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生命的运动,就不可能认识这种状态。有了生命的运动,我们不仅 可以感知到“内气”,还可以认识到“外景”、“外气”。比如俗话所 说“泥菩萨也有三分土气”,就是指“气”的状态的普遍性。现代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 止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儒家的“吾善养吾体内浩然之气”也好,道 家的“松静自然”、“中正安舒”也好,佛家的“禅定”也罢,都是 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让人体自我感 觉到“气”的存在。而事实上,人体解剖学告诉我们,“丹田”部位 并没有一个装气的气囊。所以庄子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 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坚持运动的观点(包括内家拳特殊的运动方式),才是正确的学拳观点。因此,“气”是一种放松运动、神经感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内家拳的特殊性就在于把“放松”当作习惯,做出运动的效果。 “松、散、通、空”既健身、防身,还能开发智慧。那么,“气”到 底又有一种什么作用和效果呢?《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向南怀瑾先生请教佛法时,南 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其中三十种是所触:轻、重、滑、涩、 软、硬、缓、急、冷、暖、渴、闷、力、劣、饥、饱、酸、痒、胀、 麻、粗、细、黏、生、老、病、死、疲、息、动。我再加一个静,就 成为三十一种。还有四种是能触:地、水、火、风,是基本功能,都 是生理的。”可见佛家对这些运动状态——“气感”的描述分得更加精细。 南老先生说:“为什么要谈’气’?因为你练功夫时这些现象会不规则地随时出现,你认识了就不觉得稀奇了。你用功进步,身上毛病好 了,皮肤变嫩了,返老还童了,都是自然的变化。如果思想认识不 清,自以为了不起了,可以去当教主了,那就走偏了。你认识清楚 了,这些都是心理的、生理的自然变化。”这段话足以让那些追求“气感”的同志们有个彻底清醒的认识, 明白“气”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对于那些爱好太极、喜欢传统武术 尤其希望对此有所造诣的人们更显得特别重要。前人由于文字表达的 不同和现代科学常识的局限,常常把“气”神秘化,以一 “气”字代替,就容易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理解。“意气”二字,自古就是密 切关联的。如同有人认为:“全体透空”指毛孔张开,跟大自然相通;也有 人认为“全体透空”是指周身肢体松净,令人产生摸空,脚下生轴, 站立不稳的感觉。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假象而非根本!真正跟大自然相通了,这可并不一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当心风寒感冒的同时,还得当心“雷电”, 那可是肉体不能承受的家伙。此话并非危言耸听,笔者曾认识一位江 西龙虎山修丹道的朋友,“采”所谓的“云气”,与自然相通的同时 眼睛为“云气”所伤,失明了。现在放弃“丹道”练太极,视力稍有好转。练太极推手的朋友一定要清楚:令人产生摸空,脚下生轴, 站立不稳感觉的不过是因为对手用力不当而已。因此可以断言伤那位 朋友眼睛的并非“云气”,而是他自己理解错误,强行用“意志力” 练功所致!是方法不当,自己伤害了自己。很多内家拳练不好的朋友 当以此为戒,一定要戒妄想。因此,一定要认识清楚:人就是人,人可以开发潜力去认识感知客观世界,但人是受客观物质世界局限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就算你感知到了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气”,必须明白那只是一 种心理的变化而已,有这么一种现象并不神秘。我们必须按科学常识 和客观规律去办事!“应物自然,西山悬磬”——字面的意思就是:西山上悬着个磬 钟,可以风吹草动一样自然地鸣响,这个“磬”是高高地、孤寂地在 西山悬着。“西山”自古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过去交通不发达,昆 仑山之西的景色独好,但少有人去过。因此绝大多数人认为西边的山 上一般是有神人居住、是有神迹的地方。如《庄子•逍遥游》记载的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还有西天王母、西天佛祖等。试想这么 一个有神人居住的地方,在极高的山顶悬着一个有神性的磬,就难免 成了自然的极致。这两句话如果通过前面的两句来印证,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清晰的 逻辑,是在进一步落实“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要求。同时我们也 可在《庄子-逍遥游》中看到更高的要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这是更不容易达到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 俗话就是“不着相”。所以,但凡练拳、练功、修炼者自认为:身上 有了 “内功”,用时没有固定法则,可以随心所欲,这都是与痴人说 梦无异!广而言之,前面这两句话基本上概述的是对人性、性情、性格、 境界等方面的修炼,要求的就是道家主张的“无”的思想。接下来的 两句话描述的是对生命、身体乃至命运的锤炼和掌控。所以,《授密 歌》讲的是“性命双修”的问题。“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这四句话在字面 上不难理解。“虎吼猿鸣”谈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触,可以纳入南怀瑾先生所说 的“三十四触”之中或之外,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与此类似。
练形意的出现“虎豹雷音”的现象,练唱歌的要用丹田之气,周身共鸣箱打开也与此有相通的地方。
这些生理的、心理的反应阶段过了, 就风停雨静,“泉清水静” 了。这个时候思想是安宁下来了,所谓 “宁静以致远”,我们的直觉和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心性的修炼必然带来生理的变化,这是佛家普遍的观点;相反生理的 锻炼也一定会带来心理的改变,这是道家“无为,无不为”的观点。不要以为“泉清水静”就万事大吉,前文所说:“运动”是绝对 的,“静止”是相对的。海的宁静也许只是在孕育着下一场风暴!因此,不管你出现任何兆头、气感、气血奔流等均不可窃喜,尤 应心生警惕,如同病状,谨慎对待。“尽性立命”——极尽人之本性,是愉悦的精神状态。安身立命是积极泰然的处世状态。锻炼身体的人健康了,身心就快乐了。此种健康是“文武双修” 的,表现在思维上是活泼、通透无碍的;精神是安泰的,纵然“泰山 立崩”也不会色变;肉体状况是自己了如指掌的,周身是健康完整 的,协调一致,既灵敏又强壮的;对自己的身外环境也是清楚明白 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要去做什么,而不会去盲从、妄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似是而非”又不太好理解的古代拳谱呢?现在虽然“冷兵器”时代结束了,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面临的 生活、生存环境远较古代复杂险恶得多。所以学习掌握这些“武林秘 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又是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与完善。 所以笔者唯愿读者对后面的古谱今释不仅仅是作武事观看,就用张三 丰祖师遗论作本文结束语: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 也!附明•俞莲舟所传《太极拳真意》如下:访•-勿 一分钟也练太极每天早晨练习的时间有限,工作又很忙,怎样保证练好太极拳?老师教给的办法是:随时练太极,哪怕你只有一分钟时间。比如工作累了,想休息几分钟,站一站,体会松到足底的感觉; 等车时,在站台虚灵顶劲一翻,松松各大关节;公交车上可用意打打太极拳。这样,工作时更能精神百倍。说到这里想起以前有个做生意的浙江朋友,下海多年,应酬很多,但每天还能保持1小时读书时间。我问:“你怎么能坚持不懈?” 他说:“时间是分开的,早晨起床看15分钟,车上看10分钟,晚上睡觉前看15分钟,办公室稍微松点的时间看10分钟,其他间歇看5分钟。”就是这些时间,他看完了《老子》、《论语》。我们聊天时, 他赠了我这两本书,小开本,可放在口袋里随时读。夜晚下班回家,在城区居然遇到冰雹。早晨转晴,小区里空气清新,做三丹采气功觉得心脾舒畅。昨日和群里网友争论:太极拳的行云流水。“行云流水”四个字最初见于宋代苏轼的《答谢民师书》:“所示 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 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原意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
浏览2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