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武术教育传承有助于在青少年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通常是指植根于一个民族深层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及其对 社会理想设计的总和。这种精神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演进和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之体现。它代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 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生 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是推动或延缓一个民族发展的 内在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和宝贵 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须继承的精神食粮。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希望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华,是青少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国内外非物质 文化传承的经验,无论是从弘扬民族精神还是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政府都应 给予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强有力支持,这包括健全立法制度、管理体制及加大 舆论引导等。社会应将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进行推崇,通过学校、媒体、 社区、家庭、同辈团体等渠道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学校武术教育是青少年传承 武术文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应以启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只有青 少年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文化的需要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之所以开始着手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 精神,是
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大、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而忽 视素质教育,致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 至出现数典忘祖的个别现象。由此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我国各个领 域的蔓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除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 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外,以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教育也非 常重要。因为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术教育就是一种全方位的传统 文化教育,可以达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武术的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对遗产保护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局限于欧洲。20世纪初,人 们开始认识到,一国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该国,而且应该属于全人类。1964 年由“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ICOMDS)通过 的《威尼斯宪章》具有里程碑意义。《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 和作用,把它看作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认为“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 们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不走样地把它们的信息传下去”。同时,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开始了大量宣传活动,并对埃及阿布辛拜勒等31处历史遗迹进行修 复和保护。1968年,召开了 “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 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按照学术界的 一般看法,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研 究机构。1985年3月,侯仁之等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提案,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 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12月1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签署了我国加 入“公约”的文件,开启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历史。1986年, 我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今己有31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 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
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大、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而忽 视素质教育,致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 至出现数典忘祖的个别现象。由此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我国各个领 域的蔓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除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 课程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外,以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教育也非 常重要。因为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术教育就是一种全方位的传统 文化教育,可以达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武术的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对遗产保护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局限于欧洲。20世纪初,人 们开始认识到,一国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该国,而且应该属于全人类。1964 年由“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ICOMDS)通过 的《威尼斯宪章》具有里程碑意义。《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 和作用,把它看作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认为“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 们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不走样地把它们的信息传下去”。同时,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开始了大量宣传活动,并对埃及阿布辛拜勒等31处历史遗迹进行修 复和保护。1968年,召开了 “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 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按照学术界的 一般看法,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相关研 究机构。1985年3月,侯仁之等四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提案,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 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12月1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签署了我国加 入“公约”的文件,开启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历史。1986年, 我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至今己有31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 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
三、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一) 武术的文化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 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 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由此可以 看出,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民 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例如,少林功夫 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拳术套路与功法,1500多年的历史,以及嵩山 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注重整体性,对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传承与保护,比仅仅对技术进行保 护更加全面,更加特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这也是文化空间概念提 出的意义。
(二) 武术各拳种 '
中国武术的理论与技术是以各拳种方式传承的。各拳种基本上具备了 “击 有其术,舞有其套”的特点。各拳种除了有大量的徒手单人套路和器械套路外, 还有拳或器械的对练套路、功法、散招等。不少拳种还以歌诀的方式保留了拳 种的理论。武术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拳种丰富、流派众多.1979 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至1986年, 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掘组的积极 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开展了我国武 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初步查明流传 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拳种129种。1991年6月出版的《中 国武术拳械录》就是从129种拳种中选择出71拳种。其中包括少林拳、心意 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