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并未逝去 它在我们身边
一本叫做《逝去的武林》的书,畅销图书市场。中华武术黄金时 代的最后一个见证者,形意拳高手李仲轩以七十余年的武术实践向您 口述最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揭示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 “禅”的境界。
书中的讲述者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在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 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 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才是原汁原味的 中华武学。
书中介绍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被尚云 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 个甲子过去,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 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 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留下讲 述,又经徐皓峰先生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被人称为中华武术的一次 险胜。
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他们在武林的地 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
在此书中,作者的叹息也是很明显的:武林已经逝去,吾辈已无 机会再看到武术的辉煌了。
武林是否真的已逝去;笔者认为,《逝去的武林》的畅销,恰恰证明了武林并未逝去。 正是“武林”中的一大批对内家拳、内家拳文化的痴迷者成了这本 书的忠实粉丝。
内家拳的痴迷者组成的“武林”并不仅仅在武当、少林等名山 胜地,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园、操场,甚 至小区树荫下。
那些默默操练的武者,他们不靠武术为生,而是从事着公司职 员、公务员、律师、商贩、记者、教师等众多的职业。
古龙先生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侠 客。江湖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 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 是又出现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而练武则是“正心、修身”与“穷则独善其身”的一部分,是 自我爱好和平、“止戈”的健身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与 “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讲“林”的关系,双木为林,就不仅仅是个体 的行为了,武功练好,总会去做些扬善抑恶的事情。
因此说,“武林”其实就是讲述个人和群体以及社会的关系,这 种关系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我们。
这本书就是要从根源上解开大家的武侠情结!通过狭义的武林内 家拳的修炼以及几十篇古拳谱的解读,去更好地融入广义的“武林” 中去,实现“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理想。
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丹麦的张斌作序说,我每次看到李老 的文章都很感动,一气要看两三遍,这里面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 的道理,其立意很高。比如唐维禄教授徒弟,对待同门要示以弱,对 待外辱要示以强,让他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要报效国家,这不 就是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阐释吗?
身边的“武林”客观存在,展示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告知大 家,我们可能忽视了我们身边的一群执著者,他们默默地传承着扎实 的功夫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核心精神。
内家拳神秘之秘
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播放,为中国男儿心里播下了 武术的种子。少林武术由此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但内家拳仍然带着 神秘的色彩为大众所不知。
因此,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内家拳。
“内家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拳术名,相传始于明初著名道士张 三丰。内家拳将道教气功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 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 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极拳、心意六合 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从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
内家拳是一种“主于御敌”的拳种。所谓“内家”,即在家,是 相对出家而言,内家拳则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 言。明末清初人王征南精于此术,后传黄百家。黄百家在《内家拳 法》中对该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 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和十段锦 等。晚清时有人把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 家拳。
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在历史中第一次提出了 “内 家”、“外家”之说。文章开门见山说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 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 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内家”、“外家”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对于中国武术史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用武术名家蔡龙云的话说,就是 “由那时候起,中国武术被黄氏父子决然地分为内外两家了”。
内家拳从实践中来,它的理论基础与中医、阴阳五行一样,很多 东西都是客观存在,但是现代科学还找不到原因,例如针灸、穴位、 经脉等,很多事实证明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还没有找到现 代科学认可的理论依据。
针对这些“秘密”,本书旨在用亲身的体验去破除一些术语之 谜,力求真实、科学并通俗易懂。比如“四两拨千斤”是如何实现 的? “奇经八脉”到底讲述的是什么东西?等等。
练拳者最缺什么练拳,最大的感受是进步很难。市面上也有很多关于练拳的书, 但不是太深奥不知所云,就是太浅显,讲述的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总觉得用不上。
这几年作者向全国多位民间武术高手请教,得到他们的真诚指 点,有个真切感受:武术最缺乏的就是亲身体悟。如老师所说的,宁 说十手,不摸一手。说十手就是理论,难免有大路货;摸一手就是实 践,老师的身上体现的东西,通过手会传递给你实在的信息。
古时师父带徒弟,每天让徒弟从身上感知到第一信息,长此以 往,感情胜过亲人,功夫也进步神速。而当我们大部分练习者不可能每天都摸一手的时候,这十手怎么 说?就成了进步的关键。
说十手,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大道理,气沉丹田、松静自然,可 以从易经讲到老子,正确是正确了,听的收获却不大。也可从练习者 的亲身感受娓娓道来,细到意识的调整、呼吸的感觉、身体的反应, 一一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生动的比喻表达出来,听者或可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本书中的内容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太极拳习练者太极笑笑生将3 年的练功日志集中体现;刘厚中将10余年的练功感悟与古代太极拳 谱对比研究,对太极拳谱提出自己的解读;对数名内家拳修炼者的采 访,力求发掘他们对内家拳修炼的第一手的鲜活体验。
可以概述之,不管是自己练拳的点滴感受,或是生活中的内家拳 人的访谈,还是太极拳修炼者对古代拳谱的感受性的解读,作者都力 求不去做过多的学理层次的探究,而强调去挖掘“工艺层面"的亲 身感悟,不敢说正确,只能说真实的感悟、本真的呈现,希望对习练 者起到一些借鉴作用。当然,由于修炼的时间有限,内家拳奥妙的博 大精深,往往有词不达意的难处,其中的谬误也在所难免,这都有待 以后做修正。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究竟出于何人之口,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是毛泽东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 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 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这些观点正好可以在中国传统的武 道修炼中得到充分印证。
资深媒体人太极笑笑生对太极拳修炼历程的博客正说明并记载了这些观点。"体质可变,弱可转 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同时中国传统武道的修炼,也应当遵循老人家教导我们的运动 “三宜原则”: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
“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更多地强调“有恒”,练太极一定要持 之以恒;“注全力”并非让我们用尽所有力气去练,而是要我们全神 贯注去练,在锻炼的时候不可以三心二意;“蛮拙”则是告诫我们宁 拙勿巧,宁朴勿华。
再举现实一例说明:刘翔无疑是现代体育运动天之骄子,但我们 观察他的运动训练及成长过程中,他的老师更多强调的是放松和运动 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看见今天的刘翔其精神是文明的,其体魄是野蛮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好的健身术就是最好的竞技术。如果忘了健 身术而只是强调竞技术,则身体无疑会不堪重荷。传统武道无疑是与现代体育相通的,相辅相成,必须反对将传统 武道与现代体育相割裂开来,互为矛盾的说法和做法。就算真有一些 矛盾,我们也应该看到矛盾的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换和借用的!精神可以文明,同时体魄也可以野蛮。
浏览3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