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云穷理尽性乃至于命。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万类众 生莫不有性,理不穷则性不明,命不立则身不安J③武术拳学 门类繁多,动作千差万别,技巧也千变万化,至于劲路更难捉 摸,似乎没有规律。但各家都讲:“万变不离其宗”、“万法归 一”。这“宗”和“一”,也即是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乾坤 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乃太极拳要义。而“所谓人身

①马国兴.习拳学艺,唯此一径——略谈拳术“文练法”之过程[J].武魂, 1999 (3),


  • 黄鑫.八卦掌探秘[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3.

  • 玉祥.格物知至,明心见性一谈武道入门武魂,1998 (1).


生成一小天地者,夭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 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要知天人同体之 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J《拳意述真》中记载:“因为人一 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无不直 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所以,在练 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 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 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

正因如此,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 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 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 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这万物之灵的创造力,使个人 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如《八卦拳学》说到:练功者“须 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工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不 利于健康。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 的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理法 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 姿态和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 和丰富武术,并以自然界的现象以喻拳理。武术在其形成与发 展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 用。形意拳模仿12种动物为十二形,龙有腾空搜骨之法,虎有 扑食之勇等。杨式88式太极拳有雀、鹤、虎、马、猴、蛇6种 动物,“揽雀尾、白鹤亮翅、抱虎归山、野马分鬃、倒撵猴、 白蛇吐信”,其中虎出现5次(伏虎、射虎、跨虎、抱虎出现2 次)。孙禄堂《论八卦掌》中有狮、蛇、鸥、龙、熊、凤、 猴。少林五形拳有龙、虎、豹、蛇、鹤五形;八极拳的动作取 自十大象形:龙、虎、熊、鸡、猿、鹏、鹤、鸵、蛇、鹿。具 体而言,各派拳学在技术上都一贯取法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虫 鱼鸟兽等,用以形象地描述自己技术上的风格与特色。如在表 现武术的“动,“静”方面,各派都有具体形象的要求。诸 如南北少林武术中的“动如脱兔,瞥如飞鸿”;长拳讲究“动 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查拳强调“行如风,站如 鼎”;华拳讲究“动如奔獭,精如潜鱼”;意拳有“动如山飞, 静如海溢”的要求;八卦掌注重“桩如山岳,步似水中”、 “掌如穿梭,动静圆撑”等运动技巧;就连一气呵成的翻子拳, 亦有“行如风雷动似雨,坐似泰岳静如山”之说,太极拳要求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这些对技术理法自然的精炼概括,都深刻地反映在各派拳学技 术的特点之中。

武术技术中的圆、空等运动形式都是自然的运动规律,其 在八卦掌、太极拳等武术技术中都有所表现。八卦掌是沿圆走 转,随走随变,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腰如蛇转的拳术;太极 拳是轻灵、圆活、缓慢的拳术,它要求技术运转处处走弧形, 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 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 仿生返璞是武术技术动作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 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 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这种主动性的力量,也只有人的智慧才可以实现。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武术各派技术理法的话,那么一 定是“阴阳”二字。《周易》概括了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矛 盾规律,精炼地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工中国武术基于对这个 普遍规律的认识,仅改动一个字,称“一阴一阳之谓拳”。可 见,阴阳之道是武术运动的规律。这种认识不仅限于一个拳种, 几乎所有的拳种都可以阴阳来阐释其理。形意拳论中记载:

“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一体,虽分三体之名,然 统之于阴阳八卦“立体于卦形",它的沿圆走转的运动形式,实质是阴 阳转换,”左旋之则为阳仪,右旋之则为阴仪”(《八卦掌学》)。 这是八卦掌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技术基础。 太极拳则“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 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这就是太极 拳以阴阳立说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运动规律。华拳也讲 究“拳法有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才会有运动、有变化,才会产 生功用”。

拳法阴阳包容了武术技术中的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诸如 刚与柔、动与静、进与退、快与慢、虚与实、内与外等技术要 素。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合德”、“阴阳所存,无 迹可寻,阴阳互用,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些阐释说明, 对于武术技术中“动静开合,虚实转换,刚柔迅定”等等关系 要处理得当。无论什么技术招式都要有阴有阳,而不能以阴对 阴,以阳对阳,阴阴或阳阳就是犯了 “双重”,双重则滞。所谓 “天下武术是一家“,武术运动虽然门派繁多,形体各异,但是 从拳理上讲,最终还是没有离开阴阳的哲理。古人云:“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 无疑也决定着所有拳种的外在表现和内外效用,“任何一个流 派的武术家,他对阴阳之理的认求与应用上的深度和广度直接 影响着他的拳技风格特点和效用、成就以及在武术界的地 位。”①

“队形求理,追求理通“:中国世术技术 之通理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已指出,天地 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人可以与天地相参,人的生命也反 映着天地运动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就要与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符,要顺乎天地之道。对于中国武术而言, 几乎所有的技术也都是要符合拳理的。以形求理,追求理通乃 是中国武术技术体系构成的首要原则。拳谱云:

“天地之间,万物万理,皆道之流行。人为一小天地,亦天 地间之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万物之理, 亦即我身中之理习武要懂得习武之理,技击之道,古人云:“言不明,理 不通。理不通,艺不精。未学拳先学理,拳打脚踢小把戏,唯 有文理通天地J武林中有“宁传千手,不传一口”的传统,有 “传拳不传意,传意不传心”的古训,这也同样从一个侧面说明 了拳学中理法的地位。中华武术流派林立,古往今来鲜血凝就, 千秋各异,英豪辈出。“然武功一道,主于搏人,树高叶繁,

①张全亮.天下武术是一家一从八卦太极参练说起[J].武魂,1998 (2). 根亦无异,此拳理相通之谓也。不论拳法腿技、摔法擒拿,不 论东方西域、专业民间,其术虽形有别而根本原则无二。

以形求理是中国传统拳术综合训练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各 种单练功法的有机结合。司马迁曾说:“形者,生之具”,“神 者,形之本J中国的哲学从唯物观出发,认为形是神之舍,形 是载神之车,神以形存。武术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 力功,首先就是以人体外形的手、眼、身、步作为锻炼的基础, 然后再讲究“精气神”的①。拳术中的基本功有如书法中的笔 画,形架习练则是把笔画组合成一个个完美的文字。拳术中的 每一个形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渗透着拳术阴 阳之理,如果不懂其理,即使习练数十年也终属下乘。以形架 求其理通,即是要通过拳架套路的练习,很好地把握自身整体 运动的规律,达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 调统一,周身一家。拳谱云:

浏览2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