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强扶弱的侠义文化侠,是武德精神的浓缩,也是练习武术的终极目的。侠义文化 始终贯穿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中,是始终被代代武林中人奉为圭臬的武术规则。习武人都深知并遵循这一规则:无论何时,尚武崇 德的侠义精神都不能丢。
- 豪爽过人
侠义精神的由来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它承载了传统 伦理和道德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灵魂之 中,已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组成部分。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侠,以武行侠。武即武力、武术,侠 即行侠仗义。“武”反映出了人们习武并用武力、武术征服社会、获 得认可的一种渴望;“侠”则体现了人们对完美社会道德伦理的期 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 天下不平事”。“侠”是目的,“武”是手段,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 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司马迁的《史记》单列“游侠列传”开 始,中国就有了崇尚游侠的传统。“游侠”之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期,推崇的是平等交游、知恩图报以及为义死节的精神价值,司马 迁赞其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 困。”游侠的“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品质精神也一直为武术家 所传扬,成为武德。游侠皆尚武,即为武侠。《吕氏春秋》中有一则鲁莽勇士的故事:齐国有两个勇士。一 天,两人不期而遇,于是坐在一起喝酒。喝了一会儿,两人似乎都 有些醉意,于是一人提出,要去买肉下酒,另一人止住他,说你我 身上有的是肉,还买什么肉。于是两人抽出刀来,在自己身上割肉 下酒,至死而止。
这两个勇士给人的感觉,一是悲壮,一是鲁莽,这大概是中国 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形象,尽管有点夸张,却十分生动地反映出这类 人物的风貌:他们性格豪爽,有着过人的勇敢,视死如归。
南朝时的王筠曾写过一首名为《侠客篇》的诗,诗曰:
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
黄金涂鞘尾,白玉饰钩膺。
晨驰逸广陌,日暮返平陵。
举鞭向赵李,与君方代兴。
诗中的游侠,仗剑南北,来去迅速,装饰豪华,意气风发,无 疑诗人对这个侠客的精神是极为心仪的。
古代武侠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做出惊世之举以前, 多是混迹于市井中的无名小民。如战国时的朱亥是魏国都城大梁 “市并鼓刀屠者”,聂政以屠狗为生,荆轲是一介游民。他们的抱负 不同世俗,平时的言行举止也不同于常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然 而自尊自强,卓然傲立,平交王侯,不为权贵所屈。如信陵君曾多 次邀请朱亥,朱亥却置之不理。
由于武侠可以承担重大使命,而且这些使命常关系到君王的身 家性命、社稷国祚,权贵就是利用他们重气节轻性命的品质,降尊 折节,对这些人礼遇有加,结为心腹。如战国四大公子(齐孟尝君、 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养必死之士,以供他们政治上的 需要;吴公子光善待要离、专诸,以便让他们为自己登上王位行刺; 魏国严仲子交结聂政以刺丞相侠累;燕太子丹为行刺秦王,尊荆轲 为上卿,以山珍海味、车骑美女相待,而且每天亲自登门拜访。一 旦武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为知己者去赴汤蹈火,必要时 不惜一死,以报知遇之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武侠以生命为 代价,为报“知己”的事迹在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篇章。春秋战国时的武侠,给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品 质为后世所颂扬,为人们所景仰,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无数后人模 仿的榜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成为千古绝唱。
- 文武双全
尚武任侠的理想人生
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 侠为尊。中国历史上出色的武术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文学家, 而以文学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术“练家子”,或者对武术有着浓厚 的兴趣。这种文武交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李白早年爱好的是学剑求道, 他曾经在成都青城山和道士学剑,又在山东齐州领过道教的道录, 也就是正式成为道教的弟子。魏颍的《李翰林集•序》中就说李白 “少任侠,曾手刃数人”。李白的诗也有许多是以剑为题材的,如: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怀 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 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南宋的岳飞是历史上的抗金名将。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可他的文学功底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满江红》中看出,无论是他的辞章还是语境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绝不是一般水平能够 写出来的。同时岳飞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从他所留下的作品《前后 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的草书铁画银钩,酣畅沉雄,便转流行, 任笔挥就,浑然天成,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与苏东坡 齐名,历史上称为“苏辛词”,其词风格豪放,词境瑰奇。辛弃疾武 艺十分高强,所以他创作的词许多都是描写战争和武功的,如《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用许多具体的形象写出了战场的壮阔,并透露了词人对战 场情思的留恋和回味。这种壮阔的战场背景以及豪迈而悲壮的情思, 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 仗剑行侠
——剑与侠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侠客自古以来就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仗剑行侠,伸张 正义,正是中国侠义精神的体现。这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
赵客绶胡缨,吴钩霜雪明。银安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千 秋二壮士,炬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这“侠骨香”三个字,给了后世多少侠者以精神鼓舞。尤其值 得称道的,在他的诗作中,把侠者救弱扶倾、反抗强暴、为知己者 死的精神,升华到反对强权、维护正义的思想高度上。一句“脱剑 膝前横”则是把侠客那种高大威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白在《东海有勇妇》中,描写了一位满怀忠义肝胆、持剑为夫雪恨的女侠:“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 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二交兵
杜甫诗中亦有许多吟剑之 作,如:“舞剑过人绝,鸣弓 射兽能,镭锋行惬顺,猛噬失 矫腾……”
杜甫写剑吟侠之作虽不及 李白多,但他的一首《观公孙 大娘舞剑器行》却彪炳千古, 在中国武术史和艺术史上留下 了珍贵的一页。
他还专为这首诗写了一个 颇为详细的序: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 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 元三载(公元715年),余尚童稚,记于邸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教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 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 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从上述这些诗词中的侠与剑的叙述,可以看出,侠与剑似乎已 经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仗剑行侠,已经成了古代侠客的形象的代表。
- 侠隐精神
事了拂衣去的侠客行
侠者中最受欢迎、传颂最为广泛的还是那些有奇技异能而不以 技恃强者。如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曾记述了一位兰陵老人的故事:唐时黎干做京兆尹,在曲江池画龙求雨。当他带着衙役赶到时, 围观的群众纷纷让路,唯独一老人站在街头不避。黎干大怒,一怒 之下杖责了老人二十棒,奇怪的是杖落在老人身上却似打在皮鼓上, 老人也不求饶,也不喊痛,杖后扬长而去。黎干明白遇到了异人, 便派手下跟踪。当晚,黎干便前往老人的住所兰陵巷拜访,见面即 拜伏于地,先自责有眼不识泰山,后为自己的杖责辩解:“在下做京 兆尹,若不得百姓尊敬,就要坏了规矩。老丈义士,千万不要因白 天之事怪罪,否则就非义士之心了。”他这番话倒说服了老人,老人拿出酒菜款待黎干。夜深,谈到 养生之术,老人言辞精奥,黎干又敬又惧。老人说:“老夫有一小 技,在大人面前献丑。”于是入内更衣,发结红带,身披紫衣,手持 长剑短剑七柄,“舞于中庭,迭跃挥霍,拽光电激,或横若裂帛,旋 若规天”。有一口二尺余的短剑,剑锋时时欲刺黎干衣襟,吓得黎干 “叩头股栗”,拜伏曰:“今后性命,皆丈人所赐,请准随侍左右。” 老人却说:“君骨相无道气,不能传我术!”揖手而入。黎干回到府 衙后,气色如病,照镜才发现胡须被老人用剑削去了寸余,衣袖也 被划破了。第二天,黎干再去兰陵里寻访,老人已不知去向了。
浏览4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