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 生了根本性变革。20世纪的中国武术,不仅经历了“西学东渐”的冲击 和异化,也进行了“东学西渐”的渗透和弘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 术,已经历了由市井文化向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变革路程;作为体育 的武术,已基本挖掘出自身的体育功效;作为科学的武术,正在经历由 经验武术向科学武术的进化与发展。今天,武术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 “以现代体育科学为理论指导的武术学科形态”。武术学科是体育学 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部分,相对其他传 统体育,武术在学科建设中略微成熟。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主干的武术 学科正在积极地步入科学的殿堂,但与其他非体育领域中的成熟学科 比较,其成熟程度应当归为形成期,还有颇长的一段路要走,即“出于 此期的学科基本是不成熟的,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模糊性,基本概念、规 范体系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方法移植的简单性与机械性。”武术学科在其科学化历程中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才 能成为成熟的系统学科理论。就目前武术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武 术学科的科学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目标任务:其一,在纵向方面,武 术学科须探询其本质和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二,在横向方面,武 术学科须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探索武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互 动关系与相互结合的意义及一般规律。在此目标任务的框架体系 下,根据武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价值,武术只有与教育、体育紧密 结合起来,进行立体交叉式的科学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性的理论 体系,才能屹立于科学之林。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回顾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学科前时期(民国以前)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武 术以体育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迈向科学的殿堂,仅仅是近百年 来的事情。武术作为一种以搏击格杀为主要效能的技艺,总是与军事 武艺相互联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时空中,以文化形态进入宫廷和民 间,武术又逐渐演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职业技能的主要载 体。武术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技能,其功能与 价值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和防身制敌。而后,武术又以一种职业技能的 形式进入民间,主要用以保镖、看家护院、打场子卖艺。因此,武术的 主要承载者是社会阶层较低的人群,他们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很少 能够将武术技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武术本身又作为习武之人的 谋生手段,但武林中人囿于门户之见,封闭思想盛行,武术的理论发展 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虽有少数达官贵人练习武术,但主要是用以修身 养性,偶尔涉猎武术理论也只是用以玩味而已。也有少数颇有学识兼 通拳法的军事将领编撰了一些书籍,但由于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也 仅限于“军事”、“术法”的论述,即停留在“技击”的层面研究武术的制 人方法。所以,明清时期虽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武术著作,如《纪效 新书》、《武备志》、《手臂录》等,但在习练武术的整体人群中,这种理论 意识还没有形成主流。总体来说,武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作为一种 军事技能和民间技艺存在着,尤其是在“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下,缺 乏宏观性、系统性的完整文字记载和理论研究,因此,这一时期武术还 不能上升到学科的高度。学科的萌芽时期(民国初期一民国后期)20世纪初,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加 速了国内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以及体育形式,促进了武术向教育、体 育方向的发展。虽然在此之前武术的部分内容已经表达了一些体育 和教育的内涵,但实质还不能称为体育,武术依然以技艺为主体。清 末“庚子事变”之后,在“强国强种”的背景下,各界人士开始从体育、教 育的角度来研究武术,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随之相继 出现,这为武术学科的萌发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以马良的中华新武术 为代表,以传统武术为内容,借鉴西方操练之思想,使中西文化在武术 中得到融合,为日后武术向教育、体育方向发展做了铺垫。1915年,武术正式纳入学校的体育课程,武术进入学校,促进了 武术教材的编写。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它以弘扬武术、发展体 育、全面健身、开展学术研究为宗旨,为武术发展建立了崭新的里程 碑,武术自此有了专门、稳定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掀起武术界同仁从 宏观上论述武术的思潮。虽然这些文章和教材仍然以描述武术技术 的图解为主,但已显示出现代学科的思想,开始向系统化、科学化、研 究型的方向发展。自此,武术以技术传习和理论研究为主的发展趋 势业已形成。但此时期,武术理论研究并没有系统地阐述武术的本 质和一般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武术理论研究还没 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体系框架,与西方提倡的体育科学相距甚远, 武术学科尚处于萌芽状态。学科起步时期(民国后期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术作为体育科学的思想萌发促进了武术人对武术的宏观认识 与系统研究。“历史的推动、文化的冲突,终于迸射出了思想火花,中 国武术史上第一次振聋发^地喊出了 ‘国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 1937年,以吴图南的《国术概论》为代表,开创了中国武术论著的新 起点。他从宏观上论述了武术的名称、意义、目的、特征以及武术的 本质及一般性原理,从诸多方面提出了武术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 交叉研究的思想,促进武术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 某种意义上讲,他基于教育、体育的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武术的 本质与一般发展规律以及武术与诸多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与 价值。与此同时,与《国术概论》相继问世的《科学化的国术》、《国术与 体育》、《太极拳学》、《少林武当考》等著作,开创了中国武术论著的新 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武术高度的重视,刘少奇 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 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协会、武术学会相继成立,为武术的科 学研究超供了稳定的组织机构,出版了第一套武术论文选,同时,运 动医学专家开始对太极拳演练者进行了生理学观察与测定。1958年,随着中国武术协会的成立,武术竞赛活动日益增多,相 应地带动了一批学术专家开始关注武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同年, 国家体委在青岛召开了全国体育学院院长座谈会,专门讨论了武术 进入体育院校的重要性。会后,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体育学院相 继设立了武术系,开设武术专业,其他体育院校也开设了武术专项选 修课。武术专业的设置,促进了对武术内部诸因素的深度挖潜,提高 了武术学者对武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的认识。武术开始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研究型方向进军,逐步 从“术法”研究转向对武术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武术与其他相关学 科关系的探讨。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武术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 学院本科《武术》专业教材(上、中、下)。作为中国第一本集众多专家 之大成的教科书第一次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武术的基本理论和武 术的技术内容。武术学科的科学研究有了雏形框架,这使体育学院 的武术教学、科研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1963年,北京 体育学院首先开始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专门培养研究武术技术与 理论的高层次人才。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出现的“文化热”, 学者们对武术的研究也悄然兴起,有关武术的论文相继问世。这些 论文所涉猎的领域较为广泛,有文化方面的,有生理学方面的,也有 心理学方面的,等等。此后,一批硕士研究生踏上工作岗位,成为武 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培养研究 武术技术与理论的高层次人才。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体育 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生授权点。

浏览2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