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者最缺什么
练拳,最大的感受是进步很难。市面上也有很多关于练拳的书, 但不是太深奥不知所云,就是太浅显,讲述的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总觉得用不上。这几年作者向全国多位民间武术高手请教,得到他们的真诚指 点,有个真切感受:武术最缺乏的就是亲身体悟。如老师所说的,宁 说十手,不摸一手。说十手就是理论,难免有大路货;摸一手就是实 践,老师的身上体现的东西,通过手会传递给你实在的信息。古时师父带徒弟,每天让徒弟从身上感知到第一信息,长此以 往,感情胜过亲人,功夫也进步神速。而当我们大部分练习者不可能每天都摸一手的时候,这十手怎么 说?就成了进步的关键。说十手,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大道理,气沉丹田、松静自然,可 以从易经讲到老子,正确是正确了,听的收获却不大。也可从练习者 的亲身感受娓娓道来,细到意识的调整、呼吸的感觉、身体的反应, 一一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生动的比喻表达出来,听者或可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本书中的内容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太极拳习练者太极笑笑生将3 年的练功日志集中体现;刘厚中将10余年的练功感悟与古代太极拳 谱对比研究,对太极拳谱提出自己的解读;对数名内家拳修炼者的采 访,力求发掘他们对内家拳修炼的第一手的鲜活体验。可以概述之,不管是自己练拳的点滴感受,或是生活中的内家拳 人的访谈,还是太极拳修炼者对古代拳谱的感受性的解读,作者都力求不去做过多的学理层次的探究,而强调去挖掘“工艺层面"的亲 身感悟,不敢说正确,只能说真实的感悟、本真的呈现,希望对习练 者起到一些借鉴作用。当然,由于修炼的时间有限,内家拳奥妙的博 大精深,往往有词不达意的难处,其中的谬误也在所难免,这都有待 以后做修正。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这句话究竟出于何人之口,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是毛泽东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 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 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这些观点正好可以在中国传统的武 道修炼中得到充分印证。资深媒体人太极笑笑生对太极拳修炼历程的博客(详见搜狐博客 www. tjxxs. blog, sohu)正说明并记载了这些观点。"体质可变,弱可转 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同时中国传统武道的修炼,也应当遵循老人家教导我们的运动 “三宜原则”: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更多地强调“有恒”,练太极一定要持 之以恒;“注全力”并非让我们用尽所有力气去练,而是要我们全神 贯注去练,在锻炼的时候不可以三心二意;“蛮拙”则是告诫我们宁 拙勿巧,宁朴勿华。再举现实一例说明:刘翔无疑是现代体育运动天之骄子,但我们 观察他的运动训练及成长过程中,他的老师更多强调的是放松和运动 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看见今天的刘翔其精神是文明的,其体魄是野蛮 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好的健身术就是最好的竞技术。如果忘了健 身术而只是强调竞技术,则身体无疑会不堪重荷。传统武道无疑是与现代体育相通的,相辅相成,必须反对将传统 武道与现代体育相割裂开来,互为矛盾的说法和做法。就算真有一些 矛盾,我们也应该看到矛盾的对立面是可以互相转换和借用的!精神可以文明,同时体魄也可以野蛮。
2010年3月
一第一章 内家拳修炼在路上
功夫在太极外 是魔境还是其他 一分钟也练太极 太极拳行云流水否 雨中练太极拳感悟 太极:用身体思考 练功得有太极态 感恩太极 练太极拳周年记 雕塑家打拳 站桩时抖一抖 聊太极拳 太极的迷糊状态 练拳的环境和人是互相感染的 缙云山清修一日 三层功夫论 收敛入骨的体悟 慢生活、慢运动与太极拳 西湖旁的太极拳练拳疲软期功夫在太极外这个博客专写与太极拳相关的内容。内容不在多,和打拳一样贵在坚持。自从喜欢上太极拳,除了师傅的口传身授,就开始买一些太极拳名家的书,到现在为止祝大彤的《太极内功解密》,冯志强的《陈氏 太极拳入门》、《太极拳谱》对我影响最大。功夫在诗外,其实功夫也在太极拳外,基于这个道理,最近网上 订了两本书:《中的精神》、《中和之道》,前一本是围棋大师吴清源 的自传;后一本出自一个易学大师之手,未做考证,估计两人都没专门练过太极拳。但守中却是太极拳的核心,这两本书对练功应该有促进。是魔境还是其他今日子时练拳,当时家中客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打扑克。但就是这 样的“声响”环境中,反而安静地发现:浑身有了点冯志强所说的, 一阴一阳择中而行,一开一合择中而运,一收一放由中而发,一虚一实居中而换,一动一静从中而变。手脚好像抽丝,绵绵而出,绵绵而 回。整套拳有潺潺流水,中气贯通之感觉。
这是否是魔境?
次日早晨打电话咨询师傅,他说不能拔苗助长,执著于它,还是 归于抱元守一,归于大道之自然、松静之根本。说到魔境,想起《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的回忆给我印象 很深,特录于下: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说。入象,便是化了脑子。到时 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碰到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见识这 个东西这么说,怕把年轻人吓着,但拳是这么玩的。分不清,超出了身体的范围。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 同,那时候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觉得两臂小的空气能托着胳 臂前进,没有了肌肉感;两个胯骨头,能牵动天地;一溜 达,万事万物乖乖地跟着……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但练拳一定得走火入魔, 先入了魔境再说。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 凭个人聪明了。处理好,就鲤鱼跳龙门。恍然来了,让它傻 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授密歌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相传这是由唐人李道子传下,为历代太极拳名家所推崇的一首拳 谱。“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没有固定形状,没有固定现象; 全身上下、内外就如同贯穿空透的一样。什么是“象” ? 一般来说,凡感知到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象”。 可以理解为:大脑思维中只要有想象、幻想、感触、情绪乃至意境、 思考、犹豫等,即非“无象”。可见“无象”之难!三大内家拳均从“有形有象”中入手,追求的结果均是“无形 无象”:形意拳,包括象形术在初练阶段都从想象、模仿动物着手; 太极拳从想象“圆”着手;八卦掌从“树根”着手。更有不少人从 “观师默象”中着手,等等。不能一概而俱。这些都是从“有象”中入手的练法,最终的目的就是练至“无象”。“有象”的意思就是: 有这么一种现象。相对应的“无象”不过是另一种现象而已,均是相 对而非绝对的!
①为方便大家更好地领会笑笑生博文中的信息,把握修炼的进程,文中穿 插了一些经典拳论的注解,以了解密内家拳修炼路上的一些“魔境”及最终要追 求的原则性、方向性和根本性的一些问题。全身透空了,才能做到无形无象,做到“物我不二”、“人我不 二”。二者不可偏颇,“勿助勿长”,互为手段也互为目的,既是过程 也是结果,是相辅相成的!然而有的人认为这个“指内气”,是“指气,功境达到神明的境 界”。这样理解我们认为是有一定问题的!就如同古人常常认为人是 用“心”去思考的那样。很有必要先认识、了解什么是“气”?.《庄子•人世间》认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这里是在描述一种“气”的虚灵、空灵境界,把这 种境界练习久了,积累久了,就接近形而上的“道' 就可以“应物 自然”、按符合自身条件的规律办事了。能够做到虚灵、空灵的人, 才是内心真正在持斋;内心很宁静,从对“心的把持”开始做起的 人,才是真正认识自我的锻炼。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这样理解和描述“气”——指大脑神经感 觉到的一种运动的状态。“内气”就是专指人体内在运动的状态。
浏览2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