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击上讲,气壮必力大,太极拳虽然不以力取胜,但气力乃 是一切武术的基础。陈老师说:“事实上,太极拳并非不讲力气,巧 与力是密切结合的,没有
力根本不可能发挥巧的作用来制敌。”只 是这种太极拳的力不同一般的拙力,这是一种以螺旋形式发出来 的富有弹性的力,是与真气相结合的力。故有人为了区别于一般的 力,把它称之谓“劲”。另外,胸腰折叠、顺逆缠丝的功夫锻炼,正是 锻炼引化来力和利用人体螺旋力发劲进击敌人的重要方面,因为 腰是全身劲力的主宰,这完全符合“力发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 腰,形之于手”的拳理。
(五)刚柔相济,松活弹抖
陈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种。但其刚快之劲是建 立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之上,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一种爆发力。陈照 奎老师介绍这种松活弹抖的时候说:在陈家沟,把这种劲叫做“一 格灵”,一般武术称之曰“寸劲”。这种松活弹抖劲发放的要领是:在 全身放松的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总枢纽,结合丹田带动, 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串,集中到一个发射点 上,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肢体的某一部位爆发出来, 产生巨大威力。陈老师形象地比喻说「就好象遛牲口时,骡子打完 滚后,站起来,突然全身一抖,轻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尘土一 样」又说「象卷紧的钟表发条,一旦失去控制,突然爆发出来的那 种弹簧劲。”其放松的要领,他特别强调肩部和胸部的放松,强调从 “沉肩”
坐腕”、“松胯”与“胸腰运化”入手,解决全身放松的问题。 正如拳论中说的“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他常说“紧要处全在胸 腰运化”,“不善于松活,也就谈不上弹抖”等等。
实践证明,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种松活弹抖劲的锻炼,对于增 强身体的力量、灵敏度、柔韧性和速度都有明显的作用。这种松活 弹抖劲,可以通过腰脊螺旋力的带动,鼓荡全身的气血,使全身气 血充盈而活跃,使精神为之一振。拳论云「收之,气归丹田,发之, 气贯四梢「所以,演练陈老师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即便是在冬天早 上每打完一遍拳之后,也会感到四肢发热,手心、脚心、指肚、脚趾 都发热,全身舒适,精神抖擞。这就是真气充足,甚至真气外溢的现 象。但是,这种弹抖劲的基础是松柔,没有松柔,就没有弹性劲。刚 柔相济,就是松活弹抖的理性概括。
发劲震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我的体会 是只要按陈
老师的要求掌握得当(震脚时脚掌放平,不要偏重于震 脚跟,不要在水泥、沥青、石板、之类的地面上猛震),震脚不但没有 害处,还有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好处。有的医学专家说:脚掌是人 体的“第二心脏”,“脚掌上具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脚掌能使末 梢神经活跃,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充分做功。其结果,不仅腿脚,连脑 袋都感到轻快,记忆力也得到提高「我国传统针灸学上介绍,刺公 孙穴(在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的前下缘第一趾关节后一寸),可以 治胃痛、头痛就是一例。还有的医学专家在研究一种“震动疗法明 除了依靠震荡医疗器械之外,特别强调依靠人体内在的震动能力, 对末梢血管病患者,对防止血管末端坏死,改善供血状况会有明显 作用。有一位同志双脚患脉管炎,足趾紫黑,疼痛,药物疗效不明 显。1982年学习陈式太极拳,按照陈照奎老师传授的练法,刚柔相 济,快慢相间,发劲松活弹抖,震脚,还特别注意老师要求的“五趾
抓地,涌泉穴要虚”的要领,练拳3个月之后,双脚足趾紫黑症状和 疼痛皆消除,脉管炎痊愈了。当然,陈老师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 要求,他常讲:“震脚,爱震不震,但是即便不震脚,脚落地时也要 意、气、力一齐贯注脚掌、脚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以螺旋形式发出的松活弹抖劲,比直线 发出的硬劲威力要大得多。它可以使对方内伤而外不显。并且有 利于劲儿的放长和力点的集中。
(六)虚实谐调,轻沉兼备
陈老师常讲,打拳就是为了锻炼随时能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 就是为了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要掌握自身平衡,做到随遇平衡, 就要掌握好运动中的两种虚实。太极拳处处都有一虚实,这一点人 们都知道,但是怎样掌握虚实,特别是在怎样保持重心随遇平衡方 面,则不一定人人都明白,除了前面讲的“变换虚实要做到裆走下 弧”之外,陈照奎老师讲虚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虚”和“实”包含两 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人体重心倒换之虚实;二是指发劲主辅之虚 实。陈老师在谈重心时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就是说左手下 沉发采劲时,左脚为虚,右脚为实(重心所在所偏);手向前推或发 横冽劲(偏上)时,右手实,右足也可以是实。但右手向下发采劲 时,则右足必须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都为虚。 但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为实。还说:前发后塌,指的是对称劲, 前发部位为发劲之实,后塌部位则为重心之实。陈老师还举例进一 步生动地阐明其理:如冬天站在结冰的河边,用一只脚踩冰,试冰 冻之薄厚,不论用多大力去踩跺,其身体重心之实必然在岸上之 脚,踩冰之脚为虚;但从发力讲,前脚则为实。必须分清这两种虚 实,才能达到轻沉兼备,才能维持身体之平衡。这些论点,不论从健 身、技击上讲,都有其重要意义。绝对,有时是三七、二八(如某些虚步动作、过渡动作)。总之要根据 维持身体平衡的需要来掌握。
(七)快慢相间,节奏鲜明
关于快慢相间,同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 人认为第一
趟拳练得快,第二趟慢,则为快慢相间;也有人认为学 拳时慢,学成后再练快,即为快慢相间。陈老师所传拳架,则是主张 一趟拳从头到尾,有快有慢,有高潮,有舒缓,波浪式前进。不仅如 此,而且要做到每一个式子的各个组成动作之间,也有快有慢。发 劲快,蓄劲慢;柔化动作一般要慢,刚发动作一般要快;有的式子要 快(如连珠炮、穿梭等),有的式子则可以缓慢(如懒扎衣、前瞠拗步 等);整个套路前部慢动作较多,后部快动作较多,二起脚前后还有 一个高潮,而收尾又慢,做到稳起稳收。并且要求“慢而不呆滞,快 而不散乱”,慢也不丢缠丝劲,快也要走螺旋。总之,陈老师所传授 的拳架在动作连贯的条件下,快慢节奏非常鲜明。不象某些太极拳 一味地求慢,速度均匀;又不同于某些武术一味地求快,速度迅猛。 而是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看陈老师打拳如滚滚江河,波澜起伏,后 浪推前浪,忽快忽慢,忽隐忽现,快如浪头,慢如浪尾,给人以鲜明 的节奏感。这种快慢相间的练法,可以使你久练而不知疲,越练兴 趣越浓。从技击角度体验,快慢相间的劲力锻炼,可以使你全身的 螺旋劲达到刚柔相济,应用时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随屈就伸”。
(八)注重呼气,内气鼓荡
虽然陈式太极拳同其它各式太极拳一样也讲合吸开呼,起吸 沉呼,有呼有吸,呼吸自然。但是陈照奎老师练拳、教拳时,都特别 注意呼气,打起拳来总是呼呼带声,尤其发劲时更明显。给人的印 象是气势饱满,内气鼓荡。陈老师常讲,呼气要呼够,发力时可以张
口发声呼气,免得用力时胸肺憋胀。实践证明,打拳时注意呼出肺 腑之气,使真气下沉丹田,这样久练而不累。这种注意呼气的练拳 方法,既符合古典拳论的要求,又符合现代生理学的要求。就是《少 林拳术秘诀》中也讲:“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诀”,“气随手出,不可 失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六字诀养生法也是 强调不同声音的呼气。《真气运行法》也是注重呼气。同样《陈氏太 极拳图说》一书中也一再强调注总呼出浊气「浊气去而清气来”。 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注意到出气时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正常情 况是:吸气是交感神经兴奋,出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 奋时,全身处于紧张状态,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全身出 现舒缓状态,心跳减慢。在练拳时我们注意呼气,交感神经活动相 对减弱,这时血管就处于舒张状态,毛细血管也舒张,气血就容易 通过,因此就可以使血压下降,减轻心脏负担,对防治高血压引起 的冠心病也会有好处。当然,出气的作用不仅可以使高血压、心脏 病等症好转,还可以使周身血液流畅,四肢以至全身得到气血濡 养,对其它病症的康复也有良好的作用,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肠胃病等症。从人们日常生活情绪观察,欢笑时多是呼气, 哭泣时则多是吸气(故谓之抽泣)。至于吸气,因为空间大气大大超 过肺腔的压力,只要你注意把浊气呼出,不管吸气,新鲜空气也会 渗入肺腑。
从技击上讲,这种吐气发声的作用,既有利于意、气、力三结 合,对敌人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威慑,所以我认为陈老师练拳注重呼 气的方法是科学的。致于呼吸与动作、发劲相配合,陈式太极拳则 采取丹田呼吸、肺部呼吸与体呼吸三结合的周天开合呼吸法,从而 使此拳内功外功达到完美统一。
浏览3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