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人体的“纳谏之官”,胃是人体的“仓储之官”,肝则是人体的“将军”。脾 胃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营养的运输等功能;肝主要有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 化吸收,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等功能。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辗转的运动 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实现对内脏的“自我按摩”,达到调节脾、胃、肝的功效。 具体来讲,如太极拳中的挤势:主练足厥阴、足少阳。养生对应的就是肝经。练 功时意移夹脊穴,以意引气,经督脉,同时后手贴近前臂的内关穴,两臂撑圆,用 呼气向前挤出。可以调整肝胆经脏腑机能,促使气血流畅,疏通肝气,活血明目。大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 皮以固其肌肤。太极拳的拳架编排有序,动作舒展,缓慢柔顺,圆润优雅,目的就 是要达到动筋骨、活血脉、旺气机,内固五脏六腑,外合皮毛骨肉。之所以如此追 求,是因为皮毛者,肺金之所主也,肺气盛则皮毛缜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 主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 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 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挺拔。只有筋骨、皮毛、脉血、爪甲等气机充足,才能破 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五气具备,形体健美,形体具备,精神乃至。《素问》有: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神发于心,魂者,神之初气,蕴于肝。 精藏于肾,魄者,精未盈,化于肺;五脏气盛,则精气神魂魄旺盛,人的精神也就旺 盛。这也是太极拳养生健身的基础理论。从另一方面讲,练习太极拳,对人的心性要求很高,在锻炼中讲究心静、身 灵、气敛、劲整、神聚。要做到这些,所面临的大敌是五情。五情是指怒、喜、悲、 思、恐。肝之气风,其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肝藏血,气为血帅,气推血行, 肝气上逆,率血上行妄作,致使血压升高,甚则出血,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横克于 土,脾失健运,致消化呆滞,更有瘀血丛生。心之气热,其志为喜。喜则气缓,喜 之太过,易使气行缓慢,气缓则推动血的运行也慢,易使心脏出现供血不足。肺 之气躁,其志为悲。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呼吸就会失常,气塞不通,郁而化热,热 而耗气,使之气伤。肾之气寒,其志为恐。恐则气下,肾主封藏,主二便,气下而 二便失禁,更易伤骨。脾之气湿,其志为思。思忧则气结,忧伤脾,思伤胃,思久 则气机不畅,致气留结于中而不行,致不思饮食,肌肉消枯。五情致使气机紊乱, 内伤五脏。五情不顺畅,心如何能静,气如何能沉。反过来心浮气躁,忧虑烦乱, 暴怒未息,亦不适宜练拳,勉强练拳,反遭其害。通过练拳使心情舒畅,心神专 一、心态平和,这也是练拳目的之一。五脏坚,其气足,上溢于五官。五官者,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气足而顺畅, 两目有神而清亮,视力绝佳。心气足而平和,脑灵心静,思维敏捷,言语清晰。脾 气足而厚实,声如洪钟,肌肉细致绵和。肺气足而悠长,呼吸平缓悠长,嗅觉灵 敏。肾气足而善藏,听力聪灵,记忆力惊人。五脏是人体活动的中心,是荣养精气之所在,是神明发露之所在,是皮毛筋 骨髓供养之所在,是五官开窍的根本,是气机升降的核心。太极拳内练是以练五 脏为中心的,而内练的方法是“意气君来骨肉臣”,是用以意导形的方法来完成 的。这也是锻炼内脏,减缓内脏负担,刺激内脏活动,使内脏年轻化的方法。赵 堡太极拳有句口诀是对三节、四梢、五脏的高度总结:“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 梢多一精,明了五脏多一气。”这也是太极拳符合人体生理,适合用来养生锻炼的 机理所在。四、太极拳养生习练的技法要求之“身法”练太极拳时的动态是“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意在通过整体运动, 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 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瓷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 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出身于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 否命中与身法之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 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 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 十三条。我们又根据自身的体验,加了两条,就是腰胯和心静体松两方面。各地 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首订的 《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 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研习参考,将以上 身法要求浅释于下。提顶、吊裆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穿,走架打手 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 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穿,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 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 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 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 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弁中打水,上 面提起绳了,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 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犹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作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 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 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含胸、拔背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 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含胸,才能以心 行气。”如不能含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导致精神紧张,故要含胸。但含胸 不是凹胸,习者应弄清二者之不同。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 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 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含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 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松肩、沉肘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 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 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切忌上臂 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肘 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 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 用于以肘击人。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 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 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含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含胸、拔背 也会受到影响。裹裆、护肫两腿犹如骑在马上,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两腿下屈,重心下降,则桩步自 稳。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前腿(即虚腿) 胯根要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则回 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以防形成夹裆、尖裆。两肘和前臂要 护住中线(头面及前胸),两肘要护住两胁。太极拳是近身作战,双方身躯比较靠 近,在打击对方之同时,要紧紧看顾好自己之门户。裹裆是下护己裆,护肫是上 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中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央相 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遗憾的是有些太极拳手在走架时多 不知裹裆护肫,有的书上还把“护肫”写成“护臀”,说明对裹裆护肫尚未引起足够 的重视。
浏览2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