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少林功夫”就曾率先展 开了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 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 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入选» 2008年,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 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月山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 查拳、螳螂拳、莅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项,积极开展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武术文化瑰宝的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文 化遗产的贡献。
三、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一) 武术的文化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 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 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由此可以 看出,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民 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例如,少林功夫 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拳术套路与功法,1500多年的历史,以及嵩山 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注重整体性,对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传承与保护,比仅仅对技术进行保 护更加全面,更加特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这也是文化空间概念提 出的意义。
(二) 武术各拳种 '
中国武术的理论与技术是以各拳种方式传承的。各拳种基本上具备了 “击 有其术,舞有其套”的特点。各拳种除了有大量的徒手单人套路和器械套路外, 还有拳或器械的对练套路、功法、散招等。不少拳种还以歌诀的方式保留了拳 种的理论。武术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拳种丰富、流派众多.1979 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至1986年, 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掘组的积极 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开展了我国武 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初步查明流传 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拳种129种。1991年6月出版的《中 国武术拳械录》就是从129种拳种中选择出71拳种。其中包括少林拳、心意 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
翻子拳、戳脚、 红拳、查拳、华拳、八卦拳、三皇炮捶、六合拳、太祖拳、罗汉拳等。
四、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师徒传承
- 师徒传承的要因
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武术整体传承的唯一方式。 这源于传统武术的非标准性和长期性传承特征。传统武术的按术遵循一定的拳 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拳种和流派,而不同的 技术风格需要通过师徒之间传承才可得以流传。长期性是指武术的整体传承需 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太 极十年不出门”便是真实的写照。而这个长期的传承过程必须有稳定的师承关 系才能够确保师傅与徒弟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尽管武术被纳入了现代学校教育 的范畴,但是大、中、小学是武术普及教育,专业武术学校、高等院校的武术 教育以竞技武术为主,且时间不足;尽管武术已经有了硕士、博士的高层次人 才培养基地,但是,高校武术侧重于理论研究,而非技术传承。重要的是,武 术的拳理技法非常复杂,即使最精妙的文字也难以完全描述。因为“武术是身 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 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是不够。” “学形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 个的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 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 难度太大。"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武术必须师徒传承的道理。
- 武术师徒传承的价值
传统武术通过师徒传承,可以使技艺向着纯与精的方向发展,并能促进 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武术内容的丰富,可以迎合不同的习练者,使武术具有 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师徒传承可以保护武术内容,扩大传播对象。从技术传 承的角度,师徒传承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徒弟而言,由于是经过 层层选拔而获得的机会,一般都会珍惜机会而刻苦习练;对师傅而言,磕头的 徒弟已经是自家人,徒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自己声誉,因此,教授时必然会尽 心竭力,不辞辛苦。经过层层选拔的徒弟们,不论是从身体条件还是在心理条
件、道德水平上都适合继承本门的拳术,加之精心培养,反复磨炼,必然使该 拳种向精、深方向发展。不同的徒弟由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 拳种的不同派别。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民间武术中比比皆是。据调查,山西省新 绛县的和氏太极拳就有七八个派别。师徒传承的重要特点是纵向传播。这种传 播方式会使武术项目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殖,使单项拳种向纵深 化发展,既保障了武术技艺的特点和风格,又使武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 征。于是,出现了刚劲凶猛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的太极拳,千姿百态,丰富多 彩。拳种的多元化是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在古代社会,许多民间武术 的传播者和继承者,甘愿忍受贫穷和寂寞,为了本门拳种的代代传承默默奉献 着自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代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徒传承是武术传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武术 中不仅是历史、现在,而且还是很长时间的将来。
师徒传承可以保障武术技艺的多元化风格。于是,武术技艺呈现千姿百 态,丰富多彩的景象。在古代社会,许多武术传习者,为了传承武术,默默忍 受贫穷和寂寞,无私奉献。当今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 武术师徒传承方式的保护
师徒传承有利于武术的整体传承,但是,因传播范围而具有局限性,也 是容易失传的主要原因。一个拳种可能会因为一个传人的消失而彻底消亡。尤 其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当人们为了生 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就会放在次要地位。加之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 持,武术传承的纽带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发生 意外事件,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使该拳种流派彻底消失。所以,武术, 尤其是传统武术的生态链非常脆弱,一个拳师的离去,可能会带来一个拳种的 消失。在此情况下,通过非物枣文化遗产等方式,对政府“指定传人”进行资 助,是保护武术的有效方法之上。
(二)教育传承
教育是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武术教育的领域包括体育 学院武术(院)系、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普通中小学校、民间武术学 校等。
1.武术教育概述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同时又 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特殊规律。由于它长期根植于广大民间,积累了丰富的 传统教学方法,在武术运动广泛普及、走向世界体坛的今天,我们既要珍视传 统教学中的可贵经验,又要不断地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认真总结和建设武术教 学体系,以更好地为运动实践
服务。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学校使武术的地位得到了 大大的提高,结束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基本无武术的局面。同时,使武 术能够进入到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并促进了对传统武术的整理和教材 的编写。
现在的武术教育一般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技术动作教学。理论知识教学 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我们所说的武术教学是指套路动作及散手动作的教 学。教学过程包括:教会学生掌握武术的有关技术、技能,指导学生利用武术 运动进行身体锻炼。所以说,武术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武 术技术及演练技能的过程,是指导学生运用武术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传 授技术、技能是向学生提供身体锻炼的手段,运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 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 的内容。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 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国家教委有 关部门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召开了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 加武术试点的问题。2009年,教育部体卫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在全国进行了段位制进入大、中、小学的试点,为武术全面进入学校打下 了基础。
浏览4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