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 法门有的以一念代替万念,有的着重于锻炼精神,大都不赞成绝对的无念。比较 起来,我认为庄了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的气。这种 听呼吸的方法是庄了书上的妙法”。入静只是静功的开始,而不是全过程。入静 之后如何昵?《应帝王》篇记载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故事:郑国有个神巫叫季咸, 能给人看相,预言人的生死、祸福,异常灵验。列了知道了,告诉他的老师壶了。 壶了叫列了请季咸来给自己看相。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 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 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 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 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 “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 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 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 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故事写得很生动,有破除迷信的意义。季咸是个迷信职业者,招摇撞骗。他 可能也懂得一点医学常识,通过望诊,看人的神色情态来推测、判断人的健康状 况及身世遭遇等。壶了请他看相,把他捉弄一番,捉弄的办法就是运用气功使自 己的神情变幻莫测。示之以“地文”,是入静的境界,看来好像没了生机一般,亦 即《齐物论》中说的形如“槁骸”,心如“死灰”,故季咸说“见湿灰焉”。示之以“天 壤”是运气境界,这时“名实不入”,杂念已经排除,而“机发于踵”,以意导气,由脚 跟而起,即《大宗师》说的“息以踵”,故季咸看到了生机。示之以“太冲莫胜”,即 是守气的境界,体内阴阳平衡,气神藏而不露,像止水之渊那般平静,使季咸“无 得而相”。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即人道的境界,这时由静转动。但这个动是忘 我的动,不介入任何主观能动的因素,随其自然,如“波流”一样,“虚而委蛇”。这 叫“同于大道”(《大宗师》),“合于天伦”(《刻意》),是《庄了》静功中的最高境界, 是季咸之流和一般人所无法企及、无法理解的。这种静功有什么好处昵?《庄了》中说:“静默可以补病。”(《则阳》)“必静必 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宥》)一是治病,二是延年,这就是静 功可以达到的效果。一个人之所以生病、短命,有外界的原因,如风、寒、暑、湿、 燥、火,中医称之为“六淫”;有自身的原因,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 为“七情”;还有食色之类。外因与内因相比,内因更为重要。兵莫惨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庚桑楚》)这段话把一个人的心理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说绝了。心志不和,阴阳失调,对 于人的身体是莫大的伤害。静功能排除心头上干扰阴阳平衡的因素,使“万物莫 足以饶(挠)心”(《天道》),使人体进入一种自然运动的状态,这叫“抱神以静,形 将自正”(《在宥》),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庄了》不是一本专门谈气功的书,就是上述谈到气功的地方,也主要不是谈 气功的。在《刻意》中还可看到对吐纳导引的批评: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 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书中认为,“不导引而寿”才是理想的,这就得靠“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上 述的静功正是与这种道德相结合的。在天道的指导下做功,通过做功领悟天道, 性命双修,这是《庄了》气功理论的最大特点。南宋年间,绍兴有个严谷山人叫江 袤。曾经有过简略的阐述:人知所以守息,则知所以养气;知所以养气,则知所以入道;知所以入道,则抱一禅定,固无殊致也。庄周言养形之士,吹啕呼吸,此特其浅 浅者耳。形神俱妙,盖本于袭气母。(《南华真经本义-附录》卷六)用虚无的观点指导更易于入静,入静之后通过自身的气功运动又反过来体 会到虚静无为的哲理。做功是修养人道的缩影,修养人道是做功的扩大、延伸。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所以抱一守道与禅定入静是一致的。上文引《达生》与《大宗师》说到三日、五日、 七日、九日的修炼过程,即可以说是练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生修道的过程。 因而《庄了》书中关于气功的论述是为论道、明道服务的。今天,气功的科学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庄了》中的气功理论是祖国医学 的一份重要遗产,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正如陈撄宁说的:“庄了听呼吸法原为性 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了》者,几乎没有一个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 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 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以疗病,似乎未尽其 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暇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一门高深的修养学术。”

 

第四章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 辉映,联系密切。常言道:医易同源,医武同道。我国传统武术与医学本为一家, 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黄帝内经》载:“上古之人,其明 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 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正威则邪不侵,体壮则疾病不生。传统武术运动便是这些道理的切实 体现,也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 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 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 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 易,理成于医”之说,即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第一节武医一家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国古拳法心意蕴藏着极其深奥的人体生命学的基本原理,明清以来兴起的形 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在创编过程中也无一不受到中医学、气功学、经络学 的影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 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所谓“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如百会、哑门、天鼎、极泉、尺泽、太渊、 章门、期门、肾俞、关元、委中、涌泉等。“拳医相融,一功两用”,民间武术界、医学界自古以来就有“医武结合”的传 统。每有武学大师能创奇功的,多数都掌握了人体经络穴位及人体解剖等医学 知识,对医理颇有深入的研究,虽比不上当时的名医,但也在当地医界享有名声。 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象形武 术的鼻祖“五禽戏”,这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武术,包括虎戏、鹿戏、 熊戏、猿戏、鸟戏,对于强身健体大有益处。民间盛传唐代名医孙思邈也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 教全真七了,其中又以丹阳了马钰与长春了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就是丹阳了马钰所撰写的,长春了丘处机后来 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既是大医 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清初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 傅山先生。

浏览5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