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需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朋友认为技击中太极拳就是用 “粘”或“缠丝劲”去控制和打击对手,这样的想法是严重错误的! 贵州省公安厅原散打总教练范守豫老先生(曾师从太极大师吴图南先 生)曾这样说过:交起手来,抓都抓不住对手,你怎么去“粘”?不 挨打才怪!这位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肌肉不仅没有萎缩,还有上 擂台与人较量的勇气与信心。这样的功夫才是真太极,佩服领:太极拳修炼中一个令人迷惑的字眼最近每天虽坚持打太极拳,行拳过程也感觉很轻松舒适,但也觉 得体悟和心悟都无明显进步。暗自揣测,是不是对“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忽视。领是一个令人迷惑的字眼,我看了很多人打拳,虽然拳论早 有虚领顶劲的说法,但行拳过程未做至领的是常事。当然,这话也包 括我自己。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那个论断:太极拳不是吹出来的,是练出来 的。有这样几个问题搞清楚了,也许“领”的迷惑就会少些。为什么要领?不管是杨澄甫,还是王宗岳,强调的虚领顶劲,为什么要这样才 是符合太极拳原理的?太极拳强调松沉,是因为要用领来和它形成一个对立统一?领是要塑造精神上的警觉?虚领是要把松的感觉也要贯彻到顶?(否则推手时,颈椎以上易 受震动受伤?)虚领仅仅指的是头部,还是包括手、身体其他部分?怎样做到领?怎么做到虚领?有拳友说,要求舌轻抵上教,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 后退,使头颈向右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也有人说,就是精神上领起,不必外形上体现。要使周身轻松利 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精神上领是什么感觉?有拳友描述,就好像是一根绳子吊着一串 珠子,精神是绳子。珠子老是沉,就会掉,串起来,拉起来,立马就 活了,可以摔而击之了,这个练好了,就会在练拳中产生强大的贯穿 力(节节贯穿的作用)。怎么做到领?是不是包括头部的领和身体其他部位都必须领?有没有整体领和局部领的分别?
开和合时,领分别怎么表现?
领和守中的关系如何?
领和顶有什么不同?
说虚领顶劲,而太极拳讲求不丢不顶,又有毛病叫“丢匾顶抗”。
这个领和顶有什么不同?
虚灵顶劲与梢节论
为什么要虚灵顶劲?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曰:“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昨日,和上海的老师推手,他首先让我体会指尖微微领的感 觉,一并体会因此带来的推手效果。这也是一种虚领顶劲吧!早些时候看过陈鑫的三节、四梢理论,里面谈: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又说,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 节随,根节催之而已。老师说,指尖领,则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利于贯通。也有人称此为走手,说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利于搠劲和螺旋 劲的增长;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 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手走 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 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卷”的意思,艮口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 个“卷”的余味在别人身上。从健身角度讲,有种说法是,梢节领劲利于末梢神经通畅,自然 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的基本条件。我前年 生病,患的就是末梢神经受损,说到练太极拳西南医院的医生就说合适。梢节领,怎样更有利于推手?其中的发动机制是什么。于我还是 迷糊的,需要在实践中来体悟。虚灵最近练拳感觉有些不当,脖子很僵硬。可能是领的意识太重。李雅轩说,虚灵顶劲往上担,松沉稳固座下盘,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两脚两 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也要常想 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 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 整个身体在宇宙之间。总之,是气意要往下沉,神意要往上顶,一身 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 不能太敞太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真正的执行中,领、虚灵,下沉的意要重一些,领的意要轻一 些,逐渐在拳架中调整。(清-杨式传抄老谱)顶匾丢抗解顶者出头之谓;匾者不及之谓;丢者离开之谓;抗者太过之谓。顶的毛病就是有出头,有冒尖的地方;匾字,实际上就是“扁”字,是凹进去了,扁了,不及时了。顶和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有顶的地方必然就有扁的地方,反之亦然。丢,就是丢弃、离开、放弃了的意思;抗,就是做得过激了的激 进行动。丢和抗也是一对矛盾。要明白这四个字所描述的毛病和错误,足以导致我们前面所做的 “沾粘连随”的情报工作失误,功败垂成啊,当然就更不明白对手的 “知觉运动” 了。搞不好他摸到我的眼皮子底下,我还不晓得呢!初 学太极拳的同学和别人推手较量时,不可以不知道这四种情况都是出 了问题和毛病的,更不可以不去改正这些毛病。为什么这些毛病这样 难改正呢?因为我们在做到“沾粘连随”的同时,而不容许出现 “顶匾丢抗”的毛病。这个就好比:我方既要接近、侦察敌情,又不 要被敌人因为我的接近而“反侦察”到我。一旦自己出现了 “顶匾 丢抗”的情况,毫无疑问敌人就一定“反侦察”到我方的情况了, 所以说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啊!隔手们怎样修炼太极腰最近才有意'修炼腰。好长时间没推手,前日师父的喜事,几个师兄弟小聚,推手一师父强调松腰、空腰,其实是很早的事,但要真正懂得重视却有 个过程。最近我认为自己对这方面的关注要多一些。每天练拳,都在体会腰的空松、旋转的状态。具体是怎么回事, 我现在说不清楚,可能功夫没到,有些体会也是胡乱而无法表述出来 的。这里只能看看前人怎么说的。为什么是腰?关于松腰的重要性的经典语录不少。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
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心会要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蠢。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 臻于缜密矣。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解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杨氏老谱•身形腰顶
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陈王庭体用全歌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 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 水磨傕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 出天然。
——杨澄甫•太极圈
方家常说:太极腰、形意劲、八卦步。为什么腰的重要性被反复 强调是如陈长兴所说: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肾为先天之第一, 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气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现生机 焉?怎样注意腰?怎样找腰的感觉才是对的?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 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 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
——张三丰•太极拳论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 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 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素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杨氏老谱•太极平准腰顶解
浏览3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