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狩猎和战争中总结的技击之术是武术的源头。始自搏杀格斗的武术,自然充满着竞争性,如角解、手搏、相扑、击剑等,《管 子•七法》中生动地记载了“春秋角艇”,“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 雄”,“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 出独人,莫敢禁围从战国时代赵文王“剑士夹门而客之千余,日夜 相击于前”(《庄子•说剑篇》)到汉魏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军邓展比 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 能力。即使是脱离搏斗,“敌我”双方的套路演练,也是在寻求一种英 雄主义的豪壮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神话中的“刑天舞干戚”,头 被砍了,却不倒下,“以两乳为目,以脐为口”,显示了民族向往的一种 昂奋的气概。(《山海经•水经注》)汉唐时代的鼎盛时期,出现的刀 舞、剑舞、钺舞的舞武,诗中描绘“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长剑一 杯酒,男儿方寸心”,无不与民族的恢弘自尊、开朗奔放的外向时代心 理基调相关联。美国学者德克•布德教授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 导观念》中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一切自 然标志着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 同。”《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孔子提 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知者不惑,仁者不 忧,勇者不惧”被孔子称为“君子道者三”(《礼记•子罕》),“刚毅木讷 近仁。”(《礼记•子路》)“文治武备”的伦理思想对武术追求自强、外 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术无论从技术渊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 上都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进世界 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中国的社会时有兴衰,对社会起重要影 响的士大夫心态,时常在进取与隐退,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中摇摆。 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 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也不例外,当中国社会在衰退之中,儒家 中的消极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 一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毋太过”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的忠恕之道,在武术套路中追求完善自我,求其适中,不能说没有 渗透关系。宋明之时的理学家,集道之大成,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 以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刚 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的适度,“不 如守中”的适中,“无过不及”的圆活,主张“松静”的轻灵,视武术为 “仁者之艺”,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无争”扭转,削弱了 它的竞争性,与奥林匹克体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强”相悖而行。当 然从中国文化来说“柔静”学说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对 相引。武术中的以刚为主的拳术和以柔为主的拳术也是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了中国武术的技术特色,只是后者竞争性相对较差,在现代 竞技运动中有一定的难度。它不是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很难用一种 竞技的尺度去衡量,诸如赛跑无从比“适度”、跳高也无从比“恰好”; 即使是篮球运动,也是以“更准”为旨要来显示“更强”。“太极推手” 主张“见利思义,舍己从人”,是一种君子间的技巧性较技,透彻一点, 是太极拳的“一种锻炼方式”,进而是散手的“一个过程和阶段”(《陈氏太极拳图说》再版序)。我们决不否认它的用力、用法之妙,要改造 为对抗性竞技,尚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太极拳是目前世界上开展较 广泛的项目之一,东邻日本的太极拳参赛者达总体的80%以上,如 何在太极拳的竞赛中既保留一个重要课题,又有比较明确相互较量 的标准,以适应于竞技,是武术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当然,武术的竞技未必完全采用西方体育竞技外在、客观的标 准,却仍然需要走中西体育结合之路,现行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已见 端倪,只要不懈地努力,是有可能为奥运会所采纳的。如果说,西方体育的运动技术主要是以身体外部的力量、速度为 进取,那么武术的运动技术则以内外的和谐为特点。中国武术历来 注重“内外合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具有极丰富的内涵。 长拳要求“手、眼、身法、步”四法相合;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南拳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八卦掌 提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形意拳的“六合”则要 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等,都是在武术的长期实践中,历代宗师苦心磨砺的结晶。它不 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健身方法,这种整体和合的要求在竞技 运动中也是具体可行的。既然是“内外合一”,相比西方体育表现了 更大的内倾性。诸如心、神、意、气,西方体育中也有呼吸的调节,内 脏器官的适应,心理因素的运动,然而与中国武术的“内”相比,深度 上相距甚远。就“气”而言,中国哲学把它看作是万物之本,“阴阳二 气生万物,万物皆天地之气以生”(《艺境》)。在武术中“气''被视为本 根,表现为一种精神,如“气势”、“气韵”、“气脉”,是宇宙中鼓动万物 中的“气”的原力和生命节奏;另一种表现为物质的,指血气的运行, 气机的运转,“劲刚则气盈,力竭则气衰”,“力从气生,气隐力显,无气 则力从何来”(《少林拳术秘诀》),故武术技术无不强调养气、练气、集 气、运气。就劲力而言,决不仅是一种外显的力量,“刚柔相推,而生 变化”(《易•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一系辞下》),或 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中“以意使劲,五灵沉 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武术汇宗,上篇》),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劲 力方法,使人琢磨不尽,玩味不厌,充满了力的内蕴技巧。发劲中讲 究调集全身,发于一点,所谓“刚发乎内”,“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 出”(《少林武术》)。精神上也要求含而不露,绝非剑拔弩张地形露于 面,长拳讲究“怒藏于心”,太极拳则“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武术的内涵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 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 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 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当然,对于武术的内倾性,也应取辩证 的态度。武术中确有一些拳术强调内功、内劲、内气,过于玄妙神秘。 所谓“神物方而易无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武术界 曾有人认为武术的功力越老越高明,越妙道。“夫子七十,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行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 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次,真神品也。”“太极之理,发于 无端,成于无迹」(《陈氏太极拳图说》)应该承认老人的经验、体悟是 丰富的,然而衰老是人的自然规律,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心有余而 力不足。仅以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来评判高低,以此来评价竞 技水平是不足取的。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艺术中最典型的是整体艺术观。 武术套路运动的出现,深受其影响,尤其表现为整体意境和对立统 一。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 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 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从精神、节奏、风格中表 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犹同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武术运 动基本功训练》)气势如虹、气韵生动、气质贯「,表现一种英武不屈、 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武术强调“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连绵相 属,气脉不断”,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 (《少林武术》)。创造了一种战斗的艺术的意境,可谓“韵外之致”、 “言外之意”,既是恢弘的,又是蕴藉的概是飞动的,又是沉实的。武 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意境之美,令人神相,耐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 艺术的人体体现。
浏览2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