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以后,中国社会完全走上了文化理想的境界。封建贵族彻 底消失,工商资本势力不能抬头,社会整个地处于平铺状态下,和谐 而均衡。从文化趋向上看,中国文化在唐代呈现出一派张扬富贵之 气,到宋代则洋溢着平民化、通俗化的纯净朴素。宋以降的社会,偏 向于爱好文学与艺术。中西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文 学以戏剧与小说为大宗,着重于对人生具体的描写,呼唤、领导着人 们不断地超越;中国文学以诗歌与散文为中心,不喜欢作人生的具体 描写,多取轻灵、抒情的小品,平淡宁静,偏重于对失意人生作一种同 情和慰藉,是一种恬适的和平人生之体味与歌颂。因此,中国文学常 是和平生活的欣赏者,乃至失意生活的共鸣者,是一种典型的平民文 学。宋代的平民化,也使武术在当时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打套子、使 拳、弄棒、相扑等活动样式,而这正是平民生活情趣的反映。“西方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艺术化的倾向」 如中国艺术中的书法,就是将实用的技术进行艺术化的结果。书法 的微妙,全在意境、气息,绝不沾染到现实尘俗具体的事物方面。书 法是凝固了的舞蹈,是动态的美。同样,攻防技术的实用性在中华大 地上演变为“动静、轻重、大小、转折”等艺术化处理的武术。就书法 而言,“写”是由人来做一件事,是一种诗意的做。同样,武术也是诗 意的做。套路像一首诗,其中有格律的章法、有旋律的规定,它是运 动的诗。散手像散文,武术动作像一个个独立的字。同样,中国画在自然生动、富有天趣的山水花鸟中寄托着中国人 理想中和平而恬淡的生活。唐、宋以降,中国社会凡稍微识字的家庭, 几乎都挂有一两幅字画。人们在偶一眺瞩中便生悠然意远之情 趣——这便是中国人心灵上的“桃花源”、“天堂乐土”。并在现实生活 中,不断提醒自己对实际人生和具体现实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远隔和 脱离。正是这种与现实的适度“距离”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中国艺术审美境界一实用与自然调和,理想与审美结合。中 国人对于人生的体味,一向只爱好在空灵幽微的方面用心,不爱在人 生的现实具体方面过分刻画,过分追求,并认为,愈落在具体上,愈陷 入现实境界,便愈偏离了中国人的艺术标准。“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与具体的现实始终保持适度的距离。像 京剧的脸谱、武术的套子武艺等,都是这种源于现实又升华原始题材 的具体表现。再如民间的工艺,一方面完全是美术品,每件无不天趣 活泼、生气盎然;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一件实用品,如刺绣的被面,还 有姿态各异或不同艺术处理的茶壶、碗具等,既可以写上一首脍炙人 口的风雅的唐诗,绘上一幅山水人物画,也可以绘上几处栩栩如生的 花、草、虫、鱼。总之,中国自宋代以后的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是完全 沉浸在诗、文、字、画的境界里了。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对于机械生产也不鼓励,对其手工生 产也有走向精美的艺术化和灵巧性之倾向。这些因素于武术上形成 了武术运动的多形式、多功能、多流派,以及运动技术的复杂多变。 而且,在不同文化特质的影响下,东西方格斗术分别延伸出各自不同 的运动形式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也常以博 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练功 方法多种多样,本身即构成了一个东方的综合性体育的“大千世界”。农耕文明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重视家族和血统的宗 法精神使之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 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 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 派。从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 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纷纭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在进行国际 间的文化交流时,可以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富多样的武术文 化,也易于使世界上具有不同情趣爱好的人们从武术中寻觅到对应 的满足。而且,武术独到的健身方法,还能给人一些思维方式和入世 的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应对现代文明下快节奏、高压力 生活方式的良方。但是,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武术功能的多元 性、拳种的庞杂性、风格的迥异性、技术的参差性、目标的多向度等 等,都导致了中国武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不规范性,这些又成为武 术参与竞技体育,进行现代竞技和较量的不利因素。著名的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认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 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我国古代与此类似的论述也颇为多 见。如《晏子春秋》里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争者,人之所本 也”。再如《春秋》中记载的鲁国公子季友与莒拿的故事,季友在战场 上已获胜,却还要与俘虏莒拿两两相峙,以满足其“争心” 由此可见,无论从技术渊源上讲,还是就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而 言,武术都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其中好勇、争强、决胜等特性是武 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时有兴衰的历 史,以及对社会起重要影响的士大夫的心态,也使武术时常在进取与 隐退、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中摇摆,从而形成武术“点到为止”、“君子 争之以礼”等间接比试的方式,这些又成为武术进行现代竞技的障碍。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 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同样,对于武术也不例外。农耕经济孕育的 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 恭俭让”的儒家处世思想,道家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等 无不对武术的发展发生渗透和影响。集儒、道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发展,此 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散发着深受此影响的痕迹。他们偏重 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 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 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无 争”扭转,这些影响逐渐地削弱了武术的竞争性,从而使武术由竞争 走向娱乐和养生。如,散打中点到为止,推手讲究君子交手,套路则 通过演练来显示功夫。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 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崇尚和 谐自然的传统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使其呈 现出竞艺的样态。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 程讲究“身心俱炼”,求道,求内劲、内气和内功。它的运动技术主要 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 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等。武术注重“内外合一”的特点,使 武术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内倾性特征。诸如心、神、意、气; 长拳中的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 意拳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武术的内涵性表现出 我们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 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 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而不是老 师的讲解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 道理。武术的内倾性,一方面,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 不尽,体味不尽,成为一种“终身之艺”而体悟不止;另一方面,也不同 于其他的内倾性,具有难以划定、比较的特点。“内倾精神不利于它的科学发展”。对于武术的内倾性,应取辩 证的态度,有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于玄妙神秘,如“形无 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愈老愈功夫深”等等。若以这些 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内涵来评判武术竞技水平的高低,既不可行, 也是不足取的。总之,武术在推向竞技运动时,一方面要保留其“内 外合一”的基本特征,发扬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那些一 时难以体味的神仙难办的技艺,不应过分地强调。对于有些拳术蕴 涵有不少人生哲理和伦理思想,需要人们在反复演练中得以体悟,可 以作为人生修为的手段,进行健身娱乐,但不宜竞技。若一定要进 行,则必须下大力气改造。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