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梅花桩五势养生原理
梅花桩五势养生功追求天地合一的健康状态,有振衰气弱、扶病祛邪的功 效。久练之可使“瘦者壮,弱者强,病者健”。五势之间有异有同,其相同之外,正 是五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人类健康长寿最为关键的所在,必须引起习练 者格外地重视。比如,脊椎由颈椎、胸椎、腰椎三部分组成,共计24节椎骨,与一 年二十四节气相契合。演练时五势对脊柱的要求几乎是相同的,即顶头竖颈,头部向左(右)拧转,含胸拔背,上体正直,下体则要求平膝胯。这种练法使整个躯
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
体呈现一种威武挺拔的状态,显得精神振奋,气势磅礴。能促使背部肌肉舒展饱 满,有利于气血循经贴背而行。而且练时脊椎骨节节松开,节节贯穿,增强脊椎 骨关节的灵活性及椎问韧带的柔韧性,脊椎神经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这种 上下对拉、旋拧的练法,使整个脊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展拉长,从而使脊椎问 隙增大,椎问盘压力顿减,使椎问盘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血液的供给量也增 加了,有利于脊椎常见病的调整、修复。拔背还有利于背部经络通畅。督脉位于 人体后背正中,总督全身阳脉,称为阳脉之海。通经还可以还精补脑,即调整肾 上腺素及脑垂体的内分泌功能。所谓还精指的是肾精,肾精足可以补益脑髓,使 脑血流量增加,能改善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肾 精足还可以补益牙髓,使八十老翁牙齿不脱落。此外拔背还有助于足太阳膀胱 经畅通。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两侧,上至大椎,下达肾俞,这一段又被称之为夹 脊穴。夹脊穴,由上而下,纵向排列17穴位,两侧共计34个穴位。而且大多是 俞穴,所谓俞穴就是腰部直通脏腑的穴位,如肾俞、肺俞、胆俞、胃俞等等。足太 阳膀胱经通畅气血通过各个俞穴,可以直接补益五脏六腑,其养生保健功能十分显著。第五节意拳大师王芗斋先生的养生之论我国养生功法历史悠久,因为失传散落和门派之见,各门派各有其特长,所 有理论,大都歧正相生,参互为用。人不具有飞翔的能力,奔跑也不如野兽,但是采用鸟兽之所长,补人身之短,这种“仿生”“学他”的精神,都是在“以形取意,以 意象形”。但是只模仿其形体姿态,仅仅属于皮毛而已。意拳的习练则是“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永远保持有毛发如戟之意。王芗斋先生说:“神如雾豹如窥管,气似灵犀牛可辟尘。”这种练功方法,肌肉里总含有活变动力,骨中存着横撑拧转动荡的精神力量,力的发作“有形无形”“有意无 意”“有定位无定位”“被动自动”“整体局部”可具体而微。练功时,不拘泥于固定的姿势,也不在于动作的繁烦还是简单,更不去在意 动作的次序先后,而在于精神支配之虚实大意,以达舒适得力为上。这也是意拳 的最大特点,注重精神、意念、心意的支配,淡化“形”,重视“意”。意拳站桩功法具有良好的养生效果。讲求的是形、意、气、力之间的相互联 系、调节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形(姿势)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 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只要练功时形和意达到和谐状态,则力不练自生,气不运自行。可见桩功的养生保健作用,并不在于动作的难易和繁简,而是要把适应本身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和意念活动安排得当,感到全身舒适得力,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人问:“既云养生又何以为动力?”其实养生与锻炼并不是矛盾的,只是“静 养”与“动养”的区别。养生基础已定,就须学习锻炼神经稳定,内在舒适。大致是神好静而意分忧,意性本定,而欲来乱,实际都是虚像。应当是对境忘境,不堕于庸俗愚味,居尘出尘,免沉于“得失惧忧”万念之中。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 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息,神息则万念俱忘,耳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与所谓 “耳目生意”颇相近似。王芗斋先生养生谚语中谈道:“养生不喜平,岂知贵平庸。身动超象外,法在无念中。深究求精造,利用虚无空。意力似猿猴,脚步似猫轻。神意自内变,力由远处听。不即亦不离,日久便成功。”
附录:王芗斋拳道养生言谈录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1)
万物一理,拳亦如是,其入手原则皆近似,非指绝对之局部,非指具体之环节也。拳艺之精,始于初之正确,而后方入正轨明途也。习拳应以善字入手,从静 中作为方能达初之精确之正路也,再增繁功以臻至微入妙也。然学识学术亦如 是也,研究越高级,入手作为越应正确,佛、儒、道、医、天主、基督,均平心正性,善 念济世,由善心慈念入手,由静心抑欲、清静中求其作为,解理悟性,体认源识,以 理义而指导行为也。拳学更应如此,入手与作为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至于每一 具体、每一局部,或某一单纯之事物中或可有其与总则不尽同处,亦属常规之例。 但总则方向不可逾越者,是理义大局,整体概念也。此理望当慎记之,慎求之,慎为之。拳中之“吸”鲜为人知,实是鲜有人用,鲜有人研也。挤、按、撞、拍、抖、掸、 扔、推以及砸、削、扇、挂、裹、偏、挫、靠,拳界因多研、多用不为奇。因其为明,而吸则为喑。吸为稀传,而诸皆常施也。另,吸难为,而诸易用。故是理则所系,非 吾不言、不教,实技击桩之站功,吸胯溜臀之吸,吾早有所言著,只是人多不深解, 一览而过,故不明晰,实吸胯之吸是提、抽、拔、拧之意总和而言,桩中含奥,有拧 卷、提吸、抽拉、拔拽等相近而微细之不同,桩中所求重吸,用时方可知吸也。另 例:推手中有“先搭吸而后撞放”之说,此中之吸非手拉、臂缠之意,实为从“搭”字
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
再悟“吸”字方入轨也,搭是肘前至腕的小臂与客方接点(接触之位置)而言,故不 能用手拉、臂缠,是点力接触到一定力之时,身动而点力不移之力点摩擦形成卦吸之力也,从而牵动客方或定住客方以达放扔之用也。此亦是吸。再者,我力由 上向下拍、砸客方,功力所至而迫使客方上接之力下行于其身以达背、腰、胯而至腿,形成对方受力后的反弹作用,至对方因我下力大,而反作用之力在我力达点之后,客方反而自身向上跳弹而起,有如用手向下按弹簧,手一抬,弹簧反而向上弹出,两者为一理也,观者不知反以为是我之吸所至,此实为客方自身受力反弹, 而形表之见是我吸客而起,我向前再瞬放,而客反向后被我扔飞,其实是我下向力后再出前向力两力之运发火候之间一气而成,自此方有我“吸扔陈大力士”之传言,实是多位观者不明上述之言中就理也。今明言解释因由,再不知悟,就是不认真听了。涵虚,多适三节之中位。掌心、脚心宜涵虚,腋下、胸前宜涵虚。桥多为拱形,是各力点面之合,形曲(屈)力(意)直是为一理,正凸处有支撑力,里空灵有蓄发力,而两端出弹放力,合分可互为,两向能发用,分作有二争,整运得摧、撞。技 击达骤发瞬变之用,养生利气血运行。守定平庸尽心求,奥理研习意作舟。神含太虚息俗念,通体松整体狂傲收。圆融和悦心胸静,气息平细缓中修。浩气包容 天地广,慎严求索与时酬。笑尔不识髓根理,解读心法共参究。有朝一日明晰 理,同得大道任遨游。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2)
今天谈“改”就是变与更换,改就是纠正。向前直线行走时,人的双脚一左一 右,交替迈步路线才能直,直是正确方向,但是要有一左一右的随时纠正、改正偏差,这样才能按正确的直线而行!练拳更应按此理掌握拳道的原则,体认精髓。 执着傻练,就单一而笨拙,难得应变之机要。两肩左前右后,两足一伸一屈,两手 一高一低,都是偏侧,对于正直是错,但如前、后、伸、屈、高、低,突作颠倒而用或 达两不同之平衡,其正直之力效自发,其理自明也。正、侧互为是此理的集中体现,其拳中之变、之改是原理的实用效果所定,非指错了就改之意,日后当在实操中多加体认之。
浏览4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