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心

①这段话为政论片《复兴之路》中的一段旁白,作者通过观看此片,对其进 行了记录所得.

中,有着一种对武术技击“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追求,抑 或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反过来说,也正是芸芸民众历来对 技击高度的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才使得武术在沧桑岁月中藏 匿了几多厚实的灵魂,并由此筑起了一条坚韧的精神围墙。

而“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的认知,正是在这种封闭的 大国场域中形成,是在一个对世界武技没有鲜明比照下形成的。 封闭的中国人总认为,中国的技击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格斗技术, 是最无敌、最能打的,也是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技术。甚 至认为只有像中国这样的民族才会拥有精湛的技击,而认为异 族的长腿人就连弯曲都不方便,更不存在什么高明的技击术, 唯有中国武术中才深藏着神秘的关于技击的奥秘。而并不知, 技击作为一种原始武技存在于任何一个民族之中,作为一种生 存的行为活动和手段,武技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有着相同的起 源。正如世界文明史所表述的那样,在人类“原始的物质生产 生活实践中,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也萌发起来”①,这种“萌 发”具有同源性和无差异性,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极其低下的环境中努力创造的文化成果,是日后人 类文化发展的初始性的源头与基石。”②

这种封闭的思想,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才彻底破 灭。国外的洋枪洋炮冲开中国的大门,义和团的大刀、长矛在 敌人面前全军溃败,中国人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武术在西方 工业文明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此外,近年来,中国武术在与

① 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II.

② 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1. 异族武技交流的过程中,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西方人体质强 壮,身高臂长,力量爆发惊人,灵敏与协调更是不差。在俄罗 斯小将横扫中国散打军团之后,又有谁敢说,中国的技击与其 他民族的技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对于武术的价值、功能和作 用,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化了 “技击”的价值,造成了人们 对中国武术的误读,正如新任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 形象大使的国际武星李连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这几年我常常在心理谴责自己,因为我在国外的时候,青少年 一看到我,立刻就会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打打打,踹踹踹。 我觉得是我误导了他们对中国武术的理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如同一棵大树,技击只是大树的一个分枝、一个表层。武术还 有另一面,就是关爱J①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人和,它最终是 通过武这样一种方式,来达到和解或者说化解。中国武术把技 击与文化放在一起在生活中进行演绎,不断把它推向更深的层 面,形成了武术与哲学、美学、文学、医学等众学科的关联, 这也许就是中国武术的伟大高明之所在。

技击究竟产生于何时?这个问题无法确切地去查证和考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只有中国这个民族才能产生人类的技 击行为。自人类文明存在的那一天始,人类就开始了与大自然 以及同类之间的争斗。拳、脚、腿、各种工具甚至牙齿,都是 可以用于攻击的武器,人们潜意识当中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强者 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具有“格斗” 属性的武技在其发展的原始阶段,都是一种单纯的人类生存行

①罗京生.李连杰:当形象大使只为做慈善[N].光明日报,200771-14 (第6版).

为。因此,我们不能说,中国的武技是高明的,异族的武技是 低级的,如果是,那也只能是中国人封闭自大的思维在作怪。 作为一种生存手段,中国的武技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武技并不 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从理论上分析,技击应是世界武技的本质特征,而把技击 作为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来对待则有失偏颇。因为,本质特征 作为一种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 区别开来的标准,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又如何将中国武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区别开来?总不能武 断地说,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武技不具有技击性,或者说,都属 于中国武术吧?武术出自于中华民族这块土地,应该有自己的 国别与专利,这就是它的“中华性丁武术从历史走到今天,谈 论武术技击的人越来越多。对待这个问题,要全面整体性地分 析其原因。首先,要分清争论武术技击本质的人,到底都是些 什么样的人,是那些武术技法与思想造诣都很深厚的人,还是 那些所谓沉浮于武学波面上的爱好者呢?其次,对武术技击本 质的争论与呵护声多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不懂武术的人 也越来越多了!对于学习中国武术,的确遇到了很多难以宽解 的因素。诚如当今人们不喜欢古典诗文一样,“古典诗文里蕴 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修养、学问和品格。现 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 里面又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 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J①武术是中华文化的

①吴丛丛.叶嘉莹:故园春梦总依依[N].光明日报,2007-11-14. 精华,每一个拳种,同样蕴含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每一个拳种的承袭、发展和成熟更是无数延续者与先驱者的心 灵碰撞,也是承袭者的文化修为、社会环境变迁和价值取向的 写照。而当下的青少年在学习中国武术时所追求的外在的、潜 层的价值很难使传统的中国武术得到继承。因为,作为文化的 中国武术的确太深奥了。“所以,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 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①

把技击视为中国武术本质的观点,实质上还是一种把“古” 与“今”对立起来的思维,从而出现了武术发展中的“围城现 象”。围城之内的人认为,技击才是中华武术的本质,是中华武 术千年不变的灵魂与核心,任何脱离技击本质的发展模式都会, 将武术送进万劫不复的迷途。“这一现象无疑是对传统与现代 的断然割裂,站在这一立场上的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优势,而 彻底地否定对方,人为地割裂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之间所固 有的天然联系。”②他们认为,看不到关于技击血腥场面的现代 武术是对真正的中华武术的亵渎与不尊重,把它们看做互不相 关的两个独立个体。记得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曾经说过:笔墨 千古不变,形式应随当代。如果我们将昨天的武术今天化,将 传统的武术现代化,将中国的武术世界化,是在追求一种“形 式应随当代”的理念,那么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就应该鲜明地 追求“笔墨千古不变”的要义存在。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决定

①吴丛丛.叶嘉莹:故园春梦总依依[N].光明日报,2007-H-14.

②王岗.武术发展中“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10). 其文化属性的“笔墨”应该是“技击”之“笔”与“文化”之 “墨”的综合,我们要有信心将技击与文化的演绎放在生活中, 将其推向更深处、更高境界,让所有的中国人重新找回属于自 己的身体文化。

封闭的另一种表现即在当下。很多武术“冲击论”者一谈 到武术必提及西方体育的冲击,认为今天的武术已经“西化” 得变了模样,频繁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唯恐中国武术丢了技 击不再是中国武术,或早晚一天被更名为另外一个名字,“甚 至担心中国文化不再是中国文化了”①。试问,中国文化会从这 个地球上消失或者被其他文明所取代吗?答案肯定是再明了不 过的,中国武术也一样不会丢失,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开,我们要想使武术能得到更好的 发展,就必须开阔胸怀,提高认识,接受先进的文化理念,逐 步改变自己头脑中固步自封的思想。绝不能依据技击这一评判 标准,把武术的传统与武术的现代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 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

浏览2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