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静、运动即刻和恢复期各状态的心 肌耗氧量低于普通老人,这表明太极拳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对运动 负荷有良好的适应性。另外,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者的心率、每分钟输出最、心 脏指数、左心室有效泵力指数均明显增加,收缩压与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微循环 半更新率增加,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和微循环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这些结果说明, 练习太极拳的人练拳时心脏工作效率提高,以较小的能量消耗即可满足全身代 谢的血液供应,心脏、血管、微循环的机能处于有利适应机能代谢需要的状态,从 而提高了心血管机能水平,减轻了心脏的生理负荷。另外,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的研究也表明,经过 6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练习,受试者在75W功率自行车定量负荷运动后 的心率减慢,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试验后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下降,与实验前比较 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提高练习者心血 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实验表明,经过系统的、长期的传统武术锻炼,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减少,心脏 功能提高。由于锻炼,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机能平衡,使精神紧张消除,心脏 负担减轻,周围血管的紧张度降低,以及血液循环通畅、心肌供血量增加和心肌 舒张问期心脏的应激能力与适应能力增强。
四、 传统武术运动对身体素质的作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最、耐力、平衡、柔韧和灵敏等。传统武术养生以 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调节相结合为主要特征,与其他体育健身 项目一样,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身体素质。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时,全身肌肉、关 节、骨骼、韧带、筋膜都要充分调动,这就增强了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发展了肌肉 力量,使肌肉放松能力增强,韧带、筋膜拉长,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大,提高了力量 素质和柔韧素质。另外,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还讲求“虚实分明”,要求身体重心的 变换轻灵、平稳,有效地锻炼了身体的平衡能力。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研究表明,经过6个月的 “健身气功-五禽戏”练习,受试者体前屈程度明显提高,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明显 延长,背力增加明显,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五禽戏练习能够 提高练习者的力量、平衡、柔韧等身体运动素质。
五、 传统武术运动对消化吸收系统的作用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新陈代 谢提供物质和能最来源。消化系统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众 所周知,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近年来的大量心身医学实验研究和临 床观察的结果,证实了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诸多病因中社会心理因素是重要因.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素之一。传统武术养生中“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调神炼意”方法,使得心理趋 向平衡,避免心理失衡给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再者,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时注重脊 柱的开合、扭转、俯仰,对内脏器官起到按摩挤压作用,使胃肠等消化器官的血液 循环得到改善,消化管的蠕动加强,消化腺的分泌机能提高。此外,腹式呼吸使 横膈膜运动幅度增加和腹肌运动加大,对腹部脏器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因而对 胃部的运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等均有良好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呼吸的改善。因此,传统武术养生能间接或直接对消化吸收系统起到锻炼作用,产生良好的健身效果。
六、传统武术运动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
稳态是生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是保 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器官维护正常生存 和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内外环境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这种机体适应各种 变化的过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重要的维持、恢复 内环境的调节系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内分泌腺的 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系统,特别是非特异性免 疫系统的功能。传统武术养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对身体姿势、呼吸、 意识和心理进行整体的调节,达到“形、神、意、气”的统一。实际上“内外兼修、形 神兼备”的锻炼是追求人自身内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这种对 “和谐状态”的追求与人体“内稳态”的调节是相统一的。传统武术养生锻炼无论 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和动静 交替,练习后心情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自信心,从而消除了不良情绪对免疫抑 制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第三节 传统武术养生的心理学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养生文化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 对保体强身、清神悦情、防病抗衰老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究,积累了大量的文 献资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历史文献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但其中一些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有些心理学思 想对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实践意义。传统武术养生的心理学思想交叉了医学心理 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三大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有对个 性心理过程的认识,也有对个性心理的要求,而且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功法练习 的实践上。下面对传统武术养生的心理学进行简单分析。传统武术养生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所有的 养生保健活动都是围绕“健康”二字进行的。传统武术养生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 病,强调正气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辩证思想的 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重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把人类 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积极地预防疾病, 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传统武术养生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未病”,体现 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等内容。 “未病先防”是指疾病发生之前,在体育养生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养生锻 炼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已病防变”是早期治疗的同时,采取适 宜的养生方法,先安未病之脏,调理精气,防止疾病传变;“病后防复”是疾病初 愈,缓解和痊愈时采取适宜的养生措施,预防疾病复发。《管了 -内业》可说是最 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为什么叫“内业”昵?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 心之术也。管了认为,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物质器官,这就把养心之术 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之上。他在谈到“得道之人”养心之术时,就提出了要具有“四 心”的心理状态:一是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二是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 明,四肢强固,可以精含”;三是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 害”;四是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要达到四心标准,则必须 采用一定的养心方法,他归纳三点:第一,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 样,就有益于身心,能收到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伸骨强的效果。第二,平正,也 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即“喜怒忧患”。“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 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认为一个人要想长寿,就必须保持心境的和平中正、 节制五欲和喜怒二凶,所以说“平正擅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愤怒之失度及为 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胸”。第三,守一,专心致志,不受外 界的干扰,则能心身安乐,即所谓“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不 行,独乐其身”。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理卫生的论述就更多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强 调指出,养生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浏览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