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国武术,亦是如此啊!结果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是什 么?是学得飞檐走壁的神奇轻功?还是把对方在转瞬间击倒在 地?在此,我们不必去探讨这一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无须多思。 真正的中国武术的大师和大家,都不会在意习练中国武术究竟 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他们真正在关注或者说真正 得到的是在修炼武术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份执著与快意。
“过程就是事物由于内在矛盾推动和外部条件制约在空间、 时间上的延续存在状态,是包含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于一 身的集合体,标志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及种种路径J②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 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一个过程,过程包含了各种各样的
① 付遥.输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②闫顺利.哲学过程论[J].北方论丛,1996 (3): 48-54.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过程的标示①
从古至今,中国武术历来重视对功夫的修炼,重视习武练 艺的过程。拳谚有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一日练 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J在不断的习练过程中,习练者通过 对套路、功法不断体悟,才能逐渐领会武术的拳之“意,通晓 武术的拳之“妙用”。太极拳家之间自古就沿袭着“太极十年不 出门”的戒律,这是对武术奉行的长时期修行过程的最好阐释。 通过不断习练,才能实现个体、自我在武术境界和武术修为上 的提升°
“中国武术就是一个不断内练的过程”②,通过对武术套路 中一招一式的练,在拟想的技击理念的不断追求下,习练者的 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等各方面逐渐得到提 高,身体各部位越来越协调,劲力也越来越整合,心理素质也 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进而达到“炼精化气(明劲)、炼气化神 (暗劲)、炼神还虚(化劲)”③的武学境界。
形意拳大家孙禄堂先生首先在其著作《拳意述真》中提出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的说法。这 里的“三层道理”,也可以说是形意拳之“三层道路”,是指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④。“三步功夫”指的是
①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②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③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3.
④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7. 44.
“易骨,易筋,洗髓”①。“三种练法”是指“明劲,暗劲,化 劲”。这种说法并不是我国古代武术家首先提出的,而是武术家 从道家思想和道家练功层次,修炼方法的吸收和融合,并把道 家的这种理论融摄到形意拳的练功境界和层次方面,使其成为 形意拳自身的理论和内容,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系统。
“三层道理”阐述了形意拳练功的三种境界和层次,“三步 功夫”划分了形意拳练功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和步骤,“三种练 法”概括了形意拳练功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三种方 法和手段。这些都是我们武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 体悟,最终得到的一种累积,更是对形意拳体悟“旅程”的见 证。宋式形意拳拳经有云: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
“暗劲者,即拳之柔劲也
'"化劲者,即拳之柔顺之极也。”
明劲,可以理解为拳中之刚劲,要求按照规矩不能轻易改 变,身体转动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暗劲,可以理解为拳中之柔劲,与明劲相比较,要求习练者在 行拳过程中注重对神、气的驾驭,要求动作“舒展而不可拘, 圆通而不可滞”。化劲,可以理解为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层次, 要求身体各个部分在起落进退时不能着力,运用神、意来控制 技术动作,神、意贯通“拳势”之中。
三种劲法是形意拳三种境界的表现,也是习练形意拳过程
①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5.
中的三个阶段的表现。明劲阶段是一种“易骨,炼精,化气” 的初步功夫,是习练拳术的基础阶段。暗劲阶段是一种“易筋, 炼气,化神”的大乘功夫,是习练拳术的提高阶段。化劲阶段 是一种“洗髓,炼神,还虚”的神明功夫,是习练拳术的登峰 阶段。想要在形意拳上有所作为,就需要遵循三个阶段,按部 就班地通过身体的练习,不断娴熟拳“势”,不断在行拳过程中 体悟拳“意' 伴随拳“势”和拳“意”的步步深化,才能成就 和达到高深的境界。
“过程思想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过程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这种自 我完善性,将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未来事物的信念。”①中国武术 是注重过程的。它需要不息、不悔地去追求,以期融入其中, 超越其中的设定,感受其过程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方能领悟到 中国武术的真谛。
中国武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项运动,它从不以一拳一脚 的力量来判定一个习武者的功力;它从不以实战的胜负断定一 个习武者的成就;它从不以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来划分一个习 武者的修为。真正的武术修炼者都是以一生为一个过程去习练 和体悟的。结果是怎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习练的过程中, 习武者能够以有限的生命去不断地体悟武术之法、武术之道, 在不断提高技艺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精神的自由、完整和心灵的 开放、升华,感受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武术的独特魅力。
①闫顺利.哲学过程论[J].北方论丛,1996 (3): 48-54.
悟之恒久:中国武术技术区终生的体悟为核
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蕴藏无限、值得付出努力的一种追求。 如此看来,追求的过程是没有尽头的,是永无止境的。中国武 术追求的是终身不悔,坚持不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坚毅的 恒心作为保障。
恒,是一种品质。恒,可以成就事业,它能像穿石的水滴, 砺剑的磨石,登高的云梯,引导着人走向成功的巅峰。“人贵 有志,学贵有恒”,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亘古不 变的真理。苏轼在《晁错论》中说: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意思是古代有作为的人,不仅要有才华,同时要有恒心。 世界上不是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学者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 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他认为:“在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 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曾经说:“哪里是天 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住时间就 等于延长寿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 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 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 更加兴奋J
由“学贵有恒”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武术“悟贵恒坚”的 精准概括。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武术史也在诠释这一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真理。“悟是练之始,练是武之成,悟而不练,只是未 悟。”①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连续而有效的动态过 程”②,中国武术在过程中渗透永恒,中国武术在“悟”的过程 中实现永恒。
在中国武术的传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言传身教。 这一独特的传授方式就决定了习武者在武术习练过程中,极其 注重和依靠自我、主观的能动性。这种自我、主观的能动性不 仅体现在反复的、勤奋的练习武术技艺,还体现在对自我思维 能力的建立、加强与提升。在古代有许多“广收门徒,往往会 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 其实,这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 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武场 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传秘诀真实不虚,作学生的也很难体 会”③。
中国武术向来存在着“传拳不传意”的说法与教条。”技 术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只能感染一下”④,“因为武 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 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是不够的J⑤这 种特殊的技艺传承模式决定了武术习练者只有通过自身体验和磨炼的艰苦过程,不断地对自我的技术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整, 进行不断深入的思索,才能领会武术的真谛,进而实现对武术 技艺的融会贯通。而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习武者经历漫长的体 悟过程才能实现的。古人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岂得梅花 扑鼻香(唐•黄藁禅师《上堂开示颂》)这也足以说明,假使 想要在中国武术的修行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成,需要靠脚踏实 地、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换来的好的收获与结果。
①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②李爱民.过程与永恒一论艺术的当下性[J],中国文学研究,1999 (2): 23-24.
浏览3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