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步挂掌
(1) 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一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接触为准。甲提左脚, 乙提右脚,向同侧开步至肩宽,'随之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手按至胯侧,掌心 均向下,掌指均向前,眼看对方,呼吸平缓自然。
(2) 左手提起向甲右胸推按,坐腕立掌,意想左手掌心;甲右大臂不动, 右手屈臂拾起,在乙左手腕内侧相贴;甲用右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养老穴与乙 先手腕内侧的列缺穴相贴,掌心向前,掌指向上,眼看两手。
(3) 乙左臂稍用力;甲右手指向外用腕骨穴和阳谷穴滚压乙的列缺穴向 外,同时向右、向下挂掌至腹前,眼看两手。
(4) 乙右手抬起向甲左胸推按,坐腕立掌,意想右于掌心;甲左大臂不 动,左手屈臂抬起,在乙右手腕内侧相贴,用左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养老穴与 乙右手腕内
侧的列缺穴相贴,掌心向前,掌指向上。
甲右手松开落至胯侧,乙右手回落胯侧,右臂梢用力;甲左手指向 外用腕骨穴和阳谷穴滚压乙的列缺穴向外,同时向右、向下挂掌至腹前,眼看 两手。
双推手
合步四正手
双搠势。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双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接触为准。 甲乙左脚尖外摆45° ,提起右脚向前上步,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右手前伸 相搭,两手背相贴,左手抬起按在对方右肘部,右腿屈膝前弓,形成双拥 势。眼看对方。两手背相贴后,微用力前搠使中诸穴相互崭压,同时左手 按曲池穴。
甲搠乙捋势。甲右腿继续前弓,右手微外旋前挪,臂成弧形;乙右 手内旋在甲手背上滚压,随之两手向右捋,同时左腿屈膝,重心后移,身体微 右转。
甲挤乙按势。甲右臂屈肘,身体微右转,用右小臂挤乙胸部,左手 松开,扶至右肘内侧,与乙左手相接;乙身体微左转,两手扶甲右臂向下,向 前推按,同时右腿屈膝前弓;甲随乙按势,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屈膝。
甲捋乙搠势。甲右手向下,外旋向石、向上扶按乙左肘部;同时乙 左手外旋前搠。甲随乙挪势,左手内旋,两手向左捋乙左臂,身体微左转。
甲按乙挤势。乙左臂屈肘,身体微左转,用左小臂平挤甲胸部,右 手松开,扶至左肘内侧,与乙右手相接;甲身体微右转,两手扶乙左臂向下、 向前推按,同时右腿屈膝前弓;乙随甲按势,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屈膝。
双捆势。乙左手向下,外旋向左贴甲右臂下侧滚出,扶按甲右肘部, 右手随之前搠;同时甲右手外旋向上捆至胸前,左手按乙右肘部。甲乙各含捆 劲,形成双捆势。
平圆双推手
预备姿势:甲乙相对站立,相对距离以双方两臂握拳前平举,拳面 相接触为准;双方右脚向前方上步,两脚内侧相对,相距约10-20厘米;双 方身体重心稍偏左腿,左腿屈蹲;同时双方右手向前上举,臂微屈,手背相 贴,手腕交叉相搭,左手掌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
甲右手内旋,掌心按在乙右手腕上,向下、向前推按,左手同时 扶乙右肘部向同一方向推按,使乙右臂贴于胸部(通称为"按”)
臂用捆劲承接甲按劲,同时左手掌扶于甲右肘部,向后引,重心后移,左腿 屈蹲,身体微向右转,用右臂将甲按劲向右引,左手辅助,使甲按劲落空(通 称为“化”)O
(3)乙顺势翻右掌,右掌心按于甲右手腕上,同时两手向下、向前推按, 其动作和目的与甲用按势相同;甲右臂则用劲承接乙按劲并向后引,同时左手 掌扶于乙肘部,重心稍后移,上体微右转,用右臂将乙方按劲向右引化,使其 按劲落空。
如此循环反复练习。
推按时重心前移,向前弓步,向后引化重心,后移坐身,进退掌握得体; 双手粘连粘随不能脱离,领会顺势走化。随屈就伸的虚实变化。
- 进三退三双推手
(1) 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双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接触为准,甲乙左脚 尖外摆45° ,提起右脚向前上步,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右手外旋前伸,两手 交叉相搭,手背相贴,左手抬起扶按对方右肘部,右腿屈膝前弓,形成双捆 势。眼看对方。
(2) 甲重心前移,提起左脚;同时乙重心后移,提起右脚,右手内旋向 甲胸部推按,同时右脚向前上步,落在甲右脚内侧,形成按势;甲顺乙势,右 手向左屈臂回搠至胸前,随之左脚向后落步,左手扶在右肘内侧。
(3) 甲右手向下,外旋向右、向上贴乙左臂下侧滚出,扶按乙左肘部, 左手内旋向上捋;同时乙提左脚向前上步;甲提右脚向后退步,左手继续内 旋;乙随之左臂屈肘向前挤甲胸。
(4) 乙左手向下,外旋向左贴左臂下侧向外滚出,扶按在甲右肘部,右
手随之前搠;甲右手外旋拥起,重心后移,提起左脚;同时乙重心前移提起右 脚向前上步,落在甲右脚内侧,随之右手内旋扶甲右手腕,向前推按;甲顺乙 势,左脚向后落步,左手向左网臂捆至胸前,左手扶至右肘内侧。如此反复练 习,也可甲乙互换练习。 '
- 立圆双推手
(1) 预备姿势:与平圆双推手相同。
(2) 甲右手向乙面部内旋伸插,左手扶于右肘部,重心稍前移,右腿屈 膝前弓;乙以右手用拥劲承接甲之来劲,左手扶于甲右肘部,重心稍后移,左 腿屈膝,向右转体,将甲右掌引向头部右侧,使其落空。
(3) 乙顺势将右掌置于甲右手腕上,向下循弧线切按,左手同时向下 按甲右肘部至腹前,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右手向前伸插腹部,左手 扶于甲右肘;甲以右手用搠劲承接乙之来劲,右臂顺势回引,左手扶于乙 右肘部,重心后移,左腿屈膝后坐,向右转体,将乙右手引向右胯侧,使 其落空。
(4)甲再将右手循弧形上提至头部右侧向乙面部伸插,左手扶于乙右肘 部
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乙如前势用搠劲将甲右手来势向后引向头右 侧,使其落空。
如此循环反复练习。双手立圆推手可左右足及左右手互换练习。
- 折叠双推手 '
(1) 预备姿势:与平圆双推手相同。
(2) 甲右手内旋向乙面部伸插,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弓,左手扶于乙 右肘部;乙以右手用搠劲承接甲来势,左手扶于甲右肘;重心后移,左腿屈膝, 身体微右转,右臂外旋屈肘,使右掌心向上翻于甲右手腕上,向下循弧线引带 沉压甲右手至右腹前,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前弓。
(3) 乙将右手循弧线上提向甲面部伸插,左手扶于甲右肘;甲随势重心 后移,以右手用搠劲承接乙来势,身体微右转,左腿屈膝后坐,右臂外3^,屈 肘,使右掌心向上翻于乙右手腕上,向下循弧形路线引带沉压乙右手至右腹前, 左手扶于乙右肘。
(4) 甲将右手沿弧形路线上提,向乙面部伸插,重心前移,右腿屈膝前 弓;乙随势重心后移,以右手用搠劲承接甲来劲。
如此循环反复练习。双手折叠推手可左右足及左右手互换练习,方法相同。
第二节八段锦
八段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动功功法。“八段”谓其节数,“锦” 谓其珍贵。
八段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宋人洪迈所编的《夷坚志》中。它在长期流 传发展中,又形成许多流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传,以刚为特色,动作繁而难, 又名武八段。南派所谓梁世昌所传,以柔为特点,动作较简易,采用站式,又 称“立八段” “文八段”。这八段的歌诀经过不断修改,至清光绪初期逐渐定 型,成为今天广为流传的七言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 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 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是古人创造的一套有八节动作的功法,相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这套功法简便易学,疗效显著,通过锻炼,可以疏通气血经络,强身健体,因
此倍受欢迎,而被人们称誉为精美的锦缎,故名为八段锦。
八段锦是古人创造的以八节不同的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体操,有强身防 病与辅助治疗等作用。现根据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主编的《康复医学》一书中 的八段锦动作介绍如下。
一、站式八段锦动作图解
(-)两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宽相等。双眼平视前方,闭口, 舌头轻抵上腭,周身肌肉放松,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伸指直。意守丹 田,精神集中,如图6-1所示。
动作要领:
两臂徐徐从身体两侧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交叉,翻掌,掌心向 上如托天状。同时抬头,眼看手背,两脚脚跟提起离地。
两臂放下,同时两脚脚跟着地,还原成预备姿势。
如此反复8次。两手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浏览4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