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式時的拿法

兩錘都握在左手,左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然後用四指握住兩 錘索的根部,使一錘在小指側掌緣,以小指卷屈握緊其錘根繩索,另 一錘在拇指與食指間,以食指中節和拇指肚掐住錘索的根部。握好的 雨錘在左手中,要左、右相分相稱,既穩且實

握法及手型

流星錘的握法分爲正握、反握、抓握、陰陽把、攏手等法。它們 通過各種不同的手型及握法的變换來完成各種不同的動作和錘法的 運用。

(一)正握

兩手背向上,四指并攏,拇指張開.如卷餅式向下卷握,把錘索 握在兩手中,兩拇指扣在食指上,兩虎口相對

注:兩錘頭分别在兩手的小指側掌緣外。

(二)反握

兩手心向上,四指并攏,拇指張開,四指就像卷餅式向上卷回握 住綞索,把綞索握在手中.拇指扣在食指上,兩手小指側掌緣相對

注:兩錘頭在雨手虎口方向。

 

(三) 陰陽把

一手正握錘索,另一手則反握錘索

注:兩錘頭一頭在一手的小指側掌緣外,另一錘頭在另一手的虎 口外。根據動作需要决定哪手正握、哪手反握。

(四) 攏手

一手實握於錘的根部,另一手在實手前端虚攏捋之

注:圖中爲左攏手,右攏手與左攏手的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五)抓握

左手正握,右手反握,錘打出後兩手拳面成斜面,十個手指抓實

握緊綞索(圖3 -6)。

注:圖中爲左抓握,右抓握與左抓握的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流星綞中的手法不僅變化多,而且或鬆或緊,或鬆緊結合,陰陽 交錯,應該做到手指向哪錘就打哪,前手起定向作用,後手起發力作 用。但有時前手既定向又發力,後手則起隨追助力作用。出手要快, 發勁要猛,應練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威勢。要充分發揮“根在脚,發於 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技法作用。在蓄力待發時要先屈臂回 收,含胸、收腹,出錘時要迅速抖腰,通過脚踏、腿蹬和雙手的運用 把力傳送到錘的最前端,使之出錘迅猛力大,其力雖源於腰却全賴於 兩手的運用。故練好兩手的手錘技法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是至關重要 的。這就要求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手法準確、兩手配合默契,動 作靈活迅速有力,前手要快而準,後手要隨而發。勢隨身變,錘應心 手,意到錘發,迅猛有力。

雙流星錘的基本錘法及繞錘的作用

雙流星錘的基本錘法

(一) 身前正繞錘

兩脚并攏.身體直立,目視前方。左手正握一錘索的根部,位於 左胯前;右手反握兩錘的中部,位於右肩前,運動時右臂帶手,手帶 錘在身體前順時針成圓周繞動稱身前正繞錘。

注:圖中綫條是表示手、脚、錘的運動路綫。書中凡無特别注明 的,虚綫表示左手、左脚的運動路綫,實綫表示右手、右脚的運動路 綫;錘的運動路綫則用加點的虚綫表示。

要領:

繞錘時一定要貼近身,上貼近頭,下貼近腿,眼睛看錘,錘繞動 劃成的立圓所在的平面與身面平行,與地面垂直。

(二) 身前反繞綞

動作要領、要求同身前正繞錘,只是繞錘的運動方向相反,即按 逆時針方向繞動。

注:圖爲右手身前正、反繞錘的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三) 身後正繞錘

兩脚左、右開立,與肩同寬,身體直立,目視前方;左手正握一 錘索的根部,位於左胯前;右手反握兩錘索的中部,位於後腰,手背 貼身;錘運動時右臂帶手,手帶錘,使錘在身後順時針方向成圓周繞

動。

要領:

繞錘要上貼近頭,下貼近腿.錘繞動劃成的立圖所在的平面與背 面平行,與地面垂直。

注:圖爲右手身後正繞錘,左手身後正繞錘與右手身後正繞錘動 作相同,左右相反。

(四) 身後反繞錘

動作要領、要求同右手身後正繞錘,只是繞錘的運動方向相反, 即按逆時針方向繞動

(五) 體右側正繞錘

右高虚步站立,重心在左腿上,右脚尖點地,兩腿綳直,挺胸、 抬頭,左手正握一錘的根部,位於左腹前;右手反握兩錘索的中部, 位於右肩前;右手腕外展,掌心向上,臂帶腕,腕帶錘,使錘上貼近 頭、下貼近腿,順時針方向在身體右側繞動;錘繞動劃成立圓所在平 面與地面垂直。

要領:

錘運動時要貼近身體繞動,且臂和腕的動作要小,着意把力傳到 錘頭,使錘運動得快速有力。

注:錘在身體的左、右側正、反繞錘稱爲體側繞錘。包括:身體左、右側正、反繞綞及與身體交叉左、右側正、反繞錘。

(六)體右側反繞錘

動作要領、要求同體右側正繞錘,只是運動方向相反,即按逆時 針方向運動

(七)體左側正繞錘

左高虚步站立,重心在右腿上,左脚尖點地,雨腿綳直,挺胸、 抬頭,右手正握一錘索根部,位於右胯前;左手反握兩錘索的中部, 位於左肩前,左手腕外展,掌心向上,臂帶腕,腕帶錘,使綞上貼近 頭,下貼近腿,順時針方向在身體左側繞動,錘繞動劃成立圓所在平 面與地面垂直。

(八) 體左側反繞錘

動作要領、要求同體左側正繞錘,只是運動方向相反,即按逆時 針方向運動

左高虚步站立,重心在右腿上,左脚尖點地,兩腿綳直,挺胸、 抬頭,左手正握一錘索根部,位於左腹前;右手反握兩綞索的中部,
錘繞動時上體向左轉45度,使右手位於左肩前方,掌心向後與臉相 對,臂帶腕、腕帶錘,使錘上貼近頭,下貼近腿,順時針方向在身體 左側繞動,錘繞動劃成立圓所在平面與地面垂直

 

要領:

錘運動時要貼近身體左側,手的動作要小,錘運動的速度要快而有力。

(十)體交叉左側反繞錘

動作要領同體交叉左側正繞錘,只方向相反,即按逆時針方向繞 動。

(十一)體交叉右側正繞綞

右高虚步站立,重心在左腿,右脚尖點地,兩腿綳直,挺胸、抬 頭,右手正握一錘索根部,位於右跨前;左手反握兩錘索的中部,錘繞 動時向右轉體45度,使左手位於右肩前方,掌心向後與脸相對,臂帶 腕、腕带綞,體右側,使綞上貼近頭,下貼近腿,順時針方向在身體 右側繞動,錘繞動劃成立圓所在平面與地面垂直。

要領:

錘繞動時的動作要小,錘運動要快而有力。

(十二)體交叉右側反繞錘

動作要領、要求與體交叉右側正繞錘相同,唯方向相反,即按逆時針方向運動。

(十三)正上雲錘

左高虚步站立,重心在右腿上,挺胸、抬頭、左脚尖點地,兩腿 绷直,左手正握一綞索根部,位於胸前;右手反握兩綞索的中部,右 手上舉至頭上,臂帶腕、腕帶錘.使錘在頭上順時針與地面平行繞轉 。

要領:

綞一定要在頭上平繞,不要使錘頭下垂。

(十四)反上雲錘

動作要領、要求與正上雲錘相同,只是錘繞動時方向相反,即按 逆時針方向平繞。

(十五)撩打綞

左手正握一錘的根部,右手正握兩錘索中部,右錘由體右側正繞 接向前撩打,錘打出後左手跟上,右手掌心向前下方;左手掌心向右 斜下方,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放鬆,攏於錘索,掌根向下, 鬆手撩打;同時右脚向前跨一大步 成右弓步,以助出綞之力(圖3- 14、圖 3 - 15、圖 3 - 16)。

要領:

出錘要快、猛,左手緊隨,力 貫錘端。

注:圖爲右撩打錘,左撩打錘 與右撩打錘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十六)抓握打綞

左手正握一綞索根部,右手反 握兩錘索中部,由體右側正繞錘接 向前抓打錘,錘打出之後,兩手掌 面成斜面,十指抓緊錘索。

要領:

出錘要快、猛、平,力貫前端。

注:圖爲右手抓握打鍾,左手 抓握打綞只是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十七)拉錘

前綞打出後,後手貼身體將錘拉回,有直拉、斜拉之分。

注:圖爲左手爲後手,爲直拉。如後手向下或向上拉, 稱爲上、下斜拉。無論怎麽 拉都要使綞索拉直,而且要拉得快,一拉到位。

(十八)扔綞

右手抓住一綞體,左手正握或反握另一錘索的根部,瞄準目標借 腰力將右手錘屈臂扔出,錘扔出的同時左手速前抖,使錘打的遠而有 力,錘扔到位後立即上右脚,右手速上前從錘索下架住錘索。

要領:

扔錘時動作要快、準而有力,使錘打到最遠端,扔錘的撃法是, 當綞扔到最遠時,使錘頭和錘索有向前及向下的打撃力。

注:圖爲右手扔錘,左手扔錘與右手扔綞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左手正握一錘根部置於左胸前,右手正握兩錘索中部,位於右胸 前方錘由體右側反平繞;當錘繞到身體右側時,速上右脚 成右弓步,錘變爲用横勁貫打;錘打出後,左手前送至右手虚口成抓 握(左手一定要到位),拳心向下.右手拳面成斜面,小虎口向前, 拳心向下。

要領:

錘打出後力達錘體的内 側面。

注:圖爲右貫打鍾;左貫打 綞與右貫打綞動作相同,左右 相反。

(二十)撒手錘 掛肘轉身,向身後打錘,綞 打出後前手撒開,貼着錘索滚到 m~21 綞索的下面用手背架着錘索(圖

3-28、圖3-29)錘到位後即向斜下拉錘。

要領:

撒手要靈活,讓人看不出撒手;撒開的手要緊貼錘索滚下,變成 用手背架着錘索以保持出錘的方向和力量,力到即回拉。

注:圖爲右撒手錘,左撒手錘與右撒手錘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繞錘”的作用

“繞錘”是流星錘中的主要技術,也是最基本的錘法。基本上每 一個錘法都要通過“繞錘”的技術動作才能完成它所要完成的錘法, 因此“繞錘”是一個很重要的技法。通過“繞錘”才能發揮撃、點、 勾等錘法的作用,“繞錘”是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不僅很多流星錘 的動作是由“繞錘”來連接的,而且在“繞錘”的過程中也是儲備力 量和突然變化錘法的過程,雖然“繞錘”的進攻意義不大,但没有 “繞綞”也就没有進攻。“繞錘”的好壞直接影響綞勁的發揮,所以説 “繞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技法。只要錘一動就得 通過“繞錘”來實現它的作用。所以,練好“繞綞”是練好流星錘最 根本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既然“繞錘”在流星綞中起着這般重要的作用,那麽在練習“繞 錘”技術時就要嚴格、緊密,使“繞錘”完整、到位;在練習“繞 錘”時一定要達到綫立且直,面平貼身,迅猛利落,自然流暢。只有 這樣才能給下一個動作做好準備,打好基礎,使上下動作的連接達到 完美和協,使之錘出手力即發至錘端。要錘借身力,身發錘威,當力 達最前端的同時綞索則勁直如棍。如果“繞錘”没能練得直、立、 快、準的地步,則發錘時就不可能做到力達綞端,錘索如棍,那麽發 錘也就失去了進攻的威力,也就談不到在技法上達到完美的境地了。

“雲錘”也屬於“繞錘”之類。它的作用與“繞綞”相同,同樣 起着承上啓下的技術作用,但它是爲横、勾、掃和大臂横掃錘創造技 術前提。當然也必須做到“錘借身力,身發錘威”的技法要求。

浏览1,8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