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挂掌,古称“披挂掌”,流行于黄河流域,以猛劈硬挂,大开大合 著称。明代战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言:“披挂横拳 而其快也。”明朝有盐山书院,传播劈挂掌,自此不仅兴盛于盐山,而 且传至沧州等地,《沧县志》中的李云标便是当时著名的劈挂拳家。劈挂拳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拳术、器械、基础训练及散手。拳术中 乃称一路劈挂(亦称抹面拳)、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至今 一路劈挂拳仍在全国各地流传习练,不少运动员在比赛中也多练一 路。此外还有包罗四个套路技术的“大架子”拳,为其母拳,亦称静 功,讲究慢拉柔练以调劲运气。劈挂中所练的器械有劈挂刀、通备大 剑、通备小剑(也叫梯袍剑)、劈挂棍、劈挂枪、双刀、风头阁、拦门掀、 三节棍等,练法上独具劈挂风格,至今传习不多,其中,通备小剑在全 国比赛表演颇负盛名。近数年来,劈挂吸取了陇南鞭杆,在劲力和技 法上加以改变,使之闪展灵活、劲法多变,形成了别有韵味的鞭杆技 法和套路,实战性颇强。劈挂拳的基础练习主要有十二大瞠子、十路弹腿、溜脚势等。劈 挂拳丰富的技术内容和独具风格的技法,与其严谨而系统的基础练 习分不开。十二大瞠子即十二个招法,不仅是进行套路演练“盘劲” 的有效方法,而且招招技击性强,可以反复单练,用于散打实战之中, 这十二个招法是:单劈手、鹤子穿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 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等。由此联想到,有的拳术复存复天,而有的拳术则能作为一个拳种 长期流传下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后者有较为系统的技术方法和理 论,使它有别于其他拳种而自立于武术之林。劈挂掌也正是如此,它在理论上也是较为完备的,其运动方法有 滚、勒、劈、挂、剪、采、捺、推、伸、收、摸、探、弹、砸、擂、猛等十八字诀。 按发上讲求吞吐伸缩、虚实往返、回环折叠;劲道上注重翻扯劲和辘 辘劲;练习中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整套演练追求行云流水、气势 贯通的效果,尤以劲力是否透彻纯正来评品运动员的功夫和演练水 平。甘肃的马颖达、河北的韩俊元均为当代著名的劈挂拳家。在拳法实战中,劈挂拳遵循“理(拳理)象(拳势)会通,体(健身) 技(技击)兼备”的原则,故也称通备拳术中之一拳系,其招法技击强, 主张以快打慢、以长制短、横拦斜击,闪进攻取。然而“长”之弊端往 往在于不宜收,易使对方乘虚而入,为此,劈挂在猛劈硬挂、大开大合 中还讲究一个“滚劲”,以圆分劲,化势而走,翻滚不息,以一贯之,如 同戚继光拳注中所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训 练中,常常遵循“慢拉架子,快打掌,急出招”的训练步骤,从拉架势、 调劲气到演练拳套,进而击技用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套路与散 打技术融会贯通,既有区分又有关联。近代,有人将劈挂拳归于通备拳类,一则可能是“备”与“臂”之 误;二则从动物表象上,均是双臂交劈,放长击远容易混淆。然两者 从基本技击到技法、理论,都不堪称同,尤其在劲力风格上,劈挂猛劈 硬挂、快打速攻;通臂则是坚韧交错,讲究“腕如绵、肘如花”、“肩如纺 车,腰如蛇”等,视“手外加手”、“粘人发力”为其要则。当然,拳种之 间也免不了相互渗透和吸收,有人说:“沧州劈挂通臂劲”,正是反映 了拳种间的纵横交错。总而言之,在发掘整理某一拳种时,应当特别注意它的体系和全 貌,以使后人继承一个完整的文化财富;在学习某一拳种时,也万万 不可满足于学会几个套路或动作架式,应当在扎实练习基本技术的 基础上,逐步摸清其劲力技法等规律,才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历程中,在民族的总体文化氛围中孕育、生 长、发展、衍化。它既有从自身规律中产生的本体特征和形态系统, 也与其他文化形态诸如哲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伦理、宗法 观念、民族传统等有着千丝万缕、潜移默化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 逐步形成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面对它正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 术的民族文化特性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注意发扬其 民族特性,它将失去独具的光彩,也便失去了推向世界的魅力;过分 狭隘地强调它的民族特性,扩大其玄秘色彩,不易为世界人民所接 受,又有可能成为推向世界的阻力。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把握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与现代体育 竞技的矛盾与统一,用战略的目标来调整武术的价值取向和技术策 略,将有益于武术更为深入地推向世界。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武术的运动形 式、技术内容、练功方法多种多样,它本身就是一个东方的综合性体 育的“大千世界”。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由于历史的 原因,它所形成的是一种拳种纷纭,功用混一的“自然体育”,为外推 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 果统计来看,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传统拳种和地方拳种,达 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 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缺乏统一的技 术标准,对开展竞技显然是不利的。众多的拳种一起推出去,也是不 可能的,就其社会功用来说,一个拳路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 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这种多元性有喜闻乐 见,便利实用的一面,也有技术目标模糊,不够集中的一面。造成这 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就地理环境来说是一个 “大陆型国家”,受“大一统”思想的制约,经济上以封闭的小农经济为 主,“重本轻末”,看不起经商,可以说与“海洋型国家”的古希腊文化 迥然不同。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本观念的古代中国,习惯于浑然 一体的整体思维,“致中和”、“求和谐”,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 化,在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他们的主要文化生 活,农闲时习武健身,节日里竞武较艺用以吉庆娱乐,宗族村落间有 纠纷时,又用以械斗自卫。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宗法思想颇重的国 家,尤其是血缘关系,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排外性,武术中的“师徒如 父子”,民间结社中的“结盟兄弟”,也是一种近于血缘的宗法传统。 所谓“教师相传,各臻妙技”,秘不外传。技术上的封闭,必然是各执 其理,对地广人众的中国而言,出现多种门派、多种技术要领、多种动 作规范,就不足为怪了。日本的剑道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纷纭到统一 的过程。据一日本剑道代表团团长介绍:镰仓时代便纷繁不一,室町 时代有增无减,而到德川时代发展至500多种不同流派的剑道,明治 中期开始改革,于1910年得以统一。回顾建国以来,国家对武术的 体系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逐步消除了宗派门户之见。在“百花齐 放”的前提下,重点推出了以长拳为主的竞技质目和竞赛方法。它是 在继承查拳、华拳、炮拳、红拳、少林拳等多类同拳种的基础上,进行 整理、提炼和统一的结果,具有较明确的动作技术标准和技术要领, 成功地为武术竞技运动打开了局面,因此,将长拳、南拳、太极拳和以 长拳技术为基础的刀术、剑术、棍术、枪术推出为亚运会竞技项目,是 可行的,具有科学基础的。而南拳和太极拳在总结长拳经验的基础 上,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增强在动作标准化之下的竞争机制。从以上来看,纷纭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 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可行的,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富多样 的武术文化,易于世界上不同喜爱情趣的人们得到对应的满足。武术 的独到健身方法,将打开人们强身健体的新途径,武术的修身养性方 法,将启发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入世之学,在现代文明中发挥作 用。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它的多元性是不可行的,庞杂的拳种,迥 异的风格,参差的技术,多种的目标,是不利于进行竞技和较量的。

浏览4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