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 方式与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知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这种思 维方式显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于“它的功用 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中国哲学简史》) 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 道”,孟子主张“尽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 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太极拳 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 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 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 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 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 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九人们 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 极大自然之机”,(《陈鑫太极拳论》)“故终身行之不能尽”,要学到老, 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炼的路程。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功夫无息法 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要靠下功夫去体味、去 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修炼“得 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 空”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人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需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学习方法,是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通过这个运 动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犹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当人 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 获得人类的快乐”。(《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当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们又回到了现代物理学上,人们发现它 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能充分适应人类社会,最终“要有体验统一自然 和协调生活的艺术”。太极拳运动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功能,不妨 说是其中的一支,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指出:第一,主 静学说仍有偏颇、消极的一面,和谐恬淡只是人类奋进竞取的补充; 第二,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修身养性只是健身强体的补充。 “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 对于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 能有所贡献」(《中国哲学简史》)我们深信,蕴含中国哲学的太极拳在推广中会对未来世界产生 更大的影响和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作出贡献。论太极拳与普遍和谐价值观汤一介在《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中写道,20世 纪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但同时又是充 满矛盾悲惨的世纪。正如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为我们描绘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生存 图景: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量的开 .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激 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 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国与国, 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 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人与 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和谐的追求。现代社 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 心理不平衡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 是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优厚的防质资料的同时,也 给自然、社会、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类不得不正视严酷的现 实,对生存前途进行思考。在寻找人类的未来前途的思考中,东西方有识之士发现了强调 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 处,兴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伽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文 化的渴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猎 奇,它正是在新形势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太极拳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它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太极哲学,以此为拳的理论基 础、行拳的根本,谓:“凡身处处是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 极拳论》)太极拳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合精神,体现了 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以科学、健身为主题, 以和平友谊为目标,使太极拳运动在世界日趋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 人们的喜爱和追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理 念,不去刻意追求功利目的而是带着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去练,做到 恬淡虚无、自然而然,即通过融入自然、社会或者通过琢磨、寻觅拳 理、拳艺及人生,会有一番感觉和兴味,使一种和谐的价值观油然 而生。中国在经历了阶级斗争天天讲的风雨时代之后,当今提出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其意义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太极 拳运动所体现的和谐理念正是本文要探索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道德”和“学 问”是不分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 学思想,是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热爱生命的人,应 该热爱太极拳。太极拳是连接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身心合一的桥 梁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 有裨益的。太极拳的创编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 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而形成的。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 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 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 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 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 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 极其和谐。这些要求使人在练习太极拳时,体悟到要达到“一动无有 不动”、“周身一家”,必须做到内外、形神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全 身各部分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 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意、气三者兼练并举,形 神兼备,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 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一阴 一阳之为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陈鑫《太极拳图说》)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打太 极拳应该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 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法则。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 逢左必右,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直觉、重整体,主张认知方式与 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三合为一。如老子主张“为 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道”,孟子主张“尽 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习既久,就能豁然 贯通。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 因为“它的功用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这种重 直觉、重整体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锻炼方法有很深的影 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 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人们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 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极大自然之机”,“故终身行 之不能尽”(陈鑫《太极拳论》),要学到老,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 觉磨砺修炼的过程。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 “功夫无息法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奇妙,要靠下功夫 去体味,去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 修炼“得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 身透空”的境界(《太极拳全书》),体悟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和谐之理。
浏览2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