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弟启轩尝以球比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翌,强临其上,向前用力 后跌,向后用力 前跌。比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已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比,“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可尽人而明矣”,李老先生见微知著,真正聪明,而且善于在现 实生活中找出这样符合力学原理的生动比喻!必须明白太极拳是“神 意拳”,但不是“神经拳”。我们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早日“上 谱”,真的都能明白无惑!(清•陈鑫)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能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这篇文章是陈老先生关于“缠丝”的一篇妙论,也是很多练太 极拳的朋友自诩某家特有的“缠丝劲”的出处。希望通过不断的学 习,我们终会明白“天下太极是一家”的道理,更会明白三大内家 拳,甚至内家、夕卜家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太极拳就是学习运动中缠绕的方法,老先生开篇这样说。那么什 么是缠丝?有哪些表现呢?很多农村出身的朋友看过蜘蛛捕食就会明 白,没有在农村长大的总看过类似的电影情节吧!? 一只虫子只要触 碰到蜘蛛的一条丝,麻烦就大了,那真是越挣扎就越被蜘蛛网绑得严 实!这个就像我们前面学习的太极推手中“沾粘连随”、“我顺人背” 的情形。老先生举例说有:进步缠绕、退步缠绕、左右缠绕、上下缠 绕、里外缠绕、大小缠绕、顺逆缠绕。而其中的要领不过就是在“引 化”的同时要缠绕控制住对手,在控制中诱敌深入,再进步攻击,不 可盲目;不可以各行其是。老先生接下来更开明地指出:如果你真的 要“各行其是”,那必须要“阴阳”、“虚实”等能够互相依赖、而且 转换得非常快才行!在这里老先生本意并没有讽刺意味,而是指出了 一个阶段:“缠丝绕法”是有粗、精之分的,要遵循由粗到精的做法, 先是攻防兼备、然后全攻全守、最后随心所欲。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观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不能彻其底蕴。老先生感叹:世上的人不知道啊,都以为太极拳是“软手”,这 个是一面之观,软与硬都是迹象啊!一 个话如果回到我们学习过 的《授密歌》就又有的说了,总之我们要以“无形无象”的身心去 对待这些现象。老先生举例说:与人格斗交手的时候,要因循就势、 刚柔并用,做得恰如其分。如果不是一个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是不 可能彻底明白它中间蕴藏的“阴阳”、“虚实”、“刚柔”、“快慢”、 “曲直”等等互相变fl:的道理的!由这些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推断:一、老先生练过的太极拳 世上人曾以为是“软手”,是摸不到劲的,不像现在有些人练的太极 拳是所谓的什么“刚柔相济”,带着力气去练;二、不以“迹象”论 缠丝劲。我们只要把“沾粘连随”的功夫做精细了,不管进退、左 右、上下、大小、顺逆都能“沾粘连随”,永不“顶匾丢抗”,这个 “丝”自然就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好!“缠法”好比就是锻炼“螺 纹钢”的方法。两肩垂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老先生接着说:别看他双肩垂下,两个手肘也是沉落下去的,一 副深闺大姑娘见到生人时怯生生的样子,发起飙来却像猛虎下山、泼 妇骂街一样啊。大家知道手是用来拿东西,权衡轻重、掂量一个物品 的形状时用的。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 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 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老先生继续说:打拳的道理,就应该这样!好比我心中有一只手 在斟酌一个物品的情形时一样:根据他的进退缓急而进退缓急,这个 是用我平素练好的从容的精神去判断,是无形中在权衡、判断利弊 啊。用无形的精神去判断、权衡有形的迹象,该轻时轻,该重时重, 因为这是用我们的两只手在技击格斗中适得其当地表现、斟酌出来, 所以这样的手段,我就把它叫做“妙手” 了!接下来要了解的是另一篇《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原文中的 “精论”,被后来各家著作中均改为“劲论”。我们现在就依从后来的 提“劲论”说法,摘抄于后。从内容分析,后面的文章明显是根据前 篇文章增删修订而成,但已经不可能知道是陈鑫老先生自行修订的, 还是后人所为了。不过无关大体,这两篇文章精神是一致的,可以相 互参读研究。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 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 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 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 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 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 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彼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 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齿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 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 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这篇文章前面已经介绍到跟上篇精神一致,所以就不多做解释 了。这里想提一个问题供太极爱好者去思考:为什么本文多了 “发 蒙”二字?是否太极拳的发蒙阶段要练缠丝劲?还是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只是缠丝劲的发蒙阶段?那么缠丝劲的高级阶段到底又指的什么 呢?姑且放下,让我们回过头继续学习王老夫子的经典理论一
十三势歌①
(清•王宗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①又名“十三势行功歌”。下面这个太极拳的总纲领希望同学们(共同学习的人们)不要 轻视它,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人体生命机能的源泉是在肾脏的部位,所 以我们的意识要常常留意腰眼附近的“空隙地带”。这句话同时反映 出我们的前辈当时所处社会的医学水平已经认识到腰对于人体健康的 重要性了。“变转”也就是变化、转换,我们运动中转换虚实的时候(这里 希望大家不要单纯地理解为“重心”的转换,应当丰富到“阴阳” 层面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处处留意,不要一滑而 过。在这个基础上同时做到周身的放松运动没有一刻是停止的,一分 一毫都不要停止这种“气”一放松运动。要从静中生出动来,运动中同时要能够保持安静。这个话就是在 具体指导我们怎样去留意变转“虚实” 了。如果用现代话去描述就是:静中要机警,动得不要带惯性和依赖性。只有经常保持这种状 态,才能够方便做到根据敌人的情形而变化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神奇效果。只要你每招每式都这样去存心用意了(指不发呆、不妄动,保持 虚灵和放松、不紧张,处处留意转换处),这个太极功夫到人的身手上就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技不压身”!每时每刻留心在腰间去做放松的运动,你会感觉到真正把腹内松 干净了,“气”就自然有了,而且它自己还会翻腾呢!道理是如前面 所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说明太极这个功夫本身就属于不需 要用力气去追求的嘛!尾闾骨(俗称屁巴骨)要保持中正(大家留意去观察那些跳舞的特别是“国标”的舞林高手,这点就做得非常的好),精神要保持饱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周身轻便、利索,达到的效果就是“神 聚”。(后文李亦畲先生对此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多作解释。总之 “顶头悬”只是“神聚”的一种表象,达到那个阶段自然明白,不可 以强作解释。
浏览4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