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 状况和价值追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因为,我们的青 少年身处一个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拜金主义对他们有极大 的诱惑力;世界范围的文化争夺,西方的强势文化对他们有很强的影 响力和渗透力;家庭的宠爱溺养形成的先天不足,不仅使他们容易自 私、任性,经不起挫折和苦难,而且也产生了价值观的迷茫、人文教养 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问题的严峻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学者的关注。如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 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时代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要 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 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民族之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 想境界和道德品格,具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灵便的智慧。因 此,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 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具体渗透到各门具体的课程之中,武术,作为 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之一,也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需要 在武术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武术 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武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渗透着中国传 统文化,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对青少年来说,如何使文化的 传承符合青少年的特点,生动活泼,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为 他们所接受、所追寻,形成牢固的民族文化接受基础和思想道德基 础,应当探索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因此,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 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武术理应 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 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 教育资源和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作为之处。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举措利用武术教育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 “以学生为本“,大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炼出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武术中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 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 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 的民族精神。第一,“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相关联的武术,在其 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 神,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而 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第二,“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在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 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 其中,“人体运动”的和谐要求是武术实现“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 系”和谐的基础。在人体运动的整体和谐中,武术的运动成了肢体的 全面锻炼,是身体运动内外的全面发展。第三,“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 系在一起,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次,道德也是人们对 武术行为的评价指标,武术行为中有了社会的道德尺度。第四,“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 不懈追求,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就个体而言,体现在个体“拳 不离手”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初步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途径以武术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以教学 内容的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模式(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几种武术教学模 式)的探索为抓手,以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为目标。它不仅需要武术 理论工作者自觉地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提 高自己研究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而且也需要民间武术文化传承者和 武术教育实践者投身其中,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 自己的创造性。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活水之 源”。教学内容改革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此,在教学理念 上,要牢固地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 确定、教学组织的安排,都要立足于学生,从激发学生对武术教学的 兴趣入手。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形式,都要充分地考虑到 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期待和需要,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 用,使被动的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探索过程,并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 练中“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武术教学的内容上,要突破过去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挖掘武 术技术的文化内涵,使技术教学渗透着武术文化的传播,使学生技术 学习过程变成获得武术知识、增进武术情感、知晓历史人物、丰富身 体体验等多方面教育作用和学习收益的过程。并将技术教学的主线 贯穿于武术教学中师生、同学间的礼仪行为,技术学习中的文化氛 围,武术锻炼的服装、武术教育教学的书面资料和音像材料等,以丰 富武术的教育形式,形成武术教育的多渠道,增强武术教育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的力度和效度。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抓手,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创新引擎。教学模式改革要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首先,在教与学的角色 安排上,武术教育要从重教的教师中心,转变为重学的学生中心,使 教师之教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之学的教学活动。其次,在教与学的 顺序上,武术教育的教与学,也可以由过去先教后学的单一模式变为 先教后学、先学后教等共同发展。在强调教师引导的同时,也培养和 呵护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可以改 变过去“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器械”等的教学顺序,先从散招(简 单的攻防动作)教学入手,或以历史传说切入技术教学,等等。以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为目标,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制度 保障。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想解决当代武术教育的制度性问题。我 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努力建构当代武术教育“自上而下”和“自 下而上”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性课程要抓大放小,建立武术教育需要实现总体目标和示 范性的教学模式与模块。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着力于提高武术 课程的适应性,力争体现出武术的地方特色和武术技击范式的众多 流派,并为武术的地方特色和千姿百态提供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弘扬和培育民藻精神应该坚持的原则以武术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要处 理好以下三类关系。.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固守传统而不创新,一个民族就不 能发展;全盘否定传统,一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中立足。一方面,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来源于历史和传统。我们要继承 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 积淀,离不开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或者说,民族精 神是已经形成了的内在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武 术教育中加以弘扬。另一方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无法割断现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弘扬和培育的 民族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我 们在武术教育改革中加以实施。在武术教育改革中,我们要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 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技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共十六大把教育定位在精神文 化上,并提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之根之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 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加强对武术技术的文化 性研究,提高民族精神的内涵,并努力使武术的技术教学成为文化熏 陶的教育过程。因为,把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来弘扬民族精神,首 先要求我们把武术作为文化来对待,来发展。武术的魅力也不仅在 于武术技艺的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渗透在武术之中的具有几千年深 厚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代的武 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如我们要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挖掘武术与哲学、武术与艺术、 武术与心理、武术与礼仪、武术与文学等的联系,使武术的技术学习 变成学生民族精神“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我们要开发武术“礼”的 教育资源,发挥武术“以武冶情、以武修身、以武养心、以武立志''的育 人功能,将武术技术教学提升为人格的培养,使武术行为成为反映学 生人格、人品的窗口。

浏览3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