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河洛图传入日本之谜
日本儿童在7岁、5岁、3岁时要去神社拜神。每年的一月十 五、十一月十五热闹非凡,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穿上传统的和服, 这是大和民族一个传统而吉祥的日子,然而,有多少人能知道它 的历史由来呢?其实,这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在遥远的古代,倭国的人们崇拜太阳神, 以龟为吉祥物,还流行着去神社参加祭祀活动的风俗,这里边记 述着一个苍老而不衰的古代历史,连接着的是铜镜之谜。
秦始皇(前246-299)由于没有得到道家的内丹功修行之法, 而对道家的成仙得道之术穷追不舍,几经失败后,派徐福带500 人左右的队伍,东渡采药。摄于秦的暴政,徐福去而不归,结果在 倭国传播了中原的文化,如民俗中的神社祭祀等,自然还带去了 航海技术、稻种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以太阳中心学说的历法。二 十四节气在日本得到应用,从此改变了日本史前的农业生产与生 活。《史记》中记载徐福耗金巨万,终无所获,并说东方倭国幅员广 泽,徐福还成为一地之王去而不归。
《后汉书・列传七十五・十八》则记载了从倭国来魏国朝见 的史实:“谨便共杀之,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 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今日本九州地区),光武元年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桓灵 间倭国。”
《魏志倭人传》中记载,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邪马台国(今 日本的九州地区)女王卑弥呼初到中国古代的魏国朝贡时,皇帝 赐予她“亲魏倭王”和“百枚铜镜”。
倭国当时相当落后,无文字,徐福渡海时汉字才开始流入到 倭国上层社会中去,因此,魏国与倭国的交流过程中才能有语言 沟通,倭国外交使节自称的“大夫” 一词则是这样输入到的,但是 局限于极少数人,并非广泛流通。倭国到了大约8世纪才开始有 正式的文字记录,应当归功于佛教的传播,主要借用汉字书写经 文,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假名,即汉字的草写,在使用汉字时 出现一些错写或简写,结果发展到约定俗成,延续至今,造成现代 很多日语中汉字与汉语中的字相同而意义相反的事情。如:“娘 子”简写成“娘二“德”写成“德”,“太和”写成“大和”等等。
徐福采药把文字、航海与造船技术带到日本,才有“倭国之极 南界”的“大夫”“倭国王帅升”与倭国女王卑弥呼等能够渡过激流 险滩众多的日本海峡与东中国海。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中国与日本 史前的民间与官方交往之密切。
“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进见魏王之后的160~ 180 钮发生了“倭国大乱”(《三国志》与《后汉书》均有记载),经过几 十年的战乱,卑弥呼被拥立为全倭之王。这位日本史前的杰出人 物在国势稳定之后,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 包括长寿之道,在239年到魏国进贡,作为国家的最高礼遇,魏国 国王赐予她“百枚铜镜”与“亲魏倭王印”。
卑弥呼之所以到魏国,说明对中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深刻 的了解,因为此时魏国文化、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由于魏明帝 对删节汉律,又置律博士解释律令,改革汉制使国家出现百业兴 旺的局面。
三国时期气功很兴盛,就连皇帝也极为重视,曹操将一些高 道请到皇宫学习养生方法。曹植(192 ~232)在《辨道论》中是这样 描述的:“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郡俭。悉号百岁,始能行气导引,慈晓 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所以集之敌国者,诚恐此人徒,接奸诡以欺 众,行妖恶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
曹操为了治国也是为了长寿也修炼道家气功,并且达到相当 于“辟谷”的水平。曹植在《释疑论》中这样记述:“初谓道术,直呼 愚民诈伪空言定矣!及见吾皇试闭左慈令断毅,近一月,而颜色不 减,气力自若。常云可50年不食。正尔,复何疑债哉! ”“乃知天下 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但恨不能绝声色,专习以长 生之道。”
七、五、三为洛图之数,魏明帝时期的年号数,这个交往时期 七、五、三内涵的秘密以及大量的铜镜传到倭国,古代日本崇拜的 天照大神指铜镜而言。今天日本神社中的七、五、三就是为了纪念 这一历史而保存下来。
但是,1是~ 180年间发生的“倭国大乱”以及历史的变迁则便 这段历史被埋没,所以天照大神、铜镜,七、五、三祭祀活动都成了 日本史的谜团。
有趣的是,在古代史中出现汉日互译问题,《史记》《汉书》以 及《魏志》中的倭国国王等人名则是根据倭国的语音用汉字表现 的外来语,“帅生”“卑弥呼”“邪马台”都是倭国语言的读音,近似 于现代日语的“末野”“姬子”“大和”的读音。相反倭国“卑弥呼”来 魏国时借用了汉字。“天照大神”与“大和”则既保存了汉字的原有 意义,又保存了倭国原来的读音。“太”与“大”为古代汉字通用字, 借用魏国的“太和”年号而称倭国为大和民族。
道教祭祀的前身神社传到日本并被保留下来,至今日本没有 道教,但是道教中秘宝铜镜、五行八卦天文图却不断的在日本古 墓中发现,说明至少在2200年前中国的道家文化精华就传入日本,公元200年后道教则是日本神道的起源,神社起源及七、五、三 叫节日活动远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存在,所以日本佛教设育这个 节日,尽管战乱历史因素难以确认,铜曾发现告诉我副这是事 实。在那久远的上古时期,中华祖先的一些圣贤们以古朴、顺应 自然、超凡的意识直接进入宇宙的核心领域,在6000年前揭开了 宇宙与生命的秘密,随后创立了五行学说、气功学、经络学说。道 家把生命与宇宙连同一体,以“道法自然”为理论依据进行实践, 结果出现了长寿现象,被称之为“仙”“神道家是原始自然生命 科学的继承发扬者。
道家提出“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还提出“天地不仁,以万 物为刍狗”。他们非但不求天地施恩,而且还能够“窃天地之机役 使万物二何等非凡?中国的仙道思想是人类最早的哲学思想之 一,是人类对宇宙、生命科学认识的结晶。道家哲学思想是建立在 阴阳五行基础上,把人类能看到的世界和未能看到的世界变化都 归结其中。
“五行”包括双重含意,一种是从微观与宏观角度阐述宇宙的 基本物质构成,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之象理;一种从 变化的角度阐述宇宙运动的道理,即数理,故五行哲学能够解释 宏观与微观世界宇宙万物变化之理。它的原理通过河洛图的象理 与数理表现出来,河洛图构成一幅宇宙全息图像,有空间、有方 向、有运动、有变化、有数、有量、有道理。
河洛图的中心由像称为无极图,由一个中心与四个基本点构 成,由中心向外扩展,巧妙地运用表现了五行阴阳变化原理, 中心的。为无极,周围圆的变化称为太极。河图中无极之数为 。五,其数依次递增,太极变化之数为一、二、三、四,六、七,八、 九、十,其和共五十,。与五为中心不变,故称大衍之数五十。钱币 与铜镜与盘中的“大泉五十”,即由此而来。
道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遵循五行律,大到天体星球运动 轨迹,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物质,都可以用五行图表现它们内在的 变化规律或程序。天体五行是中心与周围四象的相互关系,上古 时期观测宇宙时,以北极五星中心为原点,然后确立四象。天体在 经历数千年的变化后,现在以天地星为中心,但是不管中心如何 变化,这种设立中心的方法没有改变。现代物理学证明原子核与 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也是遵行五行律,太阳系十大星球运动,也 是以太阳为中心,九大星球围绕太阳做周天运动。在新石器时代 的彩陶与铜镜中,都有周天运动图像。
在河图中有三个中心,其数为。六、五、十,古人运用其理,将银 河系由近及远归纳为三个中心与圆周关系,称为周天运动,即三盘(即旧称三界范畴),三盘与天干地支理论蕴藏着深奥的古代天 文学知识,三盘中心与四象的内涵是不尽相同,却又相互联系。古 代的星宿天文图中,都不画太阳,而代之以周天轨道,即三个同心 圆。日落星出才能观察天象,以夜色为背景,观象于天,星星不会 与太阳同时出现,所以这种画法非常精确合理。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