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术的武 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了这样的观念。综观我国传统武术 的各个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 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 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以优美为主,与西方文明所突出 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 “德、艺”的统一,使武术在其本质特征之上,又渗入浓厚的理性因素。

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各家各派 都提倡习武者以修养身心为宗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 要遵守社会公德、尊师重道、扶危济困、厚德载物;如内家拳有五不传:心险 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前四种讲的都是有关武德方 面的内容。而少林派有“少林十条戒约”,武当内家拳要求习武者“为天地立 心” “为生民立命”“止戈禁暴”等等。各家又有“未习武,先教德”的说法, 可见武德在武林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武术借助“直觉体悟”的思维观,实现着与自然之道相互通融,衍 生出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技术技法;中国武术借助"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使得武术技法得以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日趋完善,形成拳理相通的文化特性, 并在技艺修行的过程中,兼备了道德的教育功能,延续了中国文化教化的文化 属性。

第二节武术的文化的传承

一、武术文化传承

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 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 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它不同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武 术随着中华民族为争生存,是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和发展的,且成为不 可或缺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 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今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武器时代,武术就自然 地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它具有的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还是不可磨灭 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 动规律和技术风格。其特点有三:一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 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性非常明显。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 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目的在于战胜对方。套路运动尽管在技术规格、运动幅 度等方面与攻防技术的原形有所变化,但仍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踢、打、摔、 拿、击、刺是套路的技术核心。二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武术既 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 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 “形断意连”。三是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种 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它们有不同的动作结构、 技术要求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

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一项内容涵盖广阔,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 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我国传统文化项目,客观地讲,它既是我国传 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当下流行的,具有丰富休 闲意义的,依然深受许多人喜爱的优秀运动项目。从整体上讲,丰富多彩的中 国武术文化应该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范畴。然而,武术所具有的完整教育内 容、深层哲学追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所包含的完整武德规范、贴切人生哲 学、修身养性之道;它所具有的爱国救民意识、爱族爱乡思想以及积极参与民 族斗争和国家政治的内容体系和文化情怀等,往往又是当代体育所不能完全涵 盖的。这些具体的问题,也就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 绍祖先生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上讲话所指出的:“武术属于体育, 但又高于一般体育。”"武术与西洋体育在层次上是不同的,武术应该属于高 层次的科学,高层次的体育。""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中国国粹、 瑰宝,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我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华 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概念上,"传承”侧重于纵向的代代相传,而“传播”则侧重于横向 的国内外推广。从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角度,“传承”与“传播”又具有交 融性。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在纵向"传承”的同时,也存在着广泛“传播”的 问题。从传播途径上,武术的师徒、家族传承,及武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武术教育等,侧重于武术的"传承”;武术竞技比赛、武术商业表演、武 侠文学和影视则侧重于“传播”;武术文献则对武术的“传承”和“传播”都 很重要。

武术融入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武 术的练习者和传播者,要继承武术文化,使其进入世界体育、-艺术、文化之林, 必须对其进行大力的传承和传播,使其代代相承。

二、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武术的传统需要经过连续不断地传承, 才能防止文化的流失。否则就会形成“文化空巢”现象,即空余文化外壳,而 缺乏文化内容。武术重视传承具有现实意义。顾颉刚曾言:历史的传统不能一 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前后衔接不起来。文化的蜡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总 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这传统。武术作为历经数千年而仍具 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其精粹代表是具有历史传承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是需 要传承和爱护的。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发现”意识,这是对传统 的"探索和重新解释,是对历史尘埃的拂去,是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新清理”。 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武术服务现实社会的传承价值突出

武术服务现实社会的传承价值突出,传承的现实意义明显。一是健身价值。 近年来,在相关太极拳运动与慢跑、体操等常见健身项目的对比研究中,都明 显地得出太极拳运动优于对比组项目的研究结果。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等方 面的要求较低,不受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武术运动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 与身体波动,讲究心平气和,除了可以健身强身外,还可以修身调心。二是教 育观赏价值。武术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可在练习中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 优良品质,提高个体修养、以武养德等文化素养,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同时, 武术运动还是一项动作优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有着较强的 观赏价值。三是超越价值。在当今体坛,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高度市场化运作 机制和效益是令人惊讶的,同时,由此而导致的诸如运动损伤、滥用兴奋剂等 实际问题也让人触目惊心。而武术运动一直被公认为“绿色运动”,这项以人 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为最高追求、 突出表现以人为本的健身理念的运动,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的人文关怀与超越 价值。武术是一种既可以用于健身竞技,又可以用于自身修炼的运动方式。到 目前为止

武术比赛没有出现兴奋剂现象,它必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中,发挥巨大的、无可估量的社会作用。总之,中国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价 值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二) 武术的文化传承有助于武术拳种流派的发展

武术传承是武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意义如下:

(1) 促进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代代相传。武术的文化传承可以将武术技 术和武术文化继承并流传下来,并使之得到保存和保护。

(2) 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新的拳种流派的产生。武术传承能够促 进不同拳种流派的技术与文化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产生新的拳种或流派。例 如,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赵堡等不 同流派;南拳中蔡拳、李拳、佛拳在传播中形成蔡李佛拳;王琴斋集多家武技 之长创立了大成拳,等等。

(3) 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增值。武术传承可积淀和增值文化。 传承时间越久远,文化积淀就越深厚。这种积淀使武术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 使武术技术更加精细和多变,使武术内涵愈加丰富和深邃。这是文化传承的规 律。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就是世代相传的结果。但是,文化的传承和沉积不是 一个简单机械而又僵化的传递过程,而是有所扬弃、有所借鉴、有所创造的文 化增值过程。武术在传承中完成了这种增值。

浏览3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