本商人也乘明州、台州商 船,把日本制造的刀输入中国,最多时达三万把,总输入 约二十万把。宋代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1007 —1072)写 有《日本刀歌》:"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 装帖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
宋代善使大刀的人很多,较著名的有“大刀关胜”。 《金史•刘豫传》中写道「关胜者,济南骁将,屡出城拒 敌。”王象春《齐音》载:“金兵薄济南,宋将关胜善用大 刀。”此外,米信也善用大刀。据《宋史•列传》二百六十卷 载,米信在雍熙三年(公元987年)征幽蓟,败契丹于新 城,“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 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 会暮,信持大刀,率众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宋水 军都统领徐文“勇力过人,挥巨刀重五十斤,所向无前,人 呼为‘徐大刀'"。太原总管王禀"马上运大刀,经造虏营 中,左右转战,得虏级百十,方徐引归,率以为常”。《齐 东野语》卷九载,红袄军起义领袖杨妙真“年二十,膂力过 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
(三)枪
枪在宋代仍是重要武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记 载:步、骑兵用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坏子枪、素木枪、鹦 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九种,称之为“枪九色”。 枪以木为杆,上安枪头,下装铁铸。骑兵用的枪头,侧面有 倒钩,杆上有环,如双钩、单钩等枪。步兵用的系直刃无 钩,如素木、鹏项等枪。锥枪是棱刃,“锐不可斩”。太宁笔 枪,刃下数寸,安一小铁盘,四周有刃,使敌人“不能捉 搦”。专用于攻城的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菠藜枪、拐枪等。其特点是枪盾较短(杆长四至六尺),便于在掩护控城 的头车图。绪棚中和地道中战斗之用。专用于守城 的有拐突枪、抓枪、拐刃枪、钩竿等。其特点是杆较长(二 丈五尺左右),便于刺杀正在爬城的敌人。
宋人善使枪者不少,以枪术称著的人物中,有手持丈 八铁枪、驰骋战场的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还有李 全(? 一1231)等。《宋史•岳飞传》载:岳飞与金人“战于 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鸟。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 铁枪,剌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宋史》记山东李全“以 弓马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宋亦有用双枪的将 领,《挥尘后录》卷九载:“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出戍江南。 时金兵南下,贼并兵列大寨城下,立拥六骑出,呼日:'我 镇抚也,首领骁贼,其来接战。'南寨有二骑袭其背,立拨 马回顾左右,手奋双枪,贼俱坠地产
(四)铜、棒、鞭及其它,
宋代的铜、鞭、棒等杂式兵器,见于《武经总要》的有 几十种之多。疾藜、蒜头(又称骨朵),是用铁和木做成大 头,用以打敌。铁钢为四棱形,铁鞭为竹节形。“铁鞭、铁 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又有作四 棱者,谓之铁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柯藜棒、钩棒、 杆棒、杵棒、白棒、抓子棒、狼牙棒等都是古代殳的演进, 用坚硬木料做成,长四五尺,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安 装钩和镣,有的头部周围植钉,就其形状取了各种各样的 名称。铁链夹棒属软兵,“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 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 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铁链夹棒即长短木棍 之间用铁环相连,使用时握长棒挥击,带动短棒击打,其 势较猛。
斧,主要有劈砍的功能。斧在宋代形状不一。《武经 总要》载:斧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除一般 用于作战的斧外,还有专门攻城用的凤头斧,头长八寸、柄 长二尺五寸;峨眉斧长九寸、刃阔五寸、柄长三尺;挫王斧是 守城用以砍攀登城墙敌人的,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
宋代的兵器较为庞杂,它对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 富多彩增添了新的一页。兵械形制增多,使用方法多样 化,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1.铁链夹棒2.柯藜棒3.钩棒4.杆棒5.杵棒,6.白棒.抓子棒8.狼牙棒9.铁鞭10.连珠双铁鞭11.铁简12.大斧
四、军中武艺表演
北宋时,皇室集天下精兵于京师,组成数量庞大的禁 军。东京左右两厢禁军从各地军队和民间征召了一些精 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他们名列军籍,每月领取 粮饷,专习技艺以供表演。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驾登 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生动地记叙了当时表演的盛况,其 中就有武术表演。“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剌之状:一人作 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 牌之类”。不仅有两人对练,而且有多人的对练。“烟中有 七人,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执真刀,互相格 斗击剌,作被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这种执真刀互相 格斗,惊险逼真。其它还有“大刀、双刀”、“使蕃枪或草 棒”、“或执刀斧,或执杵之类”的表演。
除此之外,还有集体武术表演。引百余人,“各执木棹 刀一口,成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阵 子数次,成一字阵.两两出阵格斗,作夺刀击剌之态百端 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著地有声,谓之‘板落,工 所谓板落,即后倒背着地,表示被对方剌中倒地。对打中 加入了技巧动作,以增强武术表演效果。
军中的表演还有剑舞、相扑等。据史籍记载,宋太宗 时曾“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 其身左右承之” 。南宋时,此类表演亦盛不衰。如诸军春 教时,“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枪斫柳,走马舞刀,百艺俱 呈”。宋时“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非市井之徒,名‘内等子'”。内等子设额一百二十 名,组成相扑营,专供宫廷庙会节目表演。
宋代军队武艺表演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 大,非前代所及。这些按规定的程式、规定的动作进行的 武艺表演,不仅将攻防技击动作连贯起来,同时为了增强 表演效果,也加入了技巧动作,对后世武术向表演方向发 展有相当的影响。
浏览4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