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传统武术养生的生理效应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存在着一个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 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等为核心的多形态、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多信息和多系 统的立体网络调控系统,这个立体网络调控系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内因”;人生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治疗康复手段、各种保健措施和各种体育健 身养生活动都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 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传统武术养生的生理学分析的任务是研究传统武 术养生方法作为外在影响因素是如何通过人体各细胞、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生理 学因素产生健身作用的。

一、传统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神 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与控制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配 合,共同完成统一的整体生理功能;同时神经系统还能对体内外的各种环境变化 做出迅速而完善的适应性调节,从而维持体内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正常进行。因 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和对外环境的良好适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神经系统 的调节。中医学亦认为:“心为君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 明则十二官危。”传统武术养生讲求“调神炼意”,重视对神经系统和思维意识的 锻炼,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 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位于颅腔 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属于周围神经组织,周围神经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 神经(又称植物神经或内脏神经)。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能够改善大脑和中枢的营养供给, 消除因用脑过多引起的大脑疲劳,有效提高神经系统机能;能够使脑细胞的生理 活动出现较好的同步和有序的定向变化,促进大脑皮质活动的有序化,使神经过 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均衡,改善脑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调整能力。人体的各 种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神经系统对各种姿势和随意运动的调 节,都是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 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外界事物和机体内环境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 激首先是由感觉器官感受,然后将各种刺激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感觉传入神经的 动作电位,并通过各自的神经通路传向大脑皮质的各自的感觉代表区,感觉代表 区神经元间的广泛联系可以发生较快的改变,称为感觉皮质的可塑性,这种可塑 性也同样发生在大脑的运动皮质。传统武术养生的各种姿势调节、呼吸与动作 配合,以及注重意识对身体运动感觉的“用意不用力”等锻炼方法和特点,使人体 运动更加协调、灵敏、平稳和准确地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神经系统机能。另 外,生理学实验还表明,对正常人进行局部血流测定时,可以观察到足部或手指 运动时大脑皮质相应的代表区血流增加。因而,传统武术养生运动能够改善大 脑和中枢的能量供给,促进大脑疲劳的消除。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所以又称内脏神经系统。事实上,自 主神经系统应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但习惯上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 经,且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内脏神经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生 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维持动态平衡。许多研 究表明,传统武术养生锻炼具有调节自主神经,使其由不平衡状态转变为平衡状 态的作用,使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状态呈现由老年化向年轻化转变的趋向, 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减弱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来 实现的。实验证明,传统武术养生中各种功法的呼吸锻炼对自主神经的功能有 一定的影响。当呼吸频率变慢时,特别是呼长吸短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表现出心率减慢、虚压下降和肠蠕动增加增强等现象;当吸长呼短时(交感神经 兴奋占优势),就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肠蠕动减少减弱等现象。可见,随 着呼吸频率及呼吸活动形式的不同,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亦不相同。

二、传统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 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排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 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 传统武术养生重视呼吸的锻炼,动作的开合升降与呼吸相配合,多采用“深、细、 匀、长”的呼吸方式。一方面,这种深长的用力呼吸不仅使更多的呼气肌参与收 缩以及收缩加强,而且吸气肌也主动参与收缩,使呼吸肌得到有效的锻炼。另一 方面,这种匀、细的呼吸,使意识集中在呼吸运动上,呼吸时的各种感觉冲动传到 神经中枢,又受到神经中枢的及时反馈,形成闭合的传入、传出环路,从而使得呼 吸调节系统得到锻炼。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2004)对参加五禽戏功法锻炼6 个月的67名受试者进行呼吸气成分的分析,受试者通过练习,肺活最明显增大, 安静状态的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下降,氧利用系数升高,呼出气中二氧化碳 百分含量升高。说明这种深慢呼吸不仅明显降低了呼吸道解剖无效腔的相对比例,而且提高了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效率,这对于提高 练习者肺通气和肺换气能力有着明显作用。刘洪广(1993)利用现场遥测发现,练太极拳时呼吸的节律和强度呈现低频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高深度、持续稳定的形式,并且有吸短呼长、吸轻呼重的特点。特别是随着负荷强度的逐渐增大,呼吸频率反而下降,这一点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锻炼项目的一 个显著特征,说明太极拳运动提高了呼吸系统的工作效率。在运动负荷增加的同时,依靠增强呼吸深度、减慢呼吸频率和提高摄氧最来保证机体需氧量。太极拳细匀柔缓深长的呼吸方式与胸廓的开、合、提、降等动作结合,加大了胸廓活动的幅度,发展了呼吸肌,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改善了肺通气和换气的功能,因而 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以上研究均表明,传统武术养生锻炼,能有效改善呼吸机能。长期的传统武 术养生锻炼,使呼吸肌的收缩能量增强,胸廓运动幅度加大,膈肌的收缩与放松 能力提高,从而使肺活量增大,安静状态的呼吸频率减慢,肺通气量下降,提高了 肺通气和肺换气能力。呼吸中枢的神经调节能力得到改善,出现呼吸用力省、效 率高的“节省化”现象。

三、传统武术运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是高等动物机体生存的最 重要条件之一。传统武术养生动作缓慢柔和,是一种讲求全身各部位运动的中 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生理学认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 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在进行传 统武术养生锻炼时,各组织器官代谢过程增强,耗氧量增加,因而心血管系统功 能也相应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以满足肌肉活动时对氧的需要。心输出量的增 加,不仅使全身各组织器官血流量增多,每分钟总的血流量较安静时大大增加, 而且血流量的增加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不同器官需要重新分配。心脏本 身和参加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加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血流 量减少,这些变化和适应都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的结果。另外,传统武术养生 运动通过躯体的开合屈伸对心脏起到按摩挤压的作用。经常参加运动不仅能使 心脏功能增强,同时也能提高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 荷的适应能力。张林(1994)的研究发现,参加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PWC130机 能试验负荷功率比普通老年人有明显提高,运动负荷前后的STI和血液动力流变学参数变化明显,运动后恢复速度快,

浏览2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