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包括 文化竞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言称“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 化底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能否跟上世界的 步伐,对民族、人类有所贡献,被人们所喜爱、所追寻?还是需要呼吁抢救、当作保护的文化遗产封存起来?为此,我们不能不思索武术的 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虽然原始的狩猎和劳动促成了武术活动和武术意识的诞生,但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是源于战争中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的经验和 动作所作的总结。作为一种格斗技术,首先在军旅训练中传播应用。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既得艺,必试敌。”但作为武术家 的军事战将,他并不否定拳法在军队训练中的应用,指出“拳法似无 预于大战之技”,然而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有效手段而受 到采纳和重视。当武术一旦走进社会,步入宫廷,散于民间,在政治、经济背景的 影响下,各种文化形态的渗透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武术文化形态, 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以凸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 武术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历史上,武术既有角触、相扑、手搏、击剑等 对抗形式,也有干戚舞、钺舞、刀舞、舞剑、打拳、使棒、枪对牌之类的 演练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作为一种技能、技艺存在于社会。尽管武术早已具备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但真正作为体育形式 是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才开始的,特别是近代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论,促成了武术价值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 在吸收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才逐渐进入学校,开展竞赛。新中 国成立后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文化研究成为热 点。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 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逐 步为人们所认识。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 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 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 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 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东西方 文化将再一次碰撞和交融,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能否得到更大 的共识和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渗透的较量,关系到民族未来 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 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费孝通等《中 国文化与全球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和应对,持续和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的较量,有时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较量。面对强势文化,中国 文化如何发展、中国武术如何现代化和推向国际,应是战略性的文 化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 发生了巨变,那么在这种全球文化高度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 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差距?传统文化如何适 应现代化转型?联想到武术,也就是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面对文 化的碰撞和交融不能适应和转型,只能面临“人琴俱亡”的可悲命运。 有人建议向联合国申请把中国武术当作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 果武术真是那样,到了非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不仅是武术的悲哀, 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武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化 和保持民族风格,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回眸20世纪,既是飞速发展的世纪,又是充满矛盾的世纪。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失调、人格分裂、战争与 恐怖主义等无不威胁着人类。1992年,1 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 互抵触的道路。”(邵汉民《中国文化研究20年》)1998年,全世界获 得诺贝尔奖的75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界前途时说:“21世 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00年前中国的孔 子那里寻找智慧。"(汤一介《和而不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 题》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 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为全世界 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张立文《和合文化的当 代意义》)。中国文化正在引起世界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中国学”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的确,“人类需要 转换视角,用一种冲突融合而和合的观念来思考人类问题”(朱威烈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 出的特殊贡献。它的含义至少包含: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 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 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 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 彻始终,诸如上下相和、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 “六合”(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练 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南拳发力则与发声吐气相合;太极拳则讲求 “随曲就伸”“顺其自然”“一动无有不动”的和谐旨要。长期的操练是 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体现演练的美感和技击的追求,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练者的手足身法配、 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年限。中国的武术尤其是套 路运动一直追求和谐,注重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高度和 谐,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体现和谐,很多拳家终生体 味不尽。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 极拳的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就体现了为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 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 这种和谐观念有时也未必体现在技术上、练法上,也可能体现在教学 训练的过程中、礼仪中和相处中。在太极拳的锻炼中,也可以体验人 与自然的和谐。比方说,在一个旷野里或者雪地里,翩然而起,行拳 走架,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大 自然无声地交流,甚至“融入”大自然环境之中,达到所谓的“天人合 一”,这样练习的效果要更好。武术文化中诸如此种的观点不胜枚 举,需要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论证。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式、 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艺术之 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练中 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可操作层面的推 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在武术中具体地体现这种文化的 广博内涵以及给予它更加完善的诠释,这需要武术工作者和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联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 分。如何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为人类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 理念,武术文化如何体现这一重要价值功能,应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浏览2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