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拳论中,也可以感受得到武术家十分注重这种对技击 情感、思想的表达。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在阐释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时说: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 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 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 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太极拳谱•武谱•太极拳 解》)
这段文字所讲的就是在太极拳的行拳过程中,对“气, “劲”、“形,“神”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营造出刚柔相济、曲 直相合、开合相间的艺术美感。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有 一段论述,他说: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 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纪效 新书(十八卷本)•卷之十四•拳经捷要篇第十四》)
其对于拳法的要求要做到势势相成,招招式式能相互转变, 方能够应用自如,令人难以捉摸,这才是最精妙的拳法和技艺。
武术技术动作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是对技击意境的 精神表达,它是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存在着。正如本雅明 所说:“对人类思维活动的任何一种表达均可理解为一种语 言”①,”语言的存在不仅仅与所有领域的人类思想表达是共存 的,而且与整个世界也是共存的。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界, 没有任何事实和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语言,因为任何事物 在本质上就是传达其思想内容「②因此,凡是语言总是要传递
①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A].陈永国,马海良.本雅明文选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3.
②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A].陈永国,马海良.本雅明文选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3.
思想或者情感的。但凡是亲眼目睹过真正武术拳家演练的人, 都会被大师们那出神入化的技术演练所陶醉,他们的一招一式, 一眼一身,抬手顿足之间无不令观赏者屏息凝视,魂飞神驰, 灵魂为之震颤,心灵得到美的陶冶,悠然于美妙的艺术意境之 中。这些高品位的艺术效果是单纯的技击动作不能概括、也远 不能达到的。
中国世术技术是注重感悟的艺术
前面我们讲过,武术技术动作绝非是对技击或者技击动作 的纯客观模仿和简单再现。要想实现这种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再 现,需要人类思维的作用。在中国武术技术体系中,大到一个 拳种,小到一招一式,都需要武术拳家们充分发挥感性和理性 的思维,才能够提炼出最具表象的肢体动作。因此,感悟历来 被武术拳家们所重视,并孜孜不倦地追求。通常,在我们的眼 中,武术大师多是习武数十载的老拳家,因为岁月的洗礼证明 了习练的修为,越老功夫就越深,如:一个练了 5年拳的人与 一个练了 50年拳的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其实真正的原因只 可能有一个,那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追求与 完成是没有止境的。只有穷尽毕生精力,锲而不舍,才能使之 臻于炉火纯青。这就是所谓的“艺无止境」
一、感悟是武术技术外向的直觉过程
追求真实,是艺术本性的要求。“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因 为艺术反映生活,必须是真实的反映,不能虚假。但是这里所
说的,是指本质的事实,而不是外在物象的逼真。
武术同样是作为人的感情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因此 我们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看成是对原始武技或者原始打斗的复制 品和替代物,应该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充分考虑到人的丰 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武术拳家所“模仿”的是他们 亲身经历和所眼见的真实,所“再现”的也是他们心目中的现 实。这种对于“逼真”的艺术“再现”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 就的,它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悟。
武术家对于武术技术的感悟如同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正 是因为有着对于技术的不断思量、反复的推敲,才使得武术技 术由原本单一的“一击一刺”演化为今天的“左右周旋,满遍 花草”的多样形式。尽管武术技术的“花法”被许多的武术行 家称为“中看不中用”,这是他们从技击角度的理性论断,是来 自于唯重实战观点的批评。但是从艺术无限完美的角度来说, 它又是不可多得的。因为正是武术技术中出现了流畅、夸张、 巧妙的花法动作,才填补了技术动作无以填补的作为完美艺术 不应有的空缺。
王宗岳在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周易》 太极阴阳的思想,感悟出以八卦合五行的方法,将太极拳拳法、 拳理划分定义为“十三势”:
“搠、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冽、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 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太极拳释名》)这使得太极拳的技术动作,从劲路、手法、步法和策略上都有理所依,引导着技术动作的多样化和有序化发展至今。
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中对于枪术的许多动作都有很多详 细的论述,其所记录的技法技理是对技术动作不断反思后的归 纳和总结,例如:
“青龙献爪势: 势势之中,着着之内,单手扎人,无逾此 着。我立诸式,听你上下里外扎我,我用掬拿勾捉等法,破开 你枪,即进步单手探身发枪扎你。法日:'吃枪还枪'是也J (《耕余剩技•长枪法选》)
“勾枪势: 我先单手探身扎你圈外,你拦开我枪败于右。 我前手不及持枪,唯将左脚顺势移于右边,左手持枪仰掌一缩, 肘贴在左胁下,勾开你枪扎你。法日:'无中生有'是也J (《耕余剩技•长枪法选》)
明代唐顺之在《武编》中论述徒手格斗的要领时说:“作势之前,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 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于 人J (《武编•前集•卷五•拳》)
这些都是武学前辈们对于武术技术不断体悟的结晶,由此 形成的技术技法无不体现着巧妙和使用的结合,体现着技术和 艺术的结合。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的中国武术家毕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刻苦 练功、钻研,不断地完善对技术、技艺的追求。我们的武学前 辈常常用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武无止境”的道理:在行拳搏 击过程,不仅要优美从容,而且要赢得干净利落,滴水不漏, 要百分之百地战胜对手。一个武术家与人交手,尽管赢了,但 他脸下若也挨了一拳一掌,青紫一块花了脸,别人和他自己往
往仍会觉得是很丢人的事。因此,武术技术动作历来不是以满 足于技击的功效为最终目的,而是不断地寻求最巧妙的技法和 最艺术的招法,即:打得巧,打得妙。
二、感悟是武术技术内向的直觉过程
对于任何技术的掌握和驾驭,必然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磨炼。 拳谚有云:“拳练千遍,其义自现”,“口说千遍,不如自练一 遍”等等,这些都是强调实践在习练正确的武术技术以及掌握 合理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
从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知道,武术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主要是通过众多的武术家们对武术运动的亲身实践、对外界其 他事物的观察与模仿来实现的。这样,对武术技术的感悟,也 就是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地超越 自己已形成的技术和技术观,不断超越原有的技术技法与实践 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把通过亲身体验而获 得的各种技术实践和对自然想象、规律的观察模仿,作为体悟 武术技术内在规律与掌握理想实践方法的主要手段,是中国武 术技术发展的独特思路。这其中有着深邃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制 约和作用。吴殳在《手臂录》中对于技术动作的刚与柔这样论 述说:
“柔能制刚,弱能胜强,此即中软破硬之法也。彼以硬来, 我亦以硬抵,是为犯硬。力弱者必败,立等而斗久,何能必胜。 若于彼用力刚猛之时,我行穿勾退步之法,以避其力,俟彼进 深,猛气已过,乃移身斜步扎之,即巧法中斜步单撒手也,此 时彼亦无所用其力矣。又如我枪先发,彼以猛力提拿,我变为
软,使彼气力落空,然后相欺无备之处取之,此皆宜软破硬 也……”(《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
关于虚与实的论述,吴殳这样说:
“单刀敌轻之器,则避其虚而击其实,何也?枪之虚处变化 百出,必非刀所能御,而实处唯有一杆,苟能制之则无以则无 以用其虚矣。单刀敌短重之器,则避其实而击其虚,何也?大 棒铁鞭、长斧木钱,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出其 身手,乃可必胜。"(《手臂录•卷三•单刀图说自序》)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