搠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列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杨氏老谱•十八在诀太极懂劲先后论
(清-杨式传抄老谱)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既未懂劲,固然出病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意思是说:没有懂劲(就是不了解力量的大小、速度、角度、技 巧、变化等)之前,我们经常会出现前文所说的“顶匾丢抗”的毛 病;到了懂劲的阶段后,又恐怕要出现“俯仰断续”的毛病。既然说 没有懂劲的时候,本来要出现一些有毛病的手法,那么懂劲了之后, 为什么又要出现一些毛病手法呢?盖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仰无着落,亦易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非真懂劲,不能不出此病也。前人写论文逻辑一般来说是比较严密的,所以这位前辈接着解 释:原因是对这个“劲”还似懂非懂,正在模棱两可之间,所以就会 在断开、连接方面做得不准确,也就是“沾粘连随”的功夫还做得不 细致,因此就出现有毛病的手法了。神智清明得还不足够,也就是说 洞察力有了但不够准确,身形的俯仰就脱节了,所以容易出这些毛 病。如果不出现“断接俯仰”这些毛病,就算不上是真正地懂劲了! 这话非常重要,因为手法出现断接,身形出现俯仰都是自然的成长过 程,不可以为了保持手法不断接、身形不俯仰而去硬抗硬接,从而违 背太极拳大的原则和方向!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在“沾粘连随”的运 动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出现“顶匾丢抗气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知瞻眇顾 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 动知,是为真懂劲。未真正懂得劲道的人,由于他的视觉、听觉还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没能够得到精确无误的判断。如果得到了 “瞻眇顾盼”的视觉, “起落缓急”的听觉,“闪还撩了(杳)”的运动能力,“转换进退” 的触觉感应能力,就是真的懂劲了。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此屈伸动 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 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能真及神明矣。明乎 此,日后岂可不慎行坐卧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 效,是则可谓将及中成大成也哉。懂劲后自然可以一步步达到“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得到曲 伸进退运动的奥妙,像那样在一动一静间屈伸、开合、升降,都是自 由自在的啊!在屈伸动静之间,见到别人穿入的动作,就自然散开、 闪开,让对手毫无着力点,遇到自己要出手时,则自然整合全身所有 外形和力量,观察到对手来力就沉稳下来以走化,跟随对方的去势, 就升腾起来,让对手逃无可逃。这样才是渐渐地真正达到“神明”的 境界了!明白了这些道理,今后就怎么会不在坐卧走站、甚至是饮食 溺溷(小便和大便)中间都小心谨慎用功不止啊!这样的做法是协 助、辅助用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随练法则”,只有做到这个份 上了才可以说今后方有希望达到中乘、大乘的境界啊!为了方便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我们将继续学习和领悟更多的 经典拳论。陈鑫先生说过:“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 自然容易。”当以此自勉!
太极补泻气力解
(清-杨式传妙老谱)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 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摘录本篇实在是因为它和中医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于武术技 击是“结气法”和“空力法”,如果练太极拳的朋友们不以胜负为目 的,而能“无过不及”地对他人推手进行“补泻”,实为治病之良法 啊!针灸手法就与此相通,希望我们的针灸大夫练练太极拳,扎银针 时“听劲”更细一些,贝4于人于己善莫大焉。
打手歌
(清•王宗岳)
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王老继续告诉我们:“搠捋挤按”这四种手法的练习和转换,大 家要认真体会。这四种手法按三丰祖师文章末尾的解释“四正方 也”,其实就是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平面空间,加上全句的“上下相 随”,就形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采例肘靠”(四斜角也)这四种 手法又是对“搠捋挤按”的一个补充,确切讲是在这个三维空间上 形成一个多种攻防体系的补充。有了这个体系,做到处处协作、相 随、相互转换,他人就难以进来占到便宜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有了这个攻防体系,就算他用很巨大的力量来打我,我只要牵制他的 势弱之处(四两处),就可以破坏和拨弄他的千斤之处了。不仅仅如 此,更进一步还可以引他进来,让他落空后,我整合自己的打击手 段,立即使他飞跌而出,因为这些都是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过程 中,知彼知己,打的是运动战啊!为了多方印证我们的学习收获,接下来就让我们更多地学习前辈 们对一些古籍拳谱的认识!
推手十六目
(清•陈鑫)
(1) 较:是较量高低。
(2) 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3) 沾:是手与手相沾,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浏览3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