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内家拳书

在东方文化日益影响世界文明的今天,中国武功已经蜚声世界, 作为中国武术最重要流派之一的太极拳,更以其独特魅力广为流传, 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哲学思想、养生科学、体育运动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指导的武术养生体育运动一太极拳,以先秦黄老 道家哲学思想为主,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及佛家禅宗哲理,兼容养生、 医术、兵家等思想,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和 处世哲学,是一套成熟的、独特的武术理论体系。

东方智慧与西方观念迥然不同,它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 我同一的和谐境界。在为人处世中,强调顺让、宽容,提倡“内省” 以严格要求自己;采用“中庸之道”保持独立,避免对抗和偏激。它 特别强调师法造化,回归自然,坚信“物极必反”、“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所以采用“无为"的手段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即付 出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效果。这种清虚无为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就是习练太极拳必须遵循的根本要领、修炼的基本方法和追求的最高 境界。太极拳集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之大成,它的贵柔、贵和、贵化 (变)的观念以及辩证、中庸和系统整体的思想,习练者还可以通过自己身心的变化以及比武较技的方式表现出来,直接地感知并体验其 效果。因此,被称为“神拳”的太极拳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 人,毕其一生精力钻研而乐此不疲。

总的来讲,中国的一切学问都是“内学”,太极拳也不例外。太 极拳俗称“内家拳”,就是开启自己身心本具的功能和潜能,这是修 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也是具体方法。因此,与西方“实验”科学相 比较,太极拳是一门“体验”科学,它注重感悟的抽象思维方式,要 求通过自身的感悟去体会和学习。演练太极拳时,身体中正安舒、动 作缓慢松柔、心境平和自然。习练者在缓慢的运动中,放松肌肉,伸 张关节,贯注精神,延续想象,体会身心的变化,也就是不间断地 “内省”自己,随时检查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有无“过”或“不及”之 处,即有没有违反身体自然状态造成别扭的地方。正如李雅轩大师所 说:“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不但是表面之着术不同,其主要在 于有稳静心神之功夫,其动是静中之动,虽动仍保持其静,无断续, 无凸凹,无缺陷,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

太极拳武术技击的特点,正如李雅轩大师指出的:“拳术一道, 派别虽多,然皆不外乎练硬,练快,努力使劲,鼓气提神,讲狠毒, 讲厉害而已。但快硬者,心性难静;努力提气者,呼吸不舒;狠毒厉 害者,更难养中和之气。以上皆苦筋肉,耗神气,害虚灵之功夫,非延年益寿之道而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的功夫,出手虚妙无比,包罗 万象,无论对方如何来手,我有此虚灵之气,自能随机应变,无不恰 到好处。”

太极拳技击术的训练方法是“推手”,即通过两个人的手或部分 身体的轻微接触,从中检验自己的缺点和发现对方的错误。推手是两 个人之间的互动练习,相互之间的意气按摩,绝不是输赢胜败的较 量。推手时也应与独自演练一样,丝毫不用力量,逆来顺受,引进落 空,最忌顶抗强压,猛拉蛮扯。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林默根 先生认为,推手的要领在于“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 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出手无形,不能拖泥带 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太极拳到了比武较技的高级境 界,连招式都不要了,让对手捕风捉影,不知所以。太极拳这种与众 不同的竞技特点就成了与其他竞技活动包括中国其他武术运动的显著 区别,更与西方强调力量、追求速度、讲究技巧、注重表演的现代体 育运动理念截然相反。

但是,近代以来,作为曾经颇为时尚的贵族运动的太极拳,其传 统其味正在慢慢消失,日益走向形式化、标准化。这个趋向缘于20 世纪西方现代体育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尤其是奥运的竞技模式带来 的训练意识和比赛观念,加之广泛推广迅速普及后的各种比赛,为了 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更加重了太极拳的形式化和标准化,形成现在 像技术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套路整齐划一,以 高、难、美、齐等外在形式为标准的太极拳。

太极拳是大道,不是小术。它有着与外家拳、西洋拳、瑜伽、柔 道、跆拳道等不同的追求和道路,有着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同的 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正如中国书法和现代广告字体一样,尽管广告 字体给人们带来了迅捷、方便和新的审美观点,但无论如何,徒具形 式没有内涵的广告字体永远达不到中国书法的艺术高度和价值高度。 因此,目前太极拳运动的现实,应该分为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两 个不同的体系。传统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有着它自身内在的本 质特点。我们推广普及太极拳,要尊重太极拳的本质灵魂,研求太极 拳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要用外在的技术性标准来整合太极拳,不能为 了适应西方体育的游戏规则,用现代体育观念来规范我们中国传统的 太极拳艺术,史不要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遗忘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创 造的太极拳这一丰硕文明成果。

刘厚中、太极笑笑生两位现代青年就具有传承传统太极拳的道义 精神,为将中华国粹传承下去,为后世留下真正的太极拳艺术,他们 共同撰写《身边的武林》。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太极拳学习体验的 札记体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独具特色。作者一位是律师,一个是记 者;一个是修行有素的太极拳武术教师,一个是大病初愈的太极拳初 学者。他们兼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太极拳的执著修养,两个人将自 己的学识与体悟相结合,或深入太极拳的内在智慧,对传统理论进行 现代阐释;或用现代日常生活语言,抒发自己的练功感悟。两位作者 文风不同但知行统一,雅俗共赏而相得益彰。

太极笑笑生先生的博客记录了他修炼太极拳的心路历程,他用生 活化的语言记录了练拳过程中的反应、困惑以及自己的理解。本来这 些札记是私人性的记录,直接表述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可能在写作 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给别人看,所以他没有引经据典来印证自己的 感悟,也不故弄玄虚以显其高妙,而是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直抒胸臆, 不管对错,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次集结成书,也未作润饰修改,仍 然保持原生态的滋味,反而显现出当今市面上汗牛充栋书籍中难得的 “真”来。特别有趣的是作为新闻记者,他也将太极思维发散到人生 的方方面面,用太极拳的特殊视角去观察工作、学习和生活,不乏天 真、朴实和风趣,有些比喻和联想,深入而浅出,读者在莞尔一笑 中,会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

刘厚中先生则从比武竞技的角度,精选出各门各派的经典太极拳 论进行白话注译。其注译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太极拳的观念和方法,坚 持这“一贯”之理。“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恰恰是保持太极拳 “真味”的前提。其次,太极拳的经典拳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和解读,目前市面上的许多太极拳书籍往往停留在理论思辨的阶段。 刘厚中则努力打破古今隔阂,默契古人心法,把自己在实践中悟到的 体验进行现代阐释,轻松活泼地表达出经典的意义。再次,是本书兼 容并包的精神。天下太极是一家,各式太极拳只有风格上的不同展 现,没有理论上的相互抵悟。作者不囿于一派之见,一家之言,其内 容之丰富,注释之详尽,读者可以把本书作为太极拳理论的资料库, 随时郡捡查阅

另外,本书在体例的编选上,打破逻辑顺序,将博客杂记、理论 诠释、内功关键词,还有目前不见经传的武林人物故事林林总总,混 编一起,读者可随意蠢看,轻松阅读。本书内容开阔,执论深浅不 一,行文繁简共容,风格雅俗互赏,对青年朋友特别有亲和力。由于 本书不是太极拳的教科书,读者不会遇到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大 师”,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感悟客观地描绘出来,平等交流,读者可以 结合自身的体验去印证和评判。诸上理由,《身边的武林》对太极拳 爱好者认识和理解传统太极拳不无裨益。

浏览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