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八段锦动作图解
(-)两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宽相等。双眼平视前方,闭口, 舌头轻抵上腭,周身肌肉放松,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伸指直。意守丹 田,精神集中,如图6-1所示。
动作要领:
两臂徐徐从身体两侧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交叉,翻掌,掌心向 上如托天状。同时抬头,眼看手背,两脚脚跟提起离地。
两臂放下,同时两脚脚跟着地,还原成预备姿势。
如此反复8次。两手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松静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横跨一步,双腿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两膝做 内扣劲,两足做下蹬劲,臀髓呈下坐劲,如骑马背上,两手空握拳,屈肘放于 两侧髓部,距甑约一拳许;随吸气,两手向前抬起平胸,左臂弯曲为弓手,向 左拉至极点,开弓如满月,同时,右手向右伸出为箭手,手指作剑诀,顺势转 头向右,通过剑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伺机待发,稍停片刻;随呼气将两腿伸 直,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于胸
操作提示:两臂自体侧抬起平胸时身体易出现前后晃动和耸肩,纠正方 法是两脚抓地,气沉丹田,沉肩坠肘。
练习此势重点是在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左右旋转运动,可改善相应部位 的血液循环,特别是头部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心肺进行有节律的按摩,从而增 强心肺的功能;再加上伸臂、扩胸、转颈,使肩臂、颈部和胸肋部的肌肉、骨 骼、韧带得到锻炼和加强。
操作提示:足跟提起时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十个脚趾稍分开着地。百会 上顶,两手下按,使脊柱尽量得以拔伸。患有脊柱病变者足跟下落要轻,不可 用力过重。
功中两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起落,通过震动,使椎骨之间各关节韧带得以 锻炼,并使浊气自涌泉排出。同时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 防治椎体病变。
站式八段锦可强身健体,舒筋活络,对病愚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治。 如肝郁气滞,表现为胸闷、急躁易怒、两胁胀痛、头晕耳鸣等,当疏肝理 气,可选一、二势经常练习。脾虚气滞,表现为胱腹胀痛、食少纳呆、恶 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应健脾理气,可用二、三势。心肾不交,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当交通心肾,补肾清心,用五、六势。 清阳不升可用四、七势;肝阳上亢可用四、八势。心脑血管病者,选练前 四势为宜;呼吸系统疾病者,多练一、二、三、七势;消化系统疾病多练 三、五势;颈腰椎病者多练四、五、六势。无病之人作为防病保健可以全 套锻炼
三、“直觉体悟,知行合一”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性,这种文化特性不仅体现在 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还体现在该民族所形成的思维范式与实践范 式上。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文化较之于世界文化,其思维与实践的方式是 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人在生活中更加偏重于对外界事物进行"直 觉”式“体悟”的思维范式,以及在认知层面更加凸显“知行合一”的实践范 式。这种思维特征与实践特征也深深地体现在中国武术之中,并成为中国武术 基本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
中国武术沿袭着中国文化崇尚“直觉"的思维方式
直觉体悟,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一切来自体内外因素的干扰,集中 所有的思维能力,在所有已知的思维材料和认知经验基础上,对客体的本质属 性和规律性联系做出迅速识别和整体判断的思维方式,是对宇宙本质或事物规 律的灵感性领悟。这种思维方式不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常以“悟"作为认知 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过内在直观实现认识的突变与飞跃。直觉体悟不经过明 显的中间过程就能直接得出结论,所以具有主体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其过程,也 因之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之中,人们崇尚的是自然。自然是一个泛化的、笼统的概念, 具体来说,自然表现为宇宙中说在的“象"象"是人与自然沟通之道,“象” 是万物之道的有效载体或媒质。透过“象”,人们才可以感知到自然之变化, 认识到万物之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之''象”的 摄取通常都是通过“直觉"感性的思维来实现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武术技术的构成来体察到中国武术注重“直觉感性” 的文化精神。武术是由各种蕴涵技击意识的动作构成的,这些动作并不是凭空 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类的格斗行为和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实践活动。即 将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经“感性"的分析,演绎成为构成武术的技术动作。例 如,形意拳,它取动物之特长,象形取意,取法为拳,其基本拳法中的十二形 拳,正是建立在对十二种动物特性的基础上,仿其法,效其技,而演化而来的 拳法,比如太极拳的动作效法水之柔软。老子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柔软的,无定形的,因而能因形就势,随 物赋形,变化莫测。其以松柔舒缓的动作为外显,粘连绵随,或不动如山,或 沉静如水,其内在却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高深玄机。
中国武术将自然的变化规律运用于拳法之中的特点,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直觉”思维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的发展演 变可以说是通过直觉的思维获得的感性认识的总结和凝练。在这种文化精神的 作用下,形成了风采各异、妙趣横生的中国武术,塑造出外延和内含都极其广 袤深邃的中国武术。
(二)中国武术沿袭着中国文化践行“体悟"的思维方法
体悟,习称领悟、顿悟,即在对研究对象深刻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获 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是创造的直观,属于创 造性思维方式。慧然独悟,若风吹云,突然灵感,顿然领悟。
体悟思维,是一种由于人脑灵感而突然获得成果的思维活动。实际上, 在灵感产生以前,思维主体已经对认识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人的主观意 识没有感觉到在思考,而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在运行着思维,在某个偶然时刻大 脑突然闪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可能存在于文明时代任何人的社会实践中, 科学家的许多发明灵感都有过这种体验。
中国武术同样印证着传统文化中“体悟性”这一文化精神。从中国武术 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察觉,武术技术主要是通过武术家的亲身实践,以及对外 界其他事物的观察与模仿来实现的。即通过体悟的方法,在对外界事物的观察、 模仿和思考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武术技术技法,并通过反复的体验实现不断地超 越,改善原有的技术技法与实践经验。因此,“无论拳法、拳势、拳理,无不 需要渐彻渐悟” 对于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套路的习练都是一种肢体的历练过 程,在经历了身体的体验后才有可能形成对武术意识的真正理解。这种通过亲 身体验而获得的各种技术实践,作为形成和发展武术技术内在规律与理想实践 方法的主要手段,是中国武术的独特思路。
作为东方形态的文化,中国武术在与西方形态的文化的比较中,最大的 反差反映在中国武术是“追求体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武术真正的精髓所 在。对武术的感悟,也就是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 地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方法与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 所以,通过反复的运动实践与观察思考,即“体悟”的方式,才能获得方法性 的直觉能力,实现对中国武术内在精髓的直觉认知。
(三)“知行合一":中国武术实践范本的文化精神体现
浏览3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