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虚实各有50斤,虚的是气, 实的是劲,虚的50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100斤,这样讲虚 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50 斤劲交给虚的,虚的也就有了 100斤的气。”郝少如打了个比喻,各50斤,我的理解是阴阳的分与合的辨证 统一。虚实既分,虚的部分为阴,实的部分为阳,这是分开的意思。但 分不是孤立的,分中有合,阴阳分开了,阴阳还是相合的。换句话说,阴阳虽然分开,但意识上还是注意阴阳的平衡的“都 是一百斤”。比如:搂膝拗步。前弓步,实在前面,后面为虚,重力更实的部 分意识要淡一些,重力更轻的虚的部分,意识要浓一些。做到虚实分 开,阴阳通过意识(也就是郝说的气)调整来实现平衡。

太极轻重浮沉解

(清-杨式传抄老谱)

本篇文章实不想注解,有这样的顾虑:一、三丰祖师的拳论已经讲得再清楚不过:“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若明白了这个道理自无双重之虞,甚至无须去了 解“双重”的概念!所以注解此篇唯恐反而耽误大家太极拳学业的 正道精进。二、 王老夫子的拳论首次提出了 “双重”的概念,因人理解出 入,“双重”理论已成为太极拳界普遍感兴趣的话题,由此也产生了 歧义,甚至被个别人故弄玄虚、故密其技!澄清这些“双重”错误本 是此次古谱翻译的目的,尤恐本人才疏学浅,怕真是越说越糊涂。三、 杨家传抄老谱对此等问题所列甚详,讲解也不厌其烦。使我 等尤其不解的是这样的问题何故越演越烈?是否是因为解释得越多, 理解得越误?见仁见智,尚祈方家一笑,不胜惶恐之致!双重为病,干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然,与重不一也。直译如下:“双重”是错误的病手,毛病犯在过分地填充实在了, 这个与太极拳讲的“沉”是不相同的。为什么说沉不是“病”呢? 比如双脚下沉只要做到如压缩弹簧一样“自尔腾然”,就不是“有 病”的做法了,它是与“重心”无关、不一样的!双浮为病,祗如飘渺,与浮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双浮”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就好像飘渺的云,与浮萍没什么两样,是没根的。“双轻”不是毛病,如果是出自天然的轻灵:身体轻灵了、精神清爽了,这个与像浮萍无根一样是两码事!这里指的是 “身心双轻(清)气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这段话的理解着重在“半”与“偏”的不同:“半”是有着落, 是可以转换、是没有失去“方圆”规矩的,所以“不为病”;“偏” 则是没有着落的做法,必然失去“方圆”的规矩,是有问题的做法。 我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去体会:很多人认为太极拳主要练的是双脚重心 的“转移”,重心始终在一只脚上,就是正确的练法。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全面。如果他是在搞“偏轻偏重”的练法,就是错误的;相 反,他那“重心脚”,有一半是“轻”的,有一半是“重”的,必然 就能“转换”,就不是错误的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这段话的理解我们要结合文章本身的说明来看:失于不及的“半 浮半沉为病”;失于太过的“偏浮偏沉”为“病气滞而不正的“半 重偏重”、灵而不圆的“半轻偏轻”、虚而不正的“半沉偏沉”、茫而 不圆的“半浮偏浮”统统都是“病手”!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 者之外,皆为“病手”。这位不知道姓名的前辈在本段文字做了个总结:除了两种“上 手”和一种“平手”的三种情况,其他的统统都是有问题的“病 手”!至于“上手”和“平手”的区别:一是出于“自然”,一是出 于“机械”。是“渐修”和“顿悟”之别。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 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牌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这位前辈最后解释到:这是因为正确的太极拳练法其内在的“虚 灵”是永不泯灭的,渐渐能够达到外在气质转变为清明,甚至可以使肢体脱胎换骨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虚灵顶劲”也好,“虚灵领 劲”也罢,实质就是要让“虚灵”流行乎肢体也!)如果不去仔细研究“轻重浮沉”的现象问题,就如同在没有泉眼的地方掘井一样虽 努力而徒劳无功、徒留叹息啊!既然已经有“方圆四正”相互转换的 手法,练到表里精粗无不达到,就已经“大成功” ,又怎么说必须 等有了什么“四隅”的手法,才可以练成“方圆”太极正功啊?!所 说的方而圆、圆而方,是方不离圆、圆不离方。这已经超越了没有亲 身体会的人的想象,因为它是得到宇宙中“道”(自然规律)的上乘 技击手法,几乎是接近于道了。

虚实诀

(清-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诸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本段秘诀前四句是讲虚实的重要性!首先得心领神会其中“虚实”的道理,然后在练拳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丰富它。后四句讲虚实 的运用:防守宜虚,进攻宜实,手掌中自有巧妙,接触到对方的实 点、死点而没有发放、打击对手的手段,是不容易把武技练精的。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强调的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相互转换就会做到攻击不落空。

阴阳诀

(清•牛连元转授杨氏秘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如果说“虚实”只是《阴阳诀》的一个方面,本段文字的描述 就更加的丰富了:如吞吐、开合、刚柔、正隅、动静、生克、轻重、 虚实都在其中!最后一句:重里现轻勿稍留。主要是讲太极的用法。 大家要注意内家拳的练法与用法一般来说既是一致的又是矛盾的。练时手上要轻,用时手上该重时一定能如“摧枯拉朽”般重炮直轰。 “仿佛把全身的重量都挂在手上”,这是形意拳普遍对用法的认识。 杨家密传的口诀里就有“重里现轻勿稍留” 一说,更要求一切皆在 “动中求”!

沾粘连随解

(清-杨式传抄老谱)

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缱绻谓之粘;

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

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这里专门是讲太极推手这项运动中的一些状态——沾,原文字面解释就是提上拔高的做法,我们这里可以理解全面 一点其实就是王老先生在《太极拳论》中让对方找不到北的那几种 情形;粘,就是留恋缱绻的做法,如同我们的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前辈曾用现实生活中形象生动的比喻:像抱住女人的感觉。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打人如亲嘴。这些其实就是让你留恋缱绻的做法;连,就是忘掉自己,与对手连成一片,不离开,融合为一个“敌 我”矛盾的统一体。抗战时期就是要到敌人后方去的决策;随,他那边走动、运动,我这边就立即响应和跟随,有点像打游击战和运动战。因为太极拳的战术是主张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所以不管怎样,先忘掉自己的实力,不逞强不徒作消耗,保护好自己再去打击敌人!要了解对手的“知觉运动”状况,必须明白“沾粘连随”这四 种状态不可。在“沾粘连随”四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做的功课和内容, 也是非常细致的啊!通过本篇的学习,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因果关系:“沾”的目的是 为了 “粘”,“粘”的目的是为了 “连”,“连”的目的又是为了 “随“随”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浏览3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