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河洛图与天道
早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先祖的圣贤们.在表现天体结构以 及星球运动原理时,就已经应用了数学、绘画等方法,用。代表 “天道无极”的圆周轨迹,用自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代表星宿,创作了河洛图。数学的最高结晶是创作了 “盘古”,即丹书原理数阵图。伏羲根据河图之阴阳变化的象理与奇偶 数排列的数理之间的联系,创作了 “六合”,根据洛图阴阳之象理 以及数阵的“三五”之数理,,发明了太阳历法即“丹书”,并创作了 “九九之数”,即中心为一的数阵排列,“九九之数”是一种数学演 算方法,即数阵图。
八卦图是伏携根据“九九之数”的排列方法发明的,伏羲以誉 草“一 ”“一 一”代表阴阳号码,演示数理、象理变化的规律,揭 示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可知性、可变性。
“八卦图”即通过“一”“一-"阴阳变化表示万物之象,通 过“一 ”“一 一 ”排列表示数与数之间的相互联系,象与数结合 一体,揭示了 “五行”“六合”之间的关系,把宇宙万物变化规律性、 天体结构轨迹与运动规律画成图形。八卦图把古代文化的天轴学 说,天心学说,日心学说,地心学说,元气学说图像化,因而揭开了 宇宙运动的奥秘。
八卦图的发明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由此,形成了以关 文学的五行八卦与数学的奇偶数结合一起,解释宇宙形成与变化 的哲学,俗称阴阳哲学,它是中国上古时代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的 高度结晶。
自然数中的奇数,一、三、五、七、九代表的天体宇宙结构,称 为阳数,即混元一气,上中下三才(包括三界、三心),北极五星,北 斗七星,九宫运动规律,数学中的偶数二、四、六、I、十表现的运 动变化,称为阴数。
宇宙的变化包括日月交替,昼夜轮回,冷暖变异等,可用阴阳 两个字代替,也可以再把阴阳变化分成寒暑易往为四季,四时,而 星球运动的周期规律则可以用“六合”表现,包括天干、地支,内涵 八风、八节、十旬、十星等,这种用阴阳数的变化体现宇宙变化的 方法,渐渐简化成哲学名词“阴阳”两个字以代表天地间的一切变 化。
河图的“三五之理”确认了天体运动的圆周轨迹,因而古人得 出“天道日圆”的结论,进而产生“丹书”(即历法),那么为什么称 “河出绿图”“洛出丹书”呢? “绿图”与“丹书”的内涵是什么呢?它 与“六合”九九之数”是什么关系?它与八卦图又有什么联系呢?
从伏羲的发现与伏羲的发明中的联系可知,“绿图”与“丹书” 就是河洛图的变形图,伏羲把河洛图的抽象图变成直观图,“绿 图”就是六合天文图,“丹书”就是形成太阳历原理的“九九之数”, 它也是伏羲画八卦的理论基础。后人进一步由此演化出“金丹原 理图:
一、河洛图与历法
一般改朝换代都要对历法进行修改,这样,过去的历法就被 淘汰,而宣传旧历法无疑要威胁到新政权的稳固,最原始的历法原理河洛图,也就被扼杀在封建专制中。
《汉书•律历志》记事日:
“元凤三年(公元前80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送他 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月,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 宜,更历之过也。”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寿王,不服。妾人 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 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奏可。诏与丞相、御使、大将军、右 将军史各一人、杂候各上林清台,课诸历疏瘠。凡十一家,以元凤 三年十一月朔且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寿王课疏远。案汉 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喜,大不敬。有诏 勿勃o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 亦第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谓历皆疏阿。又言黄帝至元凤三 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实,长安单生国、安陵梧育治始终,言黄帝以 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寿王又移帝王录,彝、禹年岁 不合人年。寿王言化挺为天子代禹,甄史生亦为天子,在政、周阿, 皆不合经数。寿王历,乃太史官戴历也。寿王狠曰「安得五窠历?” 又妄言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少余七白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 之乱世。幼:寿王吏八白石,古之大夫,服衣,诵不祥之辞,作妖 言,欲乱制度,不道!奏可。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再幼死, 更救勿劫,遂不更言,诽谤更甚,竟以下吏。”
寿王所言的殷历,谓之黄帝历,黄帝历由黄帝的大臣容成•制 定的,至此被废除。这里边记录了几个古代历史文化问题。
浏览3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