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 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 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拳术之学,亦不外此也。夫 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即无往非气。势虽不侔,而气归 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 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 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应之,中节 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
①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44.
之谓欤?”①
拳种、拳派虽有不同,但在原理及精神实质上都是一致的。 起始之时,都是要强化对形体拳势的理法含义的揣摩。拳语云: “得其一而万事毕J特别是习拳入门之时,更是不能专执于拳 术素质的某一方面,要以形架开始,做到“身外形顺,身内中 和”。等一招动作、一形架势规矩熟练了,再依此法学下一形, 待积数形而成拳势时,要在几招的连续演练时,明白自身内部 的运动变化是否正确,外用攻防的意境是否清楚。基本上符合 要求后再继续下面形势招架的练习,直到一套拳路学完。关于 这一点《形意拳拳谱》也有所交代: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专求力则凝滞不灵, 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 中自生灵气②
拳学大成者无不注重对形体理法的研修。因为拳种的不同, 在具体技法、手法、腿法、身法、步法上会有差别,甚至很大。 但在技击的原则、原理及精神实质上都是一致的。大多数习武 的人都认为中国武术拳理深奥难懂,要想理解求得精义是困难 的。实则不然,关键是要学规矩,懂规矩进而用规矩。《中庸》 云: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拳之性质,纯以养正气为宗旨,系顺天地自然之理,运用
①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2.
②史明.《形意拳拳谱》摘要[M].武魂,1999 (10).
一派纯正之气,人人皆可习之。我们必须掌握技术每一势的来 龙去脉,明确每一势在运动中的虚实、开合、方位、角度以及 手足的运行路线,等等。经脉之气随形体而动的基础是正确的 练拳形体。特别是在动态的行拳过程中,注意“规矩”不能丢, 否则丹田气就会乱。如形意拳的盘根步,其呼吸似有似无,就 是身轻如羽,其步法再快也是保持抱着丹田合而不散,不失其 中练拳的规矩,不能失本形,更不能前扑后仰,头动尾撅,形 体歪斜。气是随形动,身形一乱失其规矩,丹田气则散。
著名武术家马虹在《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的前言中, 以“清能早达”四字阐发拳学真义,文中写道:清者,水至澄 清也,与“浊”相对;达者,到也,明白,通晓之意,如“知 书达理”。人生一世间,不论做什么事情,像走路一样,只有领 路人路线清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地。练拳,同样如此,不 明拳理拳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仅不能早达,反而易走 弯路,步入歧途①。这里,马虹深入浅出的阐解,其意全在一 个“理”字上。无数的拳学大师们在一生求武的路途上,通过 体肤砥砺,无不认为,拳学的关键乃是要悟出拳里所蕴含的自 然之理,并通过自身实练演化而成就自身的功夫。善于用心练 拳之人,多喜欢依法寻理,多非常重视拳架内在的质量,前人 创拳必有出处,无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拳可演化,其理 不变,一招一式,皆有道理,只有明理,才可变化。所以,练 拳“要千学万练,无数的琢磨”,“不能蛮练,要用心去练”。 《论拳道》一文也指出:
①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
“拳道正宗,道破天机,无外融养练为一体,施顾打为一法, 相对绝对,有法无法,实集东方哲理之精华,更非区区鲁夫, 欲逞一拳之勇者所能尽善J
例如,意拳讲求“变动不居”的观念,不仅限于一般静是 相对的、动是永恒的动静解释,而是如何把握“变动不居”的 动态特征来为拳学服务。最终认识到追逐千变万化的“变动不 居”的招法,结果是永无是处。你有一招,他就有相对应的一 式,你有一阳,他就有一阴来钳制你,以此类推,辨无可辨, 胜无可胜。意拳提出了唯一有效的方法:“拳理、原则是谓拳, 非一招一式打三携两是谓拳”,拳理原则是“变动不居”的拳学 的枢纽,“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变”①。这种提法,源于道学 观点: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千千万万不可胜数也 ……然其要一也。因而在习拳中不要依招式的多少为目的,更 不可依此为标榜的本钱,而是通过习练体认,认知拳学的拳理 原则为目的,从而把握运动枢纽,以应万变Q马国兴在《拳术 之三练》一文中,谈到拳术习练之“文练法”时指出:“文练 之法”乃中华拳术攻防技术之道的正统练法Q所谓文练法即无 实物为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求外形之体静而不燥、柔弱 无骨和内劲的自然生成,以达到练空、悟空、用空、打空为 能②。“文练法”主要道明了形体拳路的修炼、以形求理乃是 技击大成的不二法门。
①韩竟辰.再论意拳价值[J].武魂,1999 (4).
② 马国兴.习拳学艺,唯此一径——略谈拳术“文练法”之过程[J].武魂.1999 (3).
至于以形求理,追寻技击大成的过程大致有三步:
第一步就是要投名师,按照师傅的指导,首先要初步学习 拳术的理论,达到对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的各项内 容在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明了习练拳术“文体成, 武用精”的法则,即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接着就是要通过 默想等方法进行形体的修炼,以使形体适应拳术技术变化的需 要。这个过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的不断去除自身 僵横拙力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首先通过形拳架势基本技术的 习练,包括单式和复式的攻防技术。逐步对招式的起、承、转、 合及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等达到比较正确的认识程度,进 而要求在熟练中体会招法攻防特点、要领、法则,并从中悟出 其共性,从而将各个招法相互转换运用,做到变化自如。
第二步:属于熟练功夫的阶段,强化内劲、内功与内化。 全身劲道清楚,各种劲势运用自如。此时还要进一步精研拳法、 法则的真谛,以理法具体指导拳术功夫的形与势、练与用。内 心可以发挥运用拳术攻防招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逐步将招法 运用得得心应手,使自己手肘肩、胯膝足、腰脊颈一气贯串。 此时,顿悟拳理、拳法常有突破性的飞跃,即已进入到“明理、 通法”的主动式练习阶段,初期尚可以能动的打法为主,后期 即可运用“静以制动”的方法为主。这个阶段的“拆手破招”、 “拆手破劲”、“招劲通解”等内容对掌握拳学技术至为关键。 习拳术套路、招法再用心计,如不进行“拆手”,于套路或单练 中习得的招法是不能运用于较技之中的。通过关键性的一系列 拆手训练,可进一步掌握招法技术运用的法则和变化规律,体 会劲道的运用、劲势的作用、拳势的效果。进一步认识拳理、
法则、规律的内涵实质,依据理法要旨,严格检查自身形体、 身法、手法、步法是否符合法则、规矩,掌握变化运用的精确 程度。
第三步:即必须要进行“盘拳过手”具体实战应用的训练, 实战交手是双方斗技、斗勇、斗智的综合,是“闪展腾挪、拿 打踢摔”八法的全面运用,是肩肘手、胯膝足、身手步法全方 位的攻防,故远比拆手破招要复杂激烈,变化多端,用招运势 更强烈。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形式下,才能体会每个拳手攻防用 招的独特风格、拳法变化的路数运用、劲势轻重缓急的转换。 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的攻防实践,才能全方位检验自己对拳术 “理法”、“术功”理解与掌握的水平、修为如何。完成此过程, 为师者要循循善诱,蹈以规矩,核心是用最简单的道理阐明拳 术中最复杂难解的艺境。
另外行拳时要掌握头、胸、腰、腹、背、肩、肘、胯、膝、 足的基本运行原理。在每一势的演练中虚实的变化、松紧的转 换、运行的轨迹,时时处处都在运动中变化。任何一个动作的 形体要求都是不尽相同,随势而变的,绝不拘泥。否则就无法 领悟到中国武术拳学的实质。《大学》注云:
“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
易注云:
“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身之中,远取诸物,今取诸身,天地之 大,六合之远,万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①
浏览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