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看来,世问万法,唯心所现。染污法与洁净法,现象与本质,并不是两 种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体的两面。它们是相对于人的识与智的不同呈现。染 污法与洁净法的区别,并非是客观的;认识主体以智观照还是以识执着,乃是决 定客体以现象的染污法呈现还是以本质的洁净法呈现的重要前提。破除执着, 转识成智,一切法皆为洁净法;相反,以识执着,一切法皆为染污法。也就是说, “我的世界是不真实的,首先是因为我是不真实的;而还原真实的我的世界,则必 须首先彰显真实的我。”当必须通过客体来证明自我之存在的经验心转化为自明 的超验心之超验心的时候,世问染污诸法的洁净本质也就自然得到了还原。佛 教的修行,即对心的训练,即对心的属性的转变过程。既然佛教的修行乃是转变 心的属性,那么,如果能够在武术运动中去除执着而转识成智,对我们来说,这一 似乎与佛教相距甚远的武术运动,自然也就变成了佛教修行的一个法门。少林禅医不但具有独特的学术理论及神奇的临床医术,而且特别注重健身 养生。寺僧在长期的参禅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立了具有少林特色的健身养生 法,成为少林禅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与治病同源,鉴于众僧长期坐禅导致身体虚弱,为了兴佛传教,不得不 寻求健身长寿之道。这其中有习武强身,也有对其他养生法的摸索。传说,跋陀 同弟了僧稠出山云游,一度由弟了慧光住持寺院。因慧光后半生重佛,倡导“僧 者应专禅,精其经文,颂之尽处矣”,所以,在慧光的主导下,这时候僧众几乎都重 佛,有为读会弥陀经而三天不饮食者,还有静心而七天不下禅床者,更有一僧人 如痴如呆地坐在禅床,其表叔来报家父去世,他仍不理睬。诸如此类者千奇百 怪,结果寺院大半僧人都面黄肌瘦,四肢无力,有的甚至身染重病,上殿诵经的僧 人逐渐减少。而且,寺地无人耕种,连水也挑不回来。少林寺陷入老弱病残一片 暮气败象之中。
僧稠禅师返寺见此情景,对慧光说:“师兄何法治寺,落成今日兮?”慧光深感 失略,懊悔不及,长叹一声:“愚兄不才,请贤弟代吾住持之职,另施高策吧。”于是 僧稠接任了住持,重新制定院规,主张僧者不仅要精通佛经,而且还要勤修养生 之道,宜耕寺田,兼习拳术,寺院才日渐兴盛。
随着少林武术的风行,武术套路逐日增多,其中,出现了专门用于健身的武 术套路。少林寺派往会善寺任方丈的惠铭和尚,寿达138岁,还能日行百里,舞 剑弄铲。他在圆寂前整理编写的《少林长寿拳》和《仙翁剑》等都是适合老年人的 健身武术套路。
宋代,福居和尚为了增强众僧体质,提高武功,特邀武林高手会集少林寺交 流武艺,而后汇成拳谱。其中的柔拳、莲花拳,就是专门供年高体弱者强身防病 的套路。他晚年精研养生,亲自登山采药,发现了三十多种有补益、强壮、延寿功 效的药物。宋代末,来自洛阳的白玉峰创编的五拳,就是健体养生之法。
宋瑞宗年间的洪温和尚,佛、医、武、文皆通,尤擅长气功。他编写的《罗汉十 八手》,特点在柔,宜活动四肢,久练可健体延寿。他还指导炊役僧研制成功了 “五糕”(长寿糕、白蒿糕、齿菜糕、枣梨糕、萝卜糕)、“三饭”(八宝饭、元宵饭、荣养 饭),常食可健脾胃、增食欲、祛心火、清湿热、安五脏、调六腑,达到防病、健身、延 寿的目的。
元代的福裕大和尚撰写了《少林金刚延寿功法》,把传统医学的五行学说合 理地贯穿于金刚功法之中,透彻地阐述了人体腑脏与阴阳、肢体活动与阴阳平衡 的关系,用五行学说来推理金刚功的一招一式与人体各部的生理变化和各部的 关系理法,详尽地说明了演练金刚功大式二十四招对于健体延寿的作用。
明代,寺僧练武之风盛行,但由于寺规森严,戒杀禁肉,片面的素食和单调的 茶饭远远不能满足武僧们因习武而过度消耗的能最,影响了武僧的体质。医科 的本乐大师建议主持僧订立食谱,以明代天启年间,清泰和尚认真总结众僧长寿 的经验,撰写了《少林寺食谱》《少林寺茶谱》《少林寺气功健寿法》和《少林还少 丹》等。他的杰出之作《少林寺长寿诀》,不仅叙述了对长寿的五点经验,而且还 告诫众僧只重武而忽略膳食,必临缩寿之害。从此,凡敬佛者大多也善武,凡擅长武术者大多也参禅,又兼习医。
到清代时,吸取明代武僧习武过胜而忽视养生所造成的体衰短命的教训, 各代住持都强调众僧先学文学,后学佛经兼习武,并倡导习医,促进了少林禅 医特别是养生学的发展。乾隆年间的方丈玄贵和尚不仅自己注意养生,而且 鼓励众僧修炼长寿。在他的倡导下,少林寺掀起了长寿热,修炼长寿和研究养 生的僧人越来越多。和他同时期入寺院的老僧寿终大多在70岁以上,越过百 岁者多达10人。玄贵和尚终年112岁,在圆寂前,还写下了《长寿旨要》,被后 世称为延寿法。
如秀和尚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僧医,而且擅长气功,特别注重对养生之道的探 讨和研究。他12次出山到各地拜访武林高手和百岁寿星,学习别家养生之长, 探讨长寿之法,促进了少林健身养生法的发展和传播。
少林养生方式表现为以功法为导,以医药为用,以禅修为髓,以提升生命力 为归,其作用在于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少林“医禅”养生文化的“内壮 自强”的保健方式,符合未来养生向“潜能激活”的高端发展的趋势,符合国际上 备受推崇的主动保健潮流。
第四节 杂家与传统武术养生
杂家是中国战国末期至西汉初产生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 “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艺文志》将其列为 “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了》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 刘安召集门客所编,对诸了百家兼收并蓄。在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 道、儒、释诸家思想对养生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融道 家、儒家、佛家等诸家学说于一体,尽取所长的大养生观。但是,自称“非循一迹 之路,守一隅之指”的杂家对养生思想的形成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 后世很少有人从事相关研究,故一直未受学界的重视。客观点讲,《吕氏春秋》成 书于秦而总括于战国,虽然诸如《荀了》《庄了》的言论有助于诸家摒弃门户之见, 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自知之明,但荀、庄仍是各有所宗;真正完全打破门派、平等地 对诸了百家思想学术进行客观总结并全面继承的,只有《吕氏春秋》。也正因于 此,《吕氏春秋》的体育思想也就成了战国百家争鸣过程中的高亢谢幕余音之一, 是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杰作。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 做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他被任用为秦 国丞相。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 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强 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 公了”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吕不 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 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 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 尤其令吕不韦看重。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 这些擅长文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 士,像荀卿等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 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 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 取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 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于全书 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 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 所遁矣。”《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二、吕氏春秋与传统武术养生
上面我们说到,《吕氏春秋》一书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等内容。体育方面主要是推崇武术养生之道,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养生思想。书中养生、治身以治天下的目的,对“顺其自然” “动以养生”的思想以及运动与修身相结合的主张,提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见解。 如果说,庄了论养生,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体育的萌芽,那么《吕氏春秋》中的养 生论,则把我国古代武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浏览3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