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周年记

2006年的今天,我从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出院,开始正式习练太 极拳,先是杨式李雅轩大师传下的架子;今年又开始一并学习冯志强 大师传下的24式混元太极拳。

可以这样说,太极拳已经全面改变了我的身体、心理、学习、工 作、生活的状态。这些改变有的是很明显的、有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特记录之以备忘。习惯人一生有什么事,能像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做?它不是工作,因 为工作还有周末。于我,现在多了一项就是太极拳。无论寒暑,无论天晴还是下 雨,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在家,这一年我坚持每天 至少打一遍拳。

我从读书时,间断性地喜欢过各种锻炼,跑步、压腿、举杠铃 等,但都没能坚持。练太极拳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因为生病后有动力,与太极拳 本身的魅力关系很大,越练兴趣越高。兴趣是克服,赖隋的良药。

健康

健康是1,其他是0,有健康时;0越多,你的人生越精彩;但当 健康是0时,其他添多少0,也是白搭。

因为生病,更懂得珍惜健康,去年出院时,医生叮嘱,吃半年维 生素之类的药,再最好休息半年,做一些基本的手脚方面的训练。

我选择了太极拳,又巧遇明师。事实上只吃了一个月的药,休息 了 30多天就去上班。最初上班时,身体还是很虚弱,大约两个月过 后,就与一般人无差别了。

体悟

太极拳是讲道理的拳,但只讲道理,不一定太极拳水平就高,不 然哲学家都成了太极拳高手。

前不久听说一位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写关于太极拳的,就很想知道 他功夫如何,辗转还真打听到了,但遗憾的是他的功夫没上身。功夫上身,就是体悟。太极拳终究是身体的哲学,所有的对立统 一、矛盾,都得在身体上有体现。我现在身体倒是有些改变,比如中的强大,比如开合、虚实、松 紧、沉领,但只是初级。

拳理

专家说,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假如平均每天打一遍,万遍打完, 20多年就过去了。不是太极10年不出门了,是太极拳20年不出门。这句话至少能给我们几种启示:


  1. 每天打一遍,万遍打完要20多年。

  2. 不能每天只打一遍,可以刻苦一点。这样等不到20多年,就 知道理了。

  3. 不能等到一万遍,才现出理,太极拳先在万遍之前,百遍、 千遍的时候就可以思考理,感悟理。

  4. 汪永泉等拳家都提出,3年太极拳就可小成,他们颠覆“拳打 万遍,其理自现”的理论,原因是什么?


“无形无相,全体透空”这样的词语听着就知道境界极高,我们 离之很远。前不久看一篇文章,是冯志强写的关于纪念李经梧的,讲的就是 “相气

田秀臣、李经梧、冯志强、孙枫秋等几人到师父胡耀贞家里,胡 老师就说几人带“相”:你,田秀臣,一天到晚总是皱着个眉头,像 谁欠着你多少钱似的;你,冯志强,撇着嘴,梗着脖子,老想打仗似 的;你,孙枫秋,平时动不动就歪着个脑袋,对谁都不服气的样子; 还有李经梧,就爱挽着衣服袖子,背着手,很清高的样子。你们说, 你们有没有这种表现?这些“相“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

心态

太极拳对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的改变生活有了边界感,现在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人生精力 之有限,生命之有限。懂得善待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既然必须要做某些事, 还不如开心地做。

交友

如今的习惯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喜欢去拜访太极拳高手,向他 们请教,亲自感受他们的功夫。在杭州、成都、重庆,有多次和高手推手的机会,每次都增加一 些感性或理性的感悟,也因此结交了一批朋友。今天的武林已经不是古时的武林。但不管是哪个时代,只要你是 真诚、谦虚、好学的,就不会碰到敌人。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塑造的。

雕塑家打拳

雕塑家刘景活兄,一年前就向我介绍他的雕塑工作室。这个雕塑 工作室,是重庆最大的,占地20亩。我一直过的是阴阳颠倒的生活, 未能亲自去参观。昨天晚上终于有机会去开眼界,同行的有师父和几位太极拳高手。

在一个以西方艺术为背景的环境中,舞动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太 极拳,会是什么感觉?雕塑家景活兄和高手们都比较兴奋。工作室地属九龙坡区,在长江边,都市最繁华处的一条小路进去 2公里。这是喧闹都市中的一块宁静的宝地,有废弃的厂房、防空 洞、小山丘。景活将这个废墟重新打扮,使得废旧也成了艺术。

这里宁静得仿佛听得见蚊子的呼吸,而对面是繁华的南岸,从防空洞,甚至可以看见高耸的解放碑世贸大厦。作品是现代的,桌椅是古典的;远处是现代的,眼前是古典的; 衣着是现代的,心境是古典的。

太极拳高手们在雕塑家的工作室施展开了,平和、宁静、悠长、太极笑笑生和雕塑家刘景活切磋太极功夫缓慢。太极拳使作为个体的人,通过姿体达到了喧闹中的宁静。太极 拳家们发现,雕塑家的手因为多年的精雕细琢,绵实、空透。雕塑家 发现太极拳也许会成为灵感的源泉。

站桩时抖一抖;偶尔也站桩,但可能是没坚持的原因,对站桩的妙处还没好的体 会。在一个QQ群里,有位师兄说,站桩到一定程度,叫你停也停不 下来。

站桩不是站得不静就是站得太死。听李仲轩的回忆也觉得很受 用。他讲:“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 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 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 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 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我想这也能用在太极拳的站桩上,如果有因此受益的拳友也请传 一传一代形意拳大师唐维禄老师的名字。QQ聊太极拳,网上偶遇师父,问起练拳情况,对话结束时发现其中很多东西值抖是料擞,目的是激发丹田劲。切忌用猛力、大力去抖。 得备忘,特简单编辑于此(满江红为师父的QQ名,太极笑笑生是本 人)。

满江红:最近练拳感觉怎样?

满江红:一定别为练拳而练拳。

太极笑笑生:是那样,在感受命门的开合。

满江红:恩,注意把身体各部分练厚实,然后再落于“虚空”!

太极笑笑生:就是不知松与空的区别。

满江红:松是有为,空是自然。

满江红:以有限去做无限之事!

太极笑笑生:呵呵,这种说法我还第一次听说。

满江红:是吗?呵呵,被问及后凭感知说的!

太极笑笑生:呵呵。

满江红:松肯定是有为的啦,而且是有限的。空一定要自然,而 且是无限的。

太极笑笑生:呵呵,最近练拳的感觉还好,但觉得很难说清楚进 步在哪里。

满江红:内息要深、潜、细!

太极笑笑生:好。

满江红:最终自然。

满江红:告诉你一个可行但较难行的方法:你试着做做,看能否 感觉到一点内息(比如膝盖部位)变大、变粗、变圆转?然后再落于 自然,它可以自动“呼吸”,而不影响到你其他任何事情(如思维、 行动、呼吸、姿势、语言、力量等)!

太极笑笑生:应该可以,我现在就是在做微观的事。

满江红:我知道你现在可以做到这步!但其他师兄弟暂别模仿。

太极笑笑生在重庆铁山坪森林中练太极拳呵呵,功到自然成。另外,内在养息锻炼要跟肌肉有形地结合,高速 运动中你是否还能保持做到?

太极笑笑生:不能。

满江红:所以刻意为之与自然之境尚差很大距离。这是你目前需 要练习的重点!

太极的迷糊状态,早晨起来打拳,一段时间竟然觉得有些迷糊。昨天上歌乐山打拳,在练那12套功法时,师父说:“练功法,有时人在迷糊状态。”

李仲轩曾说,打拳要先入魔境。这些当然不是鼓励人走火入魔。我的理解是,意识太重,在某些阶段是必要的,但到达一定阶 段,太重了,就是太清醒。迷糊就更接近自然。迷糊显然不是目的,但得经过迷糊这个阶段进入自然之境。

练拳的环境和人是互相感染的喜欢上太极拳,一直坚持每天练。因为会到处跑,练拳的地方也 随时变化,当然打得最多的是自家小区。

打拳的地方有森林公园、乡村的小河草滩上、西湖旁边的长堤、 喧闹的公园、人潮汹涌的广场、千年古树下的空地、宾馆的狭小房间。

今天早晨还在动物园的熊猫馆门口打拳了 ,觉得打拳效果最好的还是在小区,这里其实并不算幽静,因为小 区的其他业主也会来锻炼,有的还弄出些音乐声和噪声。即使这样, 在这里我也更容易入静和放松。

师父说,当你打拳的时候,环境和人是互相感染的,长期在这里 就有感情了,拳在这里变得更宁静、和谐,能够兼顾上下内外,与外界有交流。也许功夫高的人,到哪里都能够一样地进入自然之境。大隐隐于市!

浏览4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