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劲与力通,但在中国武术中劲被赋予了新的 内容。武术中的劲与一般意义上的力有着严格的区别,武术中 的劲是力的更高层次。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 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 锐,力拙而劲巧。可见,劲在中国武术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早在清康熙时就有王南溪指出:“拳勇之本在于劲。”①因此劲 也就成为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重要标志。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J凡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 种原汁原味的道义了。由此,联想到中国武术中的劲法,欲臻 上乘劲法,也绝非是靠胆量和技术所能奏效的。中国武术在追 求劲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虚无、神明的超 凡脱俗的神化境界就成为中国武术劲的高级目标。“心一颤, 四梢皆至,内劲即出”②,武术技术对劲法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无
①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540.
②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5. 为的境界,是一种脱离规矩,一种无意识的“法非法、非非 法”。正如太极拳理论中描述的“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 神,助我虚灵”那样,神明脱化就是中国武术劲法憧憬的最高 武学境界。
本篇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大量的武学典籍的 基础上,对中国武术技术的习练方式和过程进行 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发现,中国武术技艺的 习练有着自己独特的途径和方法,其表现为: “外练形”和“内练意”的习练方式;“外顺”和 “内合”,“内练”和“外练”的习练方法;“形 神兼备”的习练要领;“发现式”和“顿悟式” 的直觉体悟过程。对这种特有的技术动作习练方 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由外及内 的练化方式。由外及内的练化方式突出了武术技 术的过程性和超越性,体现了对武术技术动作的 不断升华的特质,更加蕴藉了武术技术动作的顿 悟的特点。
第九讲
由外及内:中国武术技术的练化方式
51 言
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发迹和繁衍的道路上,不 断地将先进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使得武术的技术动作得 以不断地更新和演化。纵观凝练千年而成的中国武术,“形神 兼备”、“神自形出”、“内外相合”、“内修外练”等措词皆被 用于阐释或诠释着中国武术的特点和特征。中国武术之所以能 够形成这些显著的特征与特点,武术的技术动作作为表现中国 武术深邃内涵和特质的“物质层”载体,在其技术动作的习练 方式、练化过程上与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形在外,神在内;内修指内,外练指外,这足以说明在武 术技术动作中“外”与“内”是一对极其重要的辩证观和思维 观。正是由于中国武术这种独特的“由外及内”的练化过程或 习练方式的存在,才使得武术的技术动作形成了循序渐进式的 习艺方式,造就了内外相合式的习艺方法,形成了形神兼备式 的习艺要领,蕴藉了不断体悟式的习艺过程。由外及内是一种 过程,由外及内是一种超越,由外及内是一种升华,由外及内 是一种顿悟。
由夕卜及内的练此方 式挺感了世术技术婚序渐进 式的习练方式
正所谓“写字练间架,建房先筑基,对于中国武术而言, 武术技术的习练和技艺的修为,首先要从形的阶段练起。俗话 说:“外练形,内练意”,“拳练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 习练武术或武艺应先练形。待打下坚实的基础后,再寻求对内 在的“精、气、神”等“意”的相关层面的认知和掌握。
一、“外练形”
武术的所谓“外练”,主要是指通过由运动器系所完成的各 动作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器系的锻炼①。 “习武先找形”,这是一般习武程序之始。清末的陈鑫曾云: “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②中国武术研究院藏有的一份抄本 《螳螂拳谱・演式论》中也讲道:“演武如写真,写真宜肖,演
①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1.
②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57. 式亦宜肖”。这里的“肖”,指对中规中矩的正确性而言,这一 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并无多大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 武术只把形架练习作为入门基础,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惟自有 形造至于无形”的脱化神明之境。在吴殳的《手臂录》中有这 样一段文字记载,也可谓说明了外练形是武术习艺的必经阶段:
“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二年,手臂粗得柔熟,乃徐受枪 法」(《手臂录•卷二•针度篇》)
从文字记载中,可以得知,吴殳在传授敬岩枪法之前,先 是让敬岩练习“戳革之法”两年,等到敬岩的手臂“粗得柔熟” 时,才教其枪法。可见,这足以说明拳家非常重视外练形这一 环节。
高派形意拳传人奚鑫法(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高振东之 嫡系传人)之子奚增义先生在谈到形意拳的内修外练时,对于 技术动作的外练看得尤为重要,他以“三体式”为例进行这样 的讲解:
“三体式”前手在鼻尖,肘部微屈下坠,肩部放松,这个角 度,刚好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部大筋相对拉。头部上顶, 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含胸、拔背、扣胯、提肛、 项坚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 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 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迅速拉起。再经过长时间的正确框架定 型:从量的增长,以达到质的变化,再结合“神意”、“劲力” 的含蓄,贯穿到桩功中去,使人的本能和意识无论在任何 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待发的状态,使其逐步形成 一个快速反应,随时发力的习惯,真正掌握其内修、外练之奥秘①。
同中国武术的其他拳种、流派一样,少林武术也一直强调 “功源于拳,势出于招”,记有:
“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无意之源,如果拳术练得 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在手足 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爆发力强,劲力充足。
为了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选 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式,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 和提高其技战术。所以,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源于拳术, 若想成为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②
可见,少林武术对于各种拳术的习练尤为重视,在少林武 术体系中是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的,为的是能够实现 在实战中对各种招式、技法的灵活运用。在《神运经》中讲到:
“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 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
这里所讲的“伸筋以拔力”与《皇帝内经•灵柩》中所言 “筋为刚”,都讲到筋的作用。这说明在古人眼中,人体的力量 来源于筋和腱,筋、腱不仅是四肢伸缩传动的主宰,也是人体 力量的源泉。骨骼和关节对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 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 所以,在武术理论中,通常采用各种桩功的练习,将骨质的密
① 奚增义.论"形意拳"内修外练[J1 http^wwwjijxyq.coin/news/xyjs/2OO689171119.htm.
② 德虔,素法.少林打擂秘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3.
度增高变硬,以此达到“形健质善”的目的,为日后武艺的提 升和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武术拳谚中“外练筋骨皮” 之目的。
而且,习练过形意拳的人都知道,形意拳都是从“三体式” 练起。因为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是连通的,但是,由于人们 原先的生活用力习惯,没有将自身的筋骨进行良好的整合锻炼, 不能有效的运用。通过站桩,“一可以增大上臂的支撑劲力; 二可以增加下腿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提 高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扩展;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 贯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六可以储气壮力,同时还可改变和 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 生理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高 变硬。俗话说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精灵。同时又能去除 不合理的僵力、拙力,逐步提高本能的整体活力J①这在日后 的习练中,便可以得心应手地掌握和提高各种形意拳的技术动 作和技法,并随着习练时间的累积,功力不断进步。
浏览3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