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原点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51 言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思想与文化的世界中,日新月 异、飞速变化的生活将“原点”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但是一切 革新观念的到来并不能阻止因“原点”而引发并遗留下来的问 题。因为我们对现代性所构造的语境已经越来越熟悉,科技的 快速进步,人们对于时尚文化、现代、后现代话语等等的认知 已使得我们不再需要深入回顾“传统”,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已 经逐渐退化,退化得对已知更加已知,对未知更加未知,于是, 当我们蒙头前进了很久之后,才发现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思 考那些终将躲不过的问题。
对于中国武术的理论研究而言,原点研究已经越来越显露 了其亟须甄别、厘清与重新阐释的迹象,它以当下发展的困惑 迫使我们必须停下来回头去重新触及那些敏感的话题,要求我 们重新激活我们的想象、责任与热情,探究武术当下生存境况 的根底。我们把诸如武技、武术、技击、技击性、拳种套路、 本质等等视为研究的原点Q对于“技击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 征”,我们已经坚持了多少年,但武术今天的发展状况还是没有 得到改变。我们从武术中发掘的“散打”也没有一统天下,本 应很绅士的“中国武术”却越来越变得野蛮和暴力,学习中国 武术的青少年越来越亲近那些“家长难管”的孩子,本应成为 中国人很钟爱的中国武术却被有技击功能而不倡导技击功能的 跆拳道等域外武技所替代……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技 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进行质疑。诚然,武术具有强烈的“技 击”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它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笔者认 为,应该到了必须深度思考,科学厘清的时候了。
从"熟知"到〃真矢D":当代中国武术的原点研究
何谓武术?何谓技击?何谓本质?在试图对中国武术技击 本质进行厘清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到这个研究目前所面 临的几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些事实的 综合作用要求我们对武术的概念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本质等似 曾相识的概念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比较准确的界定。
我们必须考虑到的第一个事实是,“技击”与“武舞”作 为一对相对的概念在当今武术界已经成为被人们频繁使用的词 汇。尽管有的是从学术的层面进行阐释,有的只是从民间大众 凭借着对武术的关心与热爱的理解,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 实是,关于武术的技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到武术发展性质 与方向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技 击本质”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本质”的问 题,还涉及变化的问题:新的本质的涌现,旧的本质的复活, 现存的本质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体育化的倾向, 武术向体操、向舞蹈艺术表演靠拢,向现代技击运动考虑所招 致的非议更是把这一话题从历史中重新拉回到现实的舞台上来, 且其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当年。
在思考中国武术原点研究时,我们无法忽视的第二个问题 是,在人们的讨论中,技击、本质这些概念已经被定格化和泛 化了。对于什么是质、本质、本质功能;对于属、属性、价值 属性等问题,人们一直似是而非,“武术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功 能相混淆,至今是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盲点”①;中国武 术的技击能不能丢,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和再现技击等等这 些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可 是,当真正进入到理论研究阶段,要真正深入探究清楚什么是 中国武术的本质的问题。很显然,首先得要搞清楚武术的概念, 而这个问题,至今更是尚无定论。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武术的 情况下,谈论什么是武术的本质,更是不妥当。因此,随着武 术基础理论的发展,很多问题进展不下去,都在说明必须要返 回对“原点”的厘清、探讨与界定这个问题上去。
①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一^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 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 (1).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寻找武术本质的规定性,在平常人眼 中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人们一下子就被拉到离我们很近的 地方了,其原因就在于,武术、技击、本质包括对体育这些概 念的讨论现状都还没有定论,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哲人们的“熟 知,,不等于,,真知”的论断是何等的亲切和深刻。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历史的沦断
我们常常在武术教科书上见到这样关于武术起源的论说, 武术产生于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烟稀少,野兽众 多,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狩猎,狩猎的过程中,人们采用 一些简单的踢、打、摔、拿、劈、刺等动作来与野兽搏斗,保 存自己(这就是拳术和短器械的萌芽)。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由 于私有财产的出现,引起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在这些战 争中,徒手和手持简单器械的攻防技术得到进一步发挥,经过 漫长岁月,人们自卫的活动过渡到有意识地掌握技击技术,就 产生了武术。我们姑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技击历史论”,技击 历史论者认为,中国武术形成的历史乃是技击术丰富成型的历 史,中国武术来源于技击更是取材于技击动作,这种起源和发 展决定了武术的实用性,即以技击制敌为根本目的和内容,一 切围绕技击,技击是中国武术的本质。这是我们首先要加以质 疑的。因为,这种观点是以点为基准不断延伸最终连成线的思 维方式,而并没有看到中国武术的传承自古都是一个全息式的 方式。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中国武术不是在单因素而是在多 因素的作用中发生,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因素而形 成,它的综合特征是一种先天的属性,根据矛盾论,应该抓住 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探讨武术的起源(当然,本篇的重点并非去 探究武术起源的问题)。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用劳动创造各种 各样的身体活动,但劳动与生产活动只能是武术技击起源的前 提,而非必要条件。劳动与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打斗并不 能说就是武术技击,如果是,那么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 己的武术,而不是唯有中国武术形成了如此多姿繁杂的套路、 博大精深的技术体系。因此,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术必然是一个 内含着社会内容在其中的、具有潜规则的概念。从某种角度来 看,技击的概念要比武术的概念更大,技击很难定言为武术的 载体,而更像武术是技击的载体,因为,正是中国的文化、中 国的思维与审美程式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元素融入了技击这个 原初的大概念中才得以满足形成中国武术技击的条件。
我们的观点并不主张把“技击”与“本质”连成一词。这 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两者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我们还 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去谈论“技击本质, 诚然,技击在历史上 的某个时期的确曾一度作为武术的主要功能,曾作为一种搏杀 保命术而存在过,但是并不能说明在历史某个时期所具有的主 要功能就是判断武术本质的标准,充其量技击只可能算得上是 武术的“源功能”。那么评定武术本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此 问题的提出又使我们回到了武术发展的原点,即武术的价值为 何物?是搏杀,是娱乐,是表演,是养生,是教育,还是另外 什么别的价值?顺着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去,我们可以 明显得出,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着武术自身的命运 和价值实现的定位。历史上武术有过以技击为主的价值定位, 有过以娱乐表演为主的功能定位,也有过以教育价值得到社会 重视认可的阶段。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只是一种单一 因素,而总会包含着不同价值体系的对立和冲突。
今天,正因为中国武术历史上与格斗搏杀紧密相连过,以 致很多人一提起武术便想到“打「常常以“能不能打”来衡量 武术的真伪,武术套路由于脱离了实战,因而被一些固守武术 “技击本质”的人士斥之为“花拳绣腿”和“中看不中用”。此 种观点,并没有认识到,在中国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文化 的特点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勤劳的中国人在休闲的生活中喜欢 运用自己灵活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身体语言。中国武术内 外兼修,外修“练为看”,内修“练为战”,姑且这样认为,其 “练为看”,就是相对于“练为战”而存在的另一价值追求。由 此,也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中“练为战”和“练为看”的两种 不同技术走向。
浏览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