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科学?何华云说:“太极拳技击,就是破坏对方重心, 这符合力学原理。”他说:“太极拳推手中有两种平衡值得重视:一种是拱桥平衡, 两人一搭手,粘住就容易形成依托平衡——拱桥原理。另一种是随遇 平衡,人随时只有一个点与地面接触,不会形成双重,也能自由转换 重心。”他说,球在地面旋转就是随意平衡,因而我们不能说球倒了 而只能说滚了。球要在地面滚动,其与地面的接触只有一个点,否则 就动不了或不是球。太极拳要求不犯双重,即尽量少用双脚同时扎 地,其目的就在于此。听完理论,和何老师搭手,感觉其脚下确只有一个点触地,阴阳 转换特别隐蔽。何老师说:“太极拳同样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学问,并不神秘。 然而其修炼过程中,却需要师父的口传身授,亲自让徒弟在身上感 悟,才能取得进步。”武学比喻:意是灯光不是手电何华云说:“太极拳的修炼不缺乏拳论,因为互联网的崛起,无 论多么保守的拳论,都已被网络暴露无遗。缺的是对拳论的真切理 解,并能将这个理解用现实的话准确地表达与演示出来,让人能够在 身体上领悟.太极拳论有:在力则僵,在气则滞,在意则活之说。”何华云强调意,他回忆自己师父张义尚曾打比喻说:意就像屋顶 的点灯的灯光,可以照在屋子的每一处,不是手电筒的光,只能照出 一束光,照到一部分地方。就笔者对练习内家拳的认识,这样的比喻对于练拳者的帮助,有 时会胜过刻板的描述与讲解。何华云说:“不管是对于初学者还是多年修炼者,一个’松’字 永无止境。而松又以肩松为最难。只有松做好了,才能将对方的来力 传导到足底——根。”他比喻,就如电里面,银的传导性最好,其次是铜,再是铝,再 是铁,而电阻越小的,传导性越好,硬度越小。银无疑是“松”得最好的。说到身体在竞技中的状态时,何华云用象棋来做比喻:头是帅, 两肩是士,双肘是象,两手是车,胯是马,膝是跑,脚是卒子。推手 时,脚是不能退的,就和象棋的卒子一样。笔者感叹自己最近修炼太极拳进入一个瓶颈,好像难以突破。何 华云解读说:“这就像进入了一个物质形态转换的临界点。比如冰块 加热变成水,虽然一部分已经融化了,但温度还是。摄氏度,一定要 全部变成水,加热一阵子,温度才会上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 临界点,在临界点不要因为温度不变,就否定加温的作用。太极拳的 练习也一样的道理。未来畅想:专业拳师更看重养生由文入武算起来已有近40年,何华云现在长期在重庆万州、四 川成都、北京等地云游授徒。他笑言自己过的是专业拳师的生活。在他的徒弟中,2/3都是因为身体不好前来拜师,总是各有收 获。从何老师的面容已不容置疑太极拳的养生功效。看着自己以前的 部分同事退休之后,或沉迷于麻将,或因为地位变化心态不佳,患病 去世,何华云欷不已。一位爱徒的孩子,考上大学不久就休学回到老家,因为极度的封 闭和抑郁,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出来走几步就会呕吐。孩子产生了 厌世情绪,觉得不能继续活下去了。在尝试了各种药物和看过若干心理医生还是不见效后,大家出主 意,让孩子学习太极拳。最初打拳,孩子需要人专门搀扶才能到达拳场,经过一段时间的 锻炼,孩子身体上的不适消失了,面色从惨白到红润,性格也开朗许 多。几个月后又重返大学校园。这位爱徒事后很有感触地告诉何华云:“师父,您救了我们两代 人呀。”在徒弟中,有不少对武术技击痴迷的青年,也包括部队的高级警 卫人员。“40年,还只是个开始,”何华云说,“想说的关于太极拳的话太 多了,也许会在合适的时候,用一本书的规模来记录自己这个’误 入’的太极人生。”

 

(宋•张三丰)

1925年,杨氏太极拳正宗传人陈徽明,首次代表杨氏著书《太 极拳术》,公开向社会发行,影响甚广。该书是杨澄甫宗师口授,微 明代笔的,故书中有杨澄甫拳照,杨氏家传的正宗拳谱。该书经澄甫 公审定首肯,拳谱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是一本价值很高的古籍。书 末附录的古拳谱,第一篇的原文就是该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个话旨在告诫我们,除了练拳过程中一拳一脚一身心都必须轻 灵外,平常的一举动、一举手投足、一行走坐卧都必须要周身轻灵。 大家如果看过老虎走路,就会发现它的爪子特别的轻灵柔软。在这个 基础上特别要注意做到周身贯穿。怎样理解“贯穿”呢?如果我们按 照师承形意的王茅斋先生(注:后创“意拳”、“大成拳”,晚年武道 进入“无相(象)”境界,成为近代武学宗师)的说法就便于理解: 把身体练成一个力的发射“通道”,可以从任何部位发出去。这就是 对“贯穿”的一个基本要求!三丰祖师行文犹如演绎了一套极高深的拳法,层层剖析,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我们来看下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气”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 气,就是一种极致放松的运动。前面说到仅仅“周身俱要轻灵”是远 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放松,要“虚而待物者也”,只有在放松到一定 程度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气” !有了这个“气”,我们才可以更 好地做到贯和鼓荡,是“唯道集虚”的结果了。近代太极大师李雅 轩先生说:练刚柔的不如练松软;练松软的不如练轻灵;练轻灵的不 如练虚无。这里的“虚无”就是指这个“虚无的气势”!众所周知,我们的神经感知到的“气”是很容易贯穿到不同的 “容器”,它并不受我们的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的限制。一定要清醒认 识到这个“鼓荡”是在放松的环境中自然产生而非刻意的!所以这 句话的真正含义告诉我们:轻灵放松的运动产生了 “气”,它是很适宜自在的鼓荡,我们不可以去妄加任何意念在里面,这个时候精神适 宜内敛,要谨慎而愉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下句话的要求: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神宜内敛”的必然结果就是让大脑去开发、认识我们自身的 “缺陷处”、“凸凹处”、“断续处”。何为“缺陷”?比如我们顾此失 彼就是一种缺陷,内家拳主是指“劲路”上的缺陷;何为“凸 凹”?字面意思就是有高低不平的地方。王芸斋先生要求的“不曲不 直,周身骨不露棱,意不着象”就是在解决这些“凸凹问题”;何为 “断续”?字面理解就是断断续续,就是一阵子好,一阵子坏。其实质还是不圆满和不完整!“气宜鼓荡”就是通过“鼓荡”去解决那些问题,“神宜内敛” 就是通过“内敛”去深入认识这些我们平常没有察觉到的错误问题, 最终做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个话说完 后,三丰祖师认为“意气”的抽象理论问题、基本要求提出来了,应 该稍微“休息”一下我们的大脑,所以对躯体骨肉问题来了个举例 说明。由此启迪了后人《十三势歌诀》中“意气君来骨肉臣”等语 句的产生!请继续观下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个话好比给我们构建了一个“Flash”:有一个人与敌人战斗 时,通过他像“根” 一样的脚,由脚而腿而腰,通过手和指以及手指 构成的拳头或握着的兵器,“完整一气”地“向前退后”,常常得机 得势。但突然遇到了 “高手”,他就不得机不得势了,甚至是身形散 乱,乱了阵脚。我们通过慢镜头分析,发现他主要是腰腿上出了问 题:腰腿失去了 “主宰”,乱了方寸,出现了 “缺陷处”、“凸凹处”、 “断续处”,这个时候你去观察他的上下、前后、左右,发觉都是出了 这样的问题。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三丰祖师继续告诉我们,通过更细微更进一步地观察,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意识上出现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外形上:你看他 注意到上半身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下半身?专注到前面的时候有没 有留意到后面?

浏览3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