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得武学真道,需要终身去参悟才行②这里的“参 悟”就是我们论述的体悟,而且还需要“终身”的付出。太极 拳大师杨澄甫曾说:“历史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 比比皆是。”说明要掌握中国武术之道,确非易事,只有在日积 月累的习练过程中不断参悟才是唯一法门。
从对武术拳“势”的习练过程来看,对拳术方法、技巧等 的体悟强调的是习练者对拳理和技法发自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 认识。“因敌成体”的武技运用之妙,看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它很难用逻辑方法去分 析,去实证,只能诉求于习武者自身的精心体察与领悟。这一从对武术拳“意”的感悟过程来看,对拳术意识、意境等 的体悟强调的是习练者对武术内在精神和意韵的一种超越性的 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品尝到 苦、辣、酸、甜的不同滋味,但是在恒久感悟的过程中,习武 者展示出了终极意义上对自身存在与本质力量的肯定。中国武 术能从古至今生生不息,且代代传承,正是武术的力量所在。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习武者坚持不懈的苦练与冥思,才为后世留 下了回味隽永的精神财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是没 有尽头则会让人觉得累,觉得渺茫、失落甚至恐慌,但是永无 止境却意味着习武过程是充满希望和乐趣的「①作为终生不懈 体悟和不断感悟的一个过程,意味着进行的是一种积极的探寻 与追求,带给习练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舒适与轻松,还会在 精神上带来心志的开阔和心情的爽朗,生活也随之变得充实与 惬意。这就是中国武术内在超越性体验的体现。
①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J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②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切乃源于中国武术的拳“意”不是逻辑推理或形式演绎,而是 一种对于“过程”的体悟与把握,一种特殊的具有鲜明体验特 色的思维的过程。
艺不在多贵在精,术不在奇贵在恒。道家的思想这样教化 世人:
“大道至易至简,只在其间勤修炼
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和规律总是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就 能够明白。但是“知易行难”,这一切是建立在“勤修炼”的基 础之上。中国武术也是同理,看他人行拳是感觉那些招式、招
①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法看似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便可学会。但是,学 其拳“势”容易,而要通晓其拳“意”却不那么容易。即便是 告知拳理与秘诀,想要明白拳法的真奥义,是需要多年,甚至 数十年的习练与感悟才能有所成就。
可见,“其间修炼”对于习练中国武术是多么的重要。因 此,习练形意拳时,师父们均要求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修炼 五行,方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达后天返先天 之功,”复其本然之真”。荀子也曾经说过与之类似的名言警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 劝学篇》)
“锲而不舍”是一种治学精神,也更加是习武者应具备的精 神。习武练拳,贵在持之以恒,贵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 苦心钻研,锲而不舍。“不积鞋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倘若没有这种在武术修行的过程中坚韧不拔、锲 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即使你纵然有凌云壮志也只是 一句空话。那种浅尝辄止,学了一点功夫就自满自大起来的人, 或是在习武的旅途中无法取得进步就轻言放弃的人,都是不会 有所作为的。
结语
在中国武术追求体悟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通过身体的运 动实现着内在精神、思想的追求。在过程中有所诉求,使得中 国武术可以用肢体传递“神韵”,用动作“言说”技击,通过肢 体的文化、活态的文化演绎灵动之魂。它超越了简单的身体文 化,它浸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近似无为的千锤百炼去 体味、修悟,这是一种境界,是渐习渐悟得最终。”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有恒的习练不仅仅是生理的磨 炼,更是心理与精神的磨炼与成长,每一点一滴都将凝集成对 武术技术的体悟,指引着习武者将生命的本质从外界转向精神 的层面,实现习武者内心世界的回归,从而使他对生命意义的 追寻也随之由目的走向了过程。中国武术的信仰和追求永远是 做到更好,而并非做到最好。这种看似漫长无边的过程,在常 人眼中简直就是一条无尽的艰辛之路,但是在任何一个对武术 迷恋不悔的习武者眼中,却是一条通往武术大乘境界的坦途。
①王岗,包磊.中国武术: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7): 46-49.
中国武术技术的要义是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之上的。其技术之理,奥妙精深;其技术之形, 迥异纷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拳论古籍,运用逻 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国武术技术进行 了一次较为全面与宏观的审视。研究认为:中国 武术拳种流派虽然繁多,但其理法相通;以形求 理、追求理通是中国武术技术体系构成的首要原 则;形架套路的修炼之于技击臻于艺境的获得是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文章最后认为:异彩纷呈、 风格迥异、各领风骚的流派与其共有的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深的理法,一同成就与见证了中国 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口碑。
第七讲
通理求异:中国武术技术的玄妙理法
51 言
中国武术技术繁博多样,常言道:“拳法变幻,而理为一 贯J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 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之练习谈》)到底是什 么成就了中国武术如此精伦妙诀的技术,古老的先民依托着什 么理论将自己的思想与生活中的灵性编织在各自的拳艺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地解释着中国武术,旨在告诉大家真实 的武术是什么。如今,对中国武术技术进行一次深刻的思藉探 析对于目标的实现更是绕不过的一环。独具中国风格的武术历 数华夏千年文明的洗染,其魅力之所在,不仅在于它具有高度 成熟的技巧和迷人的神韵,更在于它的技术中蕴藏着耐人寻味、
且值得人们去追寻栖息的道学。因此,认识中国武术必须深层 次地探究其技术思想的渊源。惟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中 国武术的文化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宣扬它,促进中国武术不断 发展并走向世界。
“师法官然,阴阳为拳”:中国世术技术之本源
人体运动与生俱来,且伴随着人的一生,运动停止了,生 命也就结束了。所谓“动则生,静则亡”。运动作为人类重要本 能之一,这本身已经使运动成为“天人相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天人相应”绝不是盲目地“顺其自然”,必须首先去了解自 然,然后才能找出自然条件中对生命有利的因素,并加以利用。 这一过程是一个积极追求的过程,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人 类也在不断地适应着。“用进、退废”,既要做个适者生存的强 者,又要避免“收支不平衡”的牺牲,这就要求人们身心并用 地去发现,去认识,去追求。
中国武术技艺同样如此,需要细心的人去发现、体认其中 的自然之理。人先天虽为血肉筋骨之躯,但随年更齿长,外界 妄欲增加,本能拙力增加,性被尘污,原“明性”衰减而不自 知,故修炼拳学技术攻防之道,正是顺天地自然大道的理法, 减欲妄,复灵性,调身健体,开智增慧,明道见性。先人诗曰: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气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 形应当似水流J
人体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是先天具备的,这种身体和心 理的条件,正是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掌握攻防技术之道的“素
材”。虽然凡具备这种素材者皆可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掌握攻防 技术功夫,但先天之“朴”,必须通过后天的修炼,潜心学习, 渐通顿悟,才能逐步掌握技术攻防变化的个中之妙,这就是一 个“正确地按天地自然法则练己”的过程,“即按天道自然法 则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身体内外部位器官的才能,统一 在人身体内外整体的协调下,更好地、更充分地、全面地发挥 身体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攻防作用。这一道理,是对中华拳术攻 防之道的认识正确与否的最关键处J①黄鑫在《八卦掌探秘》 中写到:
“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 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电闪。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 后均无游移抽扯之行。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 期然而已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自云然乎?”②
浏览3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