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沿袭着中国文化崇尚“直觉"的思维方式

直觉体悟,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一切来自体内外因素的干扰,集中 所有的思维能力,在所有已知的思维材料和认知经验基础上,对客体的本质属 性和规律性联系做出迅速识别和整体判断的思维方式,是对宇宙本质或事物规 律的灵感性领悟。这种思维方式不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常以“悟"作为认知 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过内在直观实现认识的突变与飞跃。直觉体悟不经过明 显的中间过程就能直接得出结论,所以具有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其过程,也 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之中,人们崇尚的是自然。自然是一个泛化的、笼统的概念, 具体来说,自然表现为宇宙中说在的“象"象"是人与自然沟通之道,“象” 是万物之道的有效载体或媒质。透过“象”,人们才可以感知到自然之变化, 认识到万物之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之''象”的 摄取通常都是通过“直觉"感性的思维来实现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武术技术的构成来体察到中国武术注重“直觉感性” 的文化精神。武术是由各种蕴涵技击意识的动作构成的,这些动作并不是凭空 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类的格斗行为和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实践活动。即 将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经“感性"的分析,演绎成为构成武术的技术动作。例 如,形意拳,它取动物之特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其基本拳法中的十二形 拳,正是建立在对十二种动物特性的基础上,仿其法,效其技,而演化而来的 拳法,比如太极拳的动作效法水之柔软。老子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柔软的,无定形的,因而能因形就势,随 物赋形,变化莫测。其以松柔舒缓的动作为外显,粘连绵随,或不动如山,或 沉静如水,其内在却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高深玄机。

中国武术将自然的变化规律运用于拳法之中的特点,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直觉”思维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的发展演 变可以说是通过直觉的思维获得的感性认识的总结和凝练。在这种文化精神的 作用下,形成了风采各异、妙趣横生的中国武术,塑造出外延和内含都极其广 袤深邃的中国武术。

(二)中国武术沿袭着中国文化践行“体悟"的思维方法

体悟,习称领悟、顿悟,即在对研究对象深刻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获 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是创造的直观,属于创 造性思维方式。慧然独悟,若风吹云,突然灵感,顿然领悟。

体悟思维,是一种由于人脑灵感而突然获得成果的思维活动。实际上, 在灵感产生以前,思维主体已经对认识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人的主观意 识没有感觉到在思考,而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在运行着思维,在某个偶然时刻大 脑突然闪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可能存在于文明时代任何人的社会实践中, 科学家的许多发明灵感都有过这种体验。

中国武术同样印证着传统文化中“体悟性”这一文化精神。从中国武术 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察觉,武术技术主要是通过武术家的亲身实践,以及对外 界其他事物的观察与模仿来实现的。即通过体悟的方法,在对外界事物的观察、 模仿和思考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武术技术技法,并通过反复的体验实现不断地超 越,改善原有的技术技法与实践经验。因此,“无论拳法、拳势、拳理,无不 需要渐彻渐悟” o对于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套路的习练都是一种肢体的历练过 程,在经历了身体的体验后才有可能形成对武术意识的真正理解。这种通过亲 身体验而获得的各种技术实践,作为形成和发展武术技术内在规律与理想实践 方法的主要手段,是中国武术的独特思路。

作为东方形态的文化,中国武术在与西方形态的文化的比较中,最大的 反差反映在中国武术是“追求体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武术真正的精髓所 在。对武术的感悟,也就是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 地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方法与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 所以,通过反复的运动实践与观察思考,即“体悟”的方式,才能获得方法性 的直觉能力,实现对中国武术内在精髓的直觉认知。

(三)“知行合一":中国武术实践范本的文化精神体现


  1.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哲学观念,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 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王守仁所讲的“知行 合一”,指的并不是实践与认识相符合的含义,这里的“知”,是一种良知, 也就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理念,而“行”,是指人的道德践履。王守仁指 出,“知”与“行”二者之间,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 行不能算真知。而良知,无不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在王守仁看来,知决 定着行,道德意识是人之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就是达到良 知的方法,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良知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是 良知的完成。

  1. “知行合一”实现着中国武术理论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1)拳理相通:中国武术“技”与“理"的统一。古人每云穷理尽性乃 至于命。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万类众生莫不有性,理不穷则性不明,命不立则 身不安。中国武术门类繁多,拳种各异,形态迥然,然而各家都讲“万变不离 其宗” “万法归一"=这里的"宗”与"一”,就是指各类武术拳种的“理” O 常言道:“拳法变幻,而理为一贯。理”如何理解呢?

其一,从宏观的方面讲,“理”是人体运动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中国古 代思想家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已指出,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 人可以与天地相参,一人的生命也反映着天地运动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因此,人 的生命过程就要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符,要顺乎天地之道。《周易》用“一 阴一阳之谓道”高度概括了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规律,中国武术基于对 这个普遍规律的认识,仅改动p个字,称“一阴一阳之谓拳” o可见,阴阳之 道是武术运动的规律。几乎所有的拳种都遵循阴阳之理。形意拳论中记载:"在 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一体,虽分三体之名,然统之于阴阳。"再如, 拳法技术中的“圆”“空”等运动形式也都是对自然运动规律的体现。八卦掌 是沿圆走转,随走随变,步如瞠泥,手如拧绳,腰如蛇转的拳术;太极拳是轻 灵、圆活、缓慢的拳术,它要求技术运转处处走弧形,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

其二,从微观的方面讲,“理”是各类拳法所遵循的拳术要领和特点。 拳谚有云:“言不明,理不通。理不通,艺不精。”这里的“理”,就是指各 种拳法之要义。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中 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例如,形意拳拳理为依据阴 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学说,配合内脏经络和十二种动物的主要技能,像其形, 取其意,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至形生。可以说,形、意统一是 形意拳的精髓。再如,八卦掌具有《易经》的不易、变易和简易之理。“不易 之理”体现在八卦掌中的动静、刚柔、虚实、缓急之中;“变易之理”体现在 八卦掌演练和应用时因势成便,执中用权,在变化中修炼身心和克敌制胜;“简 易之理”体现在八卦掌以切实有用为圭臬,拳势简洁,着法灵活。

(2)崇尚武德:中国武术“德”与“艺”时统一知行问题是一个认识论 的问题,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如 果认识论不与道德修养结合,便很难成为哲学的一个部分流传下来。从孔子起 就把能否言行一致视为在道德上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广由此可知,"知 行合一”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德修养的问题。

作为中国文化典范的代表,中国武术文化自古便具有一种教化功能的文 化。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浓郁的教化属性的作用,使得用于打的中国武术又不提 倡打,始终把“礼”"德”放在第一位。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的表现 为“德”与"艺”的统一。

浏览3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