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只是练法不同,步骤

①孙禄堂,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87. 不一而已。其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足以指导人生, 使拳者形成自己的哲学观。武学先贤在对武术终身躬行践履的 过程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悟着自然,领略着自然的浩瀚渊 深的规律。通备拳谱记有:

“理象会通,体用兼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

大成拳谱记有: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不落完空,不着色相;意无所住,悟无所得。”

传统武术的拳理相通,在招法上大同小异,在劲力、训练 体系、常规战术等方面又有着鲜明的风格。放眼武林,自从有 人将天下武技分为内家与外家之后,内外家孰优孰劣的争论就 不曾停息过。无明之争乃至夹杂着过激的行动,往往伤害着习 武人的感情,甚或起着加剧门户之见的作用。将武术分为内外 两家,人们公认最早见诸于清代黄宗羲于康熙八年撰写的《王 征南墓志铭》中。黄老先生在墓志铭中写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 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于少林为内家,盖起 于宋时张三丰

后人多以此为依据,把少林供为外家拳的代表,把武当奉 为内家拳的象征。然而时至今日看来,黄宗羲在墓志铭中所言 内外家之分,只是着重于拳术战术上的差异。“主于搏人”的 进攻型打法和“以静制动”的防御型打法,只是战术打法上的 不同,在技术理法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中国武术各门 派都强调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合一,虚实有度,刚柔相 济,都是为了制人而不制于人。而且,“主于搏人”和“以静

制动”也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单一的进攻和单一的防守, 也是不符合武术技术攻防实际的。孙禄堂在谈起内外家时说道:

“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 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家之分者,实则所见不透,认理之 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 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太极、八卦、形意其理相 通,不过名称与形式动作不同耳。至若善养气炼神,则初无少 异,比之,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 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道, 又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①

试看当今的一些自诩是“内家”、“外家”的拳种传人, “在自己粗读强记了拳谱,练会了几套拳械之后,主要心思就放 在了与人论战之上,根本不会想到还有‘拳道即天道,天道即 人道‘,更不会去研究‘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法则一’的至 理”②。实际上,中国武术的各个拳种门派,没有优劣之分,有 的只是每个人自己的拳学造诣深浅而已。任何拳种如果没有得 意的传人,也会难以为继。一个人的拳学造诣,不会因打出 “内家”、“外家”的旗号而因此高明,也不会因搬出老祖宗和 仙师之名而飞升。每个拳种的每个传人都有一个有外向内转化 升华的过程,也应该有这个追求,关键是能不能做到,踏踏实 实按照拳术的理法诀要一步步地修炼,一层层地体悟,从而达 到“格物归一”,悟得“一以贯之”的理法。

① 孙禄堂,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76.

② 千岩.拳术无内外家之别[J],武魂,19995.

“格物归一,理法官现":中国世术技术之表征

“武事者,如置穷理尽性于不顾,即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武学宗师若非亲证体道,无有实证而授艺与人,往往是以盲引 盲。不格物之物,致武之知,皆是鸟学人言莫明其义,即或偶 有所得,亦是抱残守缺,不知其所至乃止于至善J①习武者从 刚开始对武技之道的毫无感知,通过形架招式的定型、熟练, 继而精熟生巧、生变,最后达到神明脱化复归虚无,正体现着 拳术中“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的说法。清代黄百家《内 家拳法》记述:

“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J

武术中的技击技术正须如此。技击技术讲求实效和拿手绝 招,任何招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应用,能因敌常用的招法 亦不多,故习武时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松。要想练好武艺, 除名师指导和苦练等条件外,还须妥善处理精与博的关系。特 别是武术的单式技术练习,是领悟拳理、功夫上身的不二法门, 它是基本功,须反复研练。宋代朱熹曾提出“格物致知”的方 法,他说:

“格物之法,必由近以及远,由粗以及精,由身心以及家国 天下,由日用饮食,以至天地万物,渐造渐近,乃至豁然。夫 然后天人、物我、内外、本末、幽明、死生、鬼神、昼夜,皆 可一以贯之而无疑。

① 玉祥.格物知至,明心见性一谈武道入门[J].武魂,1998 (1).

练拳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手眼身法步” 的协调配合,体会到其中的“理”,或叫“窍门”,即带有规律 性的东西,拳术水平就会提高。同时,他又指出:

“有一事一物之格致,有彻首彻尾之格致。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此一事一物之格致也;用力之久, 而一旦豁然通焉,此彻首彻尾之格致也。一事一物之格致,即 随事精察工夫;彻首彻尾之格致,即一贯工夫J (《思辨录辑 要》卷一)

孙禄堂先生在谈到练习拳术方法时讲到:

“盖气以日积而有意,功以久练而始成。观圣门一贯之传, 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 进,不可璞等,不可急就,按步就绪,循次渐进。夫而后官骸 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 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J

他还讲到,一形通顺再练他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 可一气贯通。

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 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时措 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所以练形 意拳拳术者,是格物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 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 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①。

①孙禄堂,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02.

所以,对于练拳者而言,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 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 练去,功夫自然而有得也。《论语》云:“一以贯之。”对于中 国武术的技术而言,亦是求“一以贯之”之道。

从古以来,前贤得艺的事实证明,凡是动手较技功夫精深 者,都对拳术形架套路有精深的研究和修炼,其所得功夫意境 皆取之于拳术形架套路这一宝库之中。当然也有不习练形架而 动手功夫好的人,但他们不过是将拳术套路中的内容“分解实 练”而已,是变通了运用拳术套路的一种方法,究其所用皆是 拳术套路中库存的内容。所以,拳术形架套路的修炼与拳学攻 防技术之道的修为可谓相辅相成,其价值绝对不能抹杀。

至于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是先学套路再拆手还是先拆手后 学套路,这并不主要。只要立足于攻防运用,修炼自身内功、 外功和内外合一而用的功夫意境,理解拳术之“全体大用”,先 修与后修形架套路并无本质差异,全在个人自己的悟性了。现 在之所以有人反对形架套路修炼,是因为很多人不认识套路的 实质内涵,单纯为练套路而练套路,不知攻防招法运用中自身 内外功夫的艺境,从而使套路成了华而不实之形、花拳绣腿的 空架子。然而此错错在修炼之人,而不是拳术形架套路自身。 陈复元《太极拳论》中说:

“变化者,有一手之变化,有一招之变化,有一势之变化, 然无论一手之变化,以转关为一招之变化。此即上传下接之义。 惟身法步法、旋转紧凑方向之变,皆属一势之变化也。由开展 至于紧凑切莫逾乎范围,乱其顺序,自能积手为招,招合为势, 势联成套。始练似觉有界,久练功夫娴熟,自能豁然贯通,运化自如,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矣!”

浏览3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