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清代镖局与武术传播的互动关系之个案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
镖局是以武术为基本手段进行商业经营的,实际上是将武术作为商品,用武术来实现赢利的。武术被镖局赋予了商业职能,客观上拓宽了武术的功能,影响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武术的传播,是武术市场化的先驱,也是武术社会化的表现。
武术是镖局能够产生及发展的本质原因,实际上武术是镖局贩卖的商品,武术的技、战术功能对镖局的运营形成了技术支撑,而武术所涵含的“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赴士之厄困”、“不爱其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义精神也是镖局能够运营的理论基础。
产生于远古的武术在清代时与商业结合,产生镖局。而镖局出现又反过来促进武术的发展。武术和镖局二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统称,而中国传统武术有着众多的拳种、门派,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并不是每一个拳种、门派都是通过镖局来实现其传播和发展的,众多的门派根据其技术特点和人文环境等条件,所采用的传播与发展的途径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通过宗教传播,如少林拳等;有的通过秘密结社传播,如洪拳等;有的通过镖局传播,如形意拳等;有的则通过武馆传播,如太极拳等。在这数百个拳种、门派之中,形意拳是现代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的拳种。而产生于山西的形意拳在其发展中正是借助镖局来实现其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拳种的传播的,是和镖局最互动的拳种。本节通过对镖局和武术传播的互动关系之个案研究。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者、专家能重视这一问题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清代镖局与形意拳关系简述
清代是中国武术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自诩“以武功定天下”的清政府对武术极为重视,在严禁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的同时,对民间武术的传习却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加之清代人口管制的松动和经济的繁荣,使武术之技击防卫、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拳种。是中国古代武术集大成的时期。
在清代诸拳种流派中,由山西人姬际可在清初创立的形意拳经戴隆邦、戴文雄、车毅斋等名家发展成为我国的名拳之一。其动作严谨朴实、拳法灵活多变,技击性强是它的特点。考证其拳种风格的形成过程,与在清代兴盛一时的镖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镖局是专门武装押运商品、现银等重要物资和钱财,保卫其安全运转的专业机构,带有一定的保险性质。镖局是迎合商业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实际上是武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产物。起源于山西的形意拳正是迎合晋商发展的契机,为镖局提供了技术支持;而镖局的商业经营又为形意拳提供了拓展平台。二者的融合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实现了双赢。
本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回溯二者的互动关系,将形意拳放在社会大环境下研究,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拳种风格,而且能找到清代武术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将对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商业需求促使形意拳与镖局互动发展
经历了明末清初长期的战乱后,清经济在进入康熙朝时开始高速发展,其中资本最雄厚、经营项目最多、活动区域最广、活跃时间最长的晋商已开始称雄国内市场。但经营中大量货物和资金的流动与携带大量笨重的金属货币或货物长途运输中不安全之间的矛盾成了晋商及所有商帮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之一,但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形势下不可能产生专门为商业运输提供安全保障的职能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凭借武术保护商品、现银的组织——镖局,开始产生并盛行于三晋。“镖局之创生,因商旅运输之需要而兴,此与都市之发达,水陆行旅之频繁,商货及资金之流通有密切关系。更具体集中之需要,即是水陆道上行旅安全保障问题。此即镖局应命之生机背景”。
由于镖局性质的特殊性,其为商业提供安全服务的前提必须有武艺高强的拳师 作为支撑。恰逢其时,形意拳由山西人姬际可创立并开始小有威名。时间和地域的重合使镖局与形意拳之间的融合,如水到渠成。在清代形意拳历史中,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主要有姬际可、曹继武、马学礼、戴隆邦、戴文雄、李老农、戴奎、车毅斋、李复祯、李存义、李广享、李慕侠等众多名家。考证这些名家生平事迹,发现为数不少的名家都从事过镖局中的镖师工作。戴文雄(二闾)在河南赊家店创立“广盛镖局”;李老农在太谷三多堂担任镖师;车毅斋曾从事护院镖师;李复祯为太谷王庄客商护镖;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失败后在太谷孟氏担任护院镖师;李广享在太谷中正兴商号担任护卫镖师等。众多形意拳名家在镖局从事的经历可以充分说明形意拳是当时镖局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镖局与形意拳的结合,为镖局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流派,更使形意拳在实战中完善了技术风格,在镖路中实现了广泛传播。形意拳等武术技能成为了镖局实现其商业价值的手段,而镖局这一商业经营形式又承担了形意拳发展的载体,实现了形意拳的社会价值。
三、形意拳与镖局之互动关系分析
镖局实际上是形意拳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载体,形意拳通过镖局实现了与社会接轨,和商业经营产生了双赢,镖局作为载体和形意拳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客观上促进了形意拳拳种风格的形成和形意拳的发展、壮大。
(一)镖局对形意拳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机构,镖局在实现商业利润的同时,对形意拳在技术完善、广泛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镖局为形意拳师提供了凭借武术安身立命的体面工作——物质保障
在清代之前,我国武术多以乡间传播为主,习武者多为封闭的“一地一姓一族的传播”,此阶段各武术名家将技艺视为自己的独得之秘,不愿轻易示人,具有秘密、直线、内向、封闭的传播特点。其中形意拳也是一样。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武术习练者无法将武术技艺转化为生存本领,不能或很少通过多年练习所掌握的武术技能而获得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突破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时,这一矛盾就直接影响到武术及形意拳的生存空间。
进入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时,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些拳种流派也适时地突破了内向传播,太极拳经陈长兴突破异姓传播、杨露禅通过开馆授徒使太极拳走向全国。地处山西、河南的形意拳则和商业联系的更加紧密,通过戴隆邦、戴文雄等成为了解决商业运营中安全机构——镖局中的主要力量。
这一变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武术及形意拳的习练者提供了一个凭借技艺安身 立命的体面工作,使其习拳和生存之间相统一起来,意识和物质沟通。镖局为形意拳师提供的物质保障,解决了形意拳师最基本的后顾之忧。使已经掌握技艺的拳师可以持艺而生,亦对尚未掌握技艺的人提供了一个生存职业选择。
2.镖局是形意拳传播的场所、技术发展的载体——交融场所
武术之传播形式未突破前,其封闭的特点决定其有地域特征,太极在陈家沟,形意拳在山西祁县、河南等有限的地域,受众很少,各拳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狭小的村落。当形意拳师们走出乡间,进入都市,开始凭技艺走南闯北时,联系拳师间最直接的纽带就是镖局在各处分号所设之经营场所,为拳师们提供了稳定的练习、沟通场所,更成为各拳种流派融合的物质保障。镖局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运营中的安全问题,而不是某一拳种的活动场所,这一目的促使镖局是开放的,任何对镖局运营有利的拳师、门派都可以进入这一场所。
镖局“保财”目的和社会盗匪“抢财”之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其职业具有高风险性,进入镖局场所的镖师,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不仅仅是传统的师徒、父子,更是一种生死与共的依托关系。这一特殊的关系决定其各流派间密不互传的绝技和师徒、父子间授业中留一手的陋习变得不太重要,镖局成为技术的交流和融合中自然、理想的场所。

浏览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