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和 “忠恕之道”。樊迟向仁,子日“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 的这些话阐明了“仁”就是讲为人善良宽厚,克己谦逊。孔 子把“勇”与“仁”联系起来,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 则乱”支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入一 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 原因。其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墨家与武术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的联系并得到“侠”的 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公元 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 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家弟子, 均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韩非 子》称之为“侠以武犯禁”。所谓“犯禁”,正是为了坚持正 义而敢于置法规于不顾的仗义行侠。墨家门徒啊信义武 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豪与武术 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墨子》一书把武勇精神置于重要地位。论《修身》的 首句即“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指出武勇是战斗的 根本因素。《尚贤》篇把“善射御之士 ”列为诸贤之首,并主 张“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 罪贱之”,以激励人们习武。墨子是精通武艺的军事家,他 曾精辟地论述了剑的特点及剑术的自卫性质,“古者圣人 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 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节用》)。《墨子》 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 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 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墨家弟子,均武艺高强、慷慨侠 义之士。《淮南子》云:“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 蹈刃,死不还踵。”墨家弟子孟胜、徐弱效忠于阳城君,百 余人均重义轻生而慷慨牺牲,成为历史上侠义精神的典 型。

三、道家与武术

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 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工。在中国武术所包含 的哲学思想中,先秦诸子特别是道家思想成为最主要的 思想源泉。

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老 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战国人庄周(约公元前369 一公元前286年)著《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老 庄并称成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 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 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 “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 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 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至于武术理论中关于“气”及 “天人合一”的许多论述,也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在方法 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 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 想的指导原则。本章前边论及的“庄子论剑”、,越女论 剑”的技击理论,都是道家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至于后 世的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八卦等许多拳种的技击理论, 都是来自道家思想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对中国

武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兵家与武术

中国古代的兵家与武术有如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存 在着至为密切的联系,因为二者的根本特征都是技击的 运用。先秦兵家所著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 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先秦兵家均十 分强调战士的选拔与训练。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汉代 竹简《孙膑兵法》,为久已失传的古籍。该书《篡卒》章说: “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教令)。”孙膑十分重 视武艺人才在战斗中的作用:“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 也。”认为武艺高强的战士可直入敌阵,以擒其将领。所以 孙膑主张“私公之财一也”。财同材,指人才。认为只能以 武艺高下这同一标准来选材,不能分贵贱。战国时,以周 公与姜太公对话形式写破的《六韬》,为先秦重要兵书之 一。此书《农器》T章论述了许多兵器源于农具,因而民间 武艺与军阵武艺有着紧密联系。《六韬》还根据不同兵种 对武士有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选拔条件:“武车之士”应 善蹈、善射与力大;“武骑之士"应体质强健、敏捷、精于骑 射《六韬.,练士》根据士卒的不同体质、武艺、个性等 予以分类和训练,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军中有大勇力、敢 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日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 为一卒,名日陷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 卒,名日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 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日勇力之士。有蹒高绝远,轻足善 走者,聚为一卒,名日寇兵之士……有才技兼人,能负重 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日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土,不可不察 也。”卫国军事家吴起著《吴子兵法》亦十分强调对战士的 训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 者持弓矢”。也是依据不同条件加以分类训练的。

对于战斗中战略战术思想与技术的关系,先秦兵家 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分析。战国初期兵书《司马法》 说:“凡战,智也,斗,勇也。”又说:战,以智决,以勇斗。” 意思是说战斗首先是智慧的较量;其次,才是勇力技术的 斗争.因此,无论军阵作战也好,民间武艺较量也好,战略 战术思想的运用是首要的,武艺的高下,固然重要,但必 须与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武艺高超的作 用,取得胜利。在古代兵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军事思 想著作,首推《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人。约与孔子同 时。《孙子兵法》书,博大精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 还被世界各地人们奉为行为的准则之一。中国武术的战 略战术思想常直接源于《孙子兵法》。自古至今,武术各拳 种门派多从《孙子》中汲取思想源泉,作其技击理论的重 要指导原则。总的看,主要从八个方面运用《孙子》的思 想: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至理名言表现了孙子 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被视为武术战略战术最重要 思想,对武术交手竞技极为重要。二、“先为不可胜,以待 敌之可胜”。意思是善战者总是先使自己强大得不可战 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即“善战者一,立于不败之地”。对武 术技击而言,则突出了自身具有高强本领的重要性。三、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 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 其本意”。此即“兵不厌诈”。即武术竞技多变奇异之意, 其根本在于迷惑对手使之被动,暴露弱点而失败。武术所 谓“虚实”、“刚柔”、“闪赚”、“佯攻”、“虚招”等等,均出于 此。四、“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孙子用“奇”、“正”这两个 对立的概念来代表战斗中相反相成的原则,使自己立于 不败之地。武术技击中奇、正概念十分丰富,如明攻为正, 暗袭为奇;簪为正,变法为奇;直取为正,佯攻为奇,等 等。用虚若实,用实若虚,机巧变诈,层出不穷,方能取胜。 五、“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强调要保持战斗的 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但要真正做到这一 点,十分不易。《孙子》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 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指出必须达到非常微 妙、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主宰对方,调动对手。这也是武 术技击术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六、“兵因敌而制胜”,这 是指出用兵作战最忌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中国武术 名家都极重视这条原则。如在俞大猷《剑经》、程冲斗《少 林根法阐宗》等武术专著中,均对“因敌变化”作了充分的 论述。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 不戒也”。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的战 略,武术技击中常运用,速度在武术竞技实战中成为决定 性的条件。八、“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 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孙子用蛇作比喻,说明 作战各方面相互配合体现整体性的重要性。明代名将戚 继光把这一思想运用于武艺,则提出了应“各家拳法兼而 习之”。习武不应囿于一家一派,要广泛学习,汲取各家之 长,在实践中方能综合运用。《孙子》中极为丰富的光辉思 想,可说是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因为有 了像《孙子》这样中华智慧的杰出代表,从而丰富了中国 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为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

浏览3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