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李陵传)载,西汉时李陵一次率军与匈奴作 战,匈奴军队“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则“百五十万矢皆 尽”。有的版本作“五十万矢皆尽”。但无论“百五十万 矢”还是“五十万矢”,这在当时都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目 字。为什么会用这么多的箭呢查《李陵传》可见这样的 记载:李陵曾“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一 次战斗“陵引土出营外,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干弩俱发,应弦而 倒”。五千士兵,居然就装备了上千的弩具,难怪会消耗这 么大量的箭。由之,足以看出弩具和弩射在当时战争中的 重要。
汉代专门设有“强弩将军”、“强弩都尉”等官职。《汉 书•地理志》亦称,汉代南郡专设有“发弩官”,颜师古注 云:“主教弩也”《后汉书•顺帝本纪》载:东汉顺帝刘保 时,曾“告幽州刺史令其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调五 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史记•张丞相列传》 云“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张之,故日蹶张,律有蹶张 土。”在汉代典籍中“材官蹶张”,已成为勇健有力战士的 代名词。当时的确出了不少弩射的能手。擅弓射的飞将 军李广,同时也擅于弩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 广所部被十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包围“胡急击,矢下如雨,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 大黄(弩名)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弓射、弩射,都要用箭。汉代的箭,除了某些少数民族 仍以“青石为镰”外,都以钢铁制为箭镁。汉代有了使用 毒箭的记载。《后汉书•耿信传》后附《耿恭传》称:耿恭攻 匈奴“以毒药傅矢”,称为“药弩”,结果是“杀伤甚众,匈 奴震怖”。三国蜀汉名将关羽,亦曾中过毒箭,“矢嵌有毒, 毒入于骨”,于是不得不让医生“破臂作创,刮骨去毒”。 另外,汉末也有使用“火箭”者诸葛亮于公元228年进攻 陈仓“起云梯,冲车以临城”,魏军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 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叫这种火箭显然不是以火 药推动者,只不过是以易燃物缚于箭头,点燃后以人力发 射出去。
《汉书•甘延寿传》注引张晏云:《范蠡兵法》中已有 “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的记载。这种“机发”, 有可能是抛石机。汉代才有了关于抛石机的使用的明确 记载。《说文解字》称其为“建大木,置石其上,发机以槌敌 也”。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便曾“发石车击 (袁)绍楼,皆破,军中呼为霹雳车”。李贤注云:“以其发 石声震烈,呼为霹雳”即今之抛车也。”
注 释
《汉书•李广传》。
详见《汉书•晁错传》。
详见《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详见《史记•司马相如传》。
参阅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卷三四八引《汉书》,今本 无0
详见《后汉书•顺帝本纪》。
详见《三国志•魏书•挹娄传》。
详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详见《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后汉书•袁绍传》。
第七节其它武术器械的使用
一、长戟
汉代军队长兵中最重要的武器是戟。楚、汉战争,项 羽是“自披甲执戟挑战”。汉、匈战争中,戟仍然是重要 的装备,所以晁错上疏分析汉、匈军队时说:“下马地斗, 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司马相如 《子虚赋》中,也有“建干将之雄戟”的赞语。三国时魏将张 辽也用戟,《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载:一次战斗,张辽 “披甲执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汉书》中,常 见“持戟百万”、“长戟百万”等语。1960年6月•在河南鹤 壁市东南鹿楼村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并有铁戟出土。另 外,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亦有大量铁戟发现。这些,都是 极代长兵重戟的重要证明。
《太平御览》卷三五二弓《汉书》(今本《汉书》无)云: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年,长乐宫成,于是皇帝辇出 房,百官持戟传警”。又《太平御览》卷三五二引应劭《汉旧 仪》载:太子“自有宫,置周卫,交戟”。百官持戟,卫士交 戟,已带有半仪仗性质。所以,东方朔虽是文官,但汉武帝 到未央宫时,他也要去“陛戟殿下”值日。《汉书・韩延 寿传》云:“在东郡试骑士,近嶂繁,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 繁戟。”渠戟在帝王法驾则名“闱戟”。薛宗注云:“闹之言函也,取四戟函车边也”《后汉书•舆服志》则云:“轻车, 古之战车也。洞朱轮舆不巾不盖建矛戟”,“诸车有矛戟, 其幡浮旗帜皆五彩”。在这些记载中,戟更是作仪仗用了。
二、双戟
汉町有用双戟者。《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军 中为之寤日:'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东吴 甘宁亦“能双戟舞”,而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于痿亭。马 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三、手戟
手戟应是一种短兵。董卓曾以手戟投吕布,布便弓 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然卓性刚巴褊,忿不思难,尝 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曹操也擅手戟。曹 操“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蹒垣而 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太史慈与孙策斗,孙策“得慈 项上手戟。《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弓《吴 录》云:孙策还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舆,舆“立死”。 看来,能用以投击,也是手戟一大功能。
四、矛(耦、臬)
矛是秦、汉除戟外最常见的长兵。秦兵马俑坑中已有 矛出土。《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云:“鼓 吏赤幢行滕,带剑佩刀,持楣披甲,设矛戟,习射。”下层准 军事组织训练亦有矛,而且矛、戟并称,说明矛的使用已 相当普遍。
三国时期,矛大量见于记载,显然已开始取代戟的地 位。三国时吴将程普擅用矛。一次孙策被围,程普“驱马 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之”。蜀国名将张飞也用 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云“先主奔江南,曹公追 之”,“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日: '身是张益(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 得免”。当时关西人可能用矛最为普遍,所以郑泰曾对董 卓道:关西诸郡“数与胡戏,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 其悍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欲西征,部下 遗言 “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汉代又有号谓“稍,其实稍就是矛,长矛。《释名•释 名»云:“矛长关八日梢,马上所持。”张辑《埠苍》亦云“矛 长一丈八尺。”如傅立《失题》诗中,便有“弄我丈八稍”之 名。据近人考证:汉魏的一丈八尺,约合今4. 15米,这种 长度并不完全是夸张。因为两军对阵时,双方都挺矛前 刺,矛身长的就可先刺及对方身体,所以古代的矛一般都 在三米以上,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矛,其长度为2. 97 — 3. 72米,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最长之矛达6. 7米。由于稍 和蛇音相近,故而丈八之蓿就被讹称为“丈八蛇矛”。绣像 本《三国演义》中将丈八蛇矛的矛头画成长而弯弯曲曲如 蛇之状,就与其本义相差很远了叫《南齐书•垣荣祖传》 云: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上马横槊”,英武一时,故而后人 多以“横槊赋诗”赞叹之。这“槊”也就是长矛。
五、长刀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韦好执双戟与长刀 等典韦所擅长,除双戟外,还有长刀。
六、双头矛
在《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中,曾提到两端均有尖刃的“双头矛”。
七、斧
《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曹操“延(张)绣及其将 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1952 年9月在四川德阳黄浒镇蒋家坪出土的汉画像砖,画面 为一驾独马前行的兵车,车中端坐两人,两人之间插立一 柄大钺斧,车尾则斜插两柄槃戟,威武雄壮。
八、钩镇
汉画像砖中可见到一种特殊的兵器“钩镶”。钩镶两 头带钩,中间有一尖锥,背面有一手握的把手。钩 镶的主要用途是抓推敌方兵器,特别是长兵器。一般应是 左手握持,与刀、剑配合使用,推抓开敌方兵器后,用另一 手持刀、剑趁机进击。钩镶显然是后世的拐、钩等兵器的 滥觞。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