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复杂,原本只追求“技击”的武技,演化为了中国 武术。复杂是一种艺术,复杂是一种神秘,复杂也是一种饱满。 中国武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武技,其最大的特征是艺术的、神 秘的和饱满的。形成这种艺术的、神秘的、饱满的中国武术, 其最主要的要素,则是来自文化的主宰。武术是中国人在中国 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技”,它之 所以独具风格,其最大的缘由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非常重视 “伦理文化”的国度,它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哲理、 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正如“文化是生活方式一样”,中国武术 则恰恰映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范式。尽管它的形成过程中可能 与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武技”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更为 重要的是它与这些武技之间的差异是来自民族的文化主宰。物 化的实物,应该是文化的载体。武术是一种中国文化“物化”后的表现,尽管其身体语言的成分占到很大的份额,但并不能 忽视它存在的文化价值。
“技击是以术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世人的论断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武术的本质特征定格在“技击”的 功用上,常常以武术的“技击价值”来褒扬武术,解释它存在 的理由。谈及武术往往要以“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为起点, 极力强调武术的“攻防技击性”,这一点在众多的、不同时期的 对武术的概念诠释中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习惯的认知定势,从 过去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学理上的习惯。“技击是武术的本 质特征”也就作为“真理”在武术研究中成为必须重视的价值 之一;也就在武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成为必须坚持“对抗巴、 “套路”并行发展的最佳理由。因此,“技击”的武术,在左右 着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在近20多年的武术发展进程 中不断地促进着文明的武术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武术越来越 “祛文化化”和“低俗化”①。
千百年来,因出于对“武”的主体价值刻骨铭心的认同, 习武之人为了武术“衣带渐宽终不悔”,技击可谓是武术‘人登堂 入室的理想家园。“人们为了获得武术的真谛,为了充分实现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对技击有着近乎宗教般的顶礼膜拜, 技击对于执著于武学的人来说,那将是全部。可以没有金钱、 没有富足的生活,没有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停止下来去追求
①王岗.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J].武术科学,2007 (11). 技击的神化。”①技击成了习武人的精神寄托,尤其是那些实事 上并没有多深造诣的人更是对这种境界极为渴望。但也往往因 为如此不懈地坚持这样一个过程,会最终让一个起初粗浅地把 武术当成格斗术的人,变成一个充满智慧、武德修养极高的人。 往往越是那些武学大家越不主张“战”,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对 技击的理解而真正进入了武学的殿堂,但能有如此造诣的人又 确实寥寥。技击对于多数人来说,被视为武功之魂,不讲技击 的武术在武术人看来就等于失去了武术的尊严。一个习武一辈 子的人恐怕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得知自己练的并不是武术。所以 自古至今在习武群体的意识深处,随时流露出对花枝招展“江 湖卖技”的鄙薄。事实上,江湖卖技的“套子武艺”只是中国 武术的一条支脉,始终未能成为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主体价值 所在。“舞对合毂”的武技之道是传统武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 论思考,也是一个东方智慧的文化成果。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 要精神的驱动力量。神明之境的“武技之道”,长期以来一直激 励着习武者的热情,在实践中不断去营建技艺上的自由王国。 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在整个“行之维艰”的具体过程中,它那 注重“格物致知”的实践理性,强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讲 究阴阳互变的技击思想,钟情动作形式与艺术境界相统一的审 美旨趣和追求内外兼修的习武原则等,都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冤然而,追求技击,本质与结果并不在于技击,实际上中国
①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L
②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 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 (1).
武术的技击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虚空。”本质恰恰在于求索的 过程之中,中国武术不同于西方体育,西方体育是享受结果的 一种文化,中国武术则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①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对武术理解的偏差,往往将武术与体育运动等同起来 看待,从竞技体育最诱惑的迷人之处——“结果”出发,从“胜 者为王,败者为寇”自然竞争之法则出发看待武术,评价武术。 所以,武术冠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明星,冠军就能恰如其分地 代表武功的高强者,这的确不乏是一种较为直观的体育评价标 准。但它的确也是一种对武术伤害最严重的标准。因为,武术 更注重过程,它对过程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结果的追求。对于武 术的传播来讲,技击功能的提倡就像某种产品推介中的广告语 一样,大多数武术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台词。强 化武术技击功能,也许对于武术的传播具有莫大的催化作用, 如果过于简单表层化地对待技击,但又的确不是一个引领、提 升武术的明智选择。跆拳道是具有技击功用的,但它所选择的 广告语却是文化的、道德的,旨在使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 使一个好人变成一个更完善的人。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 履行另外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武术既然被视为一种传统文 化,那么其社会性必然有之。所以,武术由于其文化特性与社 会发生的主客体活动,也与社会中表现的价值功能产生必然的 联系。当然,这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不是偶然的。中国传统文 化的长期影响不可避免地侵蚀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封建社会
①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享受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4). 宗法氏族血亲文化基础上,以构建政治伦理为主题的一整套思 想观念体系影响下,创造客观武术的主观的人,自然要以其相 继承的理论来整合武术技术体系的训练。其结果是武术不能脱 离文化成为一种较为单纯的技击术。练习武术不是为了所谓的 打斗,而是一种文化的修养过程,也就是说武术活动成了人类 文化的一部分。人类通过练习武术来理解人类自身生命的意义 和宇宙苍生的原理。很显然,练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已经由原 始社会的生存技能和封建社会的军事功能演化和质变到人类文 化价值层次。最终的目的和最高的追求的改变,无疑为武术作 为一种体育活动发展带来了长达数千年的遗憾。武术最终要在 文化这一屏蔽下时隐时现,使得武术在漫长的历史社会发展中, 与文化息息相关,互融发展。
因此,武术从根本意义上说,已不能称为简单意义上的一 种身体活动手段。“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存在、本 质和价值的问题「①中国武术的根本旨意在于对习武者技术以 及身与心的全面塑造,由此构成“目标一实践一价值”这样一 个文化指向系统。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它不会停留在 “技击”这样的一般意义之上,它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 价值观,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在人们的理解阐释和实践 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与进化,展示着它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 “中国武术真正的文化归属是一种教化。它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 之学,一种近乎终身洗染的过程J②它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武
①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东方出版社,1993. 9.
②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7 (3). 以成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养成完美,而非 单纯的知识性教育,武术所关注的是对人的心灵能力的整体塑 造,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身躯和欲望 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溶渗、化通,从而使习练者受到 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品质。因此,教化 才是技击背后真义的思想之光。
浏览3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