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出民间传统中医正骨医术。武术是为民间正骨术服务的,而习 武练武本身又能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精通武术的民间中医正骨医师,有良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好的身体素质,有充沛的精力和超人的劲力,这样在正骨复位时配合手法技巧, 就能轻松自如地将移位的骨折或脱位的关节整复,施术者就能达到“手从心转, 法从手出”的施术境界。这样在施术正骨治疗时患者的痛苦就非常少,也不会加 大患处软组织等的再度伤害,再结合独特的传统用药和固定方法,给各类骨折伤 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正骨医师无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能胜任骨折伤的治疗。医师体力有 限,整复施术时劲力不足,施术正骨时需要靠他人或多人配合来完成一个复位过 程,这样施术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增加患者的痛苦,加大患处软组织气血等的再 度伤害。多人配合完成一个复位过程,与施术者的心力不合拍,强拉硬拽,技巧 难以把握到位,这样的施术方法无法达到预想中的复位效果。比如肋骨骨折可 配合气功和内养功治疗,在骨伤治疗修复期间,教患者一些促进功能恢复的气功 知识或武术动作套路,供患者锻炼,用以增强体质,对促进骨折伤的早日恢复很 有帮助,此时武术又是为骨伤治疗服务的。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民间传统中医正骨师实非易事,以现在通行的考 试方法来寻求一名合格的民间正骨医师,确有缘木求鱼之憾。笔者认为要想成 为一名合格的民间正骨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传统医术和武术技能,并长期在临床 实践中苦练修为才有希望。神奇的中医正骨医术靠的是刻苦、悟性和智慧,靠的 是在临床中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完善创新,从而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民间正骨 医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治能力,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才能更好 地继承先辈的精湛医术并发扬光大,将正骨治疗技术向前推进,这的的确确是一 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第五章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第一节 传统武术养生的生理学基础传统武术养生内容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各有特色,但是它们又有许多共同 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松静自然、调神炼意、重视呼吸锻炼。所谓松静自然,就 是要进行放松入静练习,尤其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健身气功,这是中国传 统体育与现代西方体育的不同之处。
一、松静自然
一个初学者首先要练习桩功,如太极拳的无极桩、形意拳的三体桩、健身气 功的三圆桩,其目的是提高练习者的放松能力,为追求松静自然打好“桩功”基 础。放松入静的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初学者从开始入静到入静程度较深所需的 时间较长,练习一段时间后,此过程加快。意念诱导全身各部位逐渐松开,也就 是在意识引导下,对身体进行姿势调节,使大肌肉群放松,骨骼、关节处于相互适 宜的位置。如太极拳中的“节节松开”,即有意识地诱导全身骨骼、关节由上而下 和由下而上渐次松开,同时不断改变关节的相对位置,全身形成特有的“弓”形结 构。实验证实,入静时脑电波节律增加,各区域趋向同步化和有序化的定向变化。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随着放松的逐步进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会出现相应的协调变化,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呼吸均匀、 柔和、缓慢、深长,皮肤电阻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出
传统武术养生与现代体育科学
现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使全身各部位的机能活动协调统一。身体某一部位 的放松程度和信息,不仅要通过传入通路传至大脑皮质运动感觉区,经过分析加 工,发出下行冲动对这一部位进行放松的调节,而且这一活动还要通过包括皮质、小脑在内的反馈联系通路不断改进、完善,加深这一局部的放松程度。这种 过程是连续的、有序变换位置的连环反馈调节过程,重复的次数越多,其调节通路越通畅,所用的时间也越短。放松练习是对大脑感觉一运动区的整合功能的一个很好训练。
二、 调神炼意
调神炼意一方面是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皮质下中枢以及外周神经各 级水平对身体的调控,是人体的思维活动对机体运动模式和内脏功能的整体调 控;另一方面是指对心理状态的调节。调神炼意又称为“意守”或“一念代万念”。 意守的过程中,大脑的感觉机能水平提高。意守时局部的小血管活动、神经末梢 的功能状态、局部代谢产物,以及腺体活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内脏感觉传入通路,传至大脑的相应感觉区。在意守中运用图像、颜色、词语或在某些动作的诱 导下,大脑强化和扩大传入信息,通过正反馈机制发出指令,加强意守局部的活 动,如使局部血流加快、温度升高、感觉敏锐、汗腺活动增加等。在意守练习中, 平常不随意的内脏活动可能被意守所影响,意守训练是对内脏系统的一种积极、 主动的训练。心理活动引起生理变化或诱发疾病的事实,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观察 到了,像羞惭时脸色变红,情绪紧张时肢端变得冰冷或脸变成灰白,等等。关于 心理因素和疾病的关系,中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内经》上说:“心者,五 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医学入门》云: “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 志伤肾,皆能动血。”这些都说明精神或心理主宰着五脏六腑,情绪剧变可引起人体内脏功能失调。传统体育养生重视心理的调节,强调“少思寡欲”,追求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状态,对生理产生良好的影响。 心理状态的调节对生理功能影响的生理学基础是神经内分泌系统。
三、 呼吸锻炼
传统体育养生非常重视呼吸的锻炼,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方法有很多,如顺 和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闭气呼吸法等。这些方法是通过意念改变自然的呼吸 节律,以适应身体内部状态和外部活动的需要。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不同,腹部 的起伏很大,对腹部的内脏起到按摩作用,同时激发了腹部的内分泌腺的机能, 长此以往,对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节很有好处。现已证明,肺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因此,特殊的呼吸练习对肺的刺激也较自然呼吸为佳。深长呼吸能摄取更多的氧气,满足机体的需氧量,提高组织摄取血氧的能力。从动物实验直接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可知,抑制呼吸运动初期,可见微血管代偿性扩张,流速加快。闭气 法的练习,在控制呼吸30秒钟时,脑血流图波幅平均增加10% ,如果继续闭气, 脑电流图波幅开始减小,闭气时间过长,血氧分压过低,脑循环受到抑制。可见, 短暂的停闭呼吸的训练,能够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调节大脑血流量,提高机体 耐力水平。另外,实验证明,调整呼吸可以影响自主神经机能,呼气时中枢兴奋能广泛 扩散到副交感神经系统,吸气时则能扩散到交感神经系统。传统体育养生讲求 动作、意念和呼吸的和谐运动,呼吸与动作能够自然地合拍而成为一体,即所谓 的意、气、力合一状态。呼吸与力相合,呼则力沉,吸则力轻;呼吸与意念相合,呼则意识随之贯注,吸则意识转为灵活。身体在运动时,既可出现静态的呼吸,即慢、匀、深长,也可在松静状态中突然呼气而发劲。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呼吸、意 念、动作三者皆可以为中心灵活转换,也可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使人体内外成 为一个高效率、高质量运动的整体。在有意识地调节呼吸以及与动作配合的过 程中,呼吸肌放松与紧张的程度、膈肌上下起伏的幅度,以及支气管的舒缩活动等信息传到各级呼吸中枢,躯体运动情况的信息传到大脑的运动区,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信息同时传到心血管中枢。大脑对所有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经过信息加工、处理,使呼吸的形式、节奏、深浅与动作的起止、节奏、力量的运用等逐渐协调一致。经过反复练习,呼吸中枢、感觉运动区、心血管中枢 之间的机能联系越来越协调,联系的通路越来越顺畅,最终达到统一。
浏览2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