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统武术概述

第一节传统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 发展历史过程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国 所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与挫折,始终顽强 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承并发扬光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源于原始时代的生存耳卫活动,是搏斗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在长期 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在对这些攻防技能 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武术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 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就开始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 时武术以其独特的御敌自卫功能以及健身和娱乐价值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但当时技击之术仍然主要用于格斗,无论是民族、阶级之间的战争,还是少数 人之间的搏斗,都是以短兵相接的格斗为主。

“武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文中 有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这里的“武术” 泛指军事武力,与今天的武术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大相径庭。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武术,既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又 是整个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仅仅把中国传统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 门技能,还不能够深刻地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具有更 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更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把所有领域的事情,全部纳 入做人的视域。在中国古人眼里,无论你技术、知识水平怎么高,如果不以做 人为目的,终将是失败者。而武术文化明显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这种文化观念、 精神、思想。比如强调"武以德立” “德为艺先”,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 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映了刚健有为、入世进取、匡扶 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 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理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实求 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个人技艺的 纯熟,开发内在潜力,不断超越自我等。

中国传统武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吸取其他 文化形态的精华完善自己,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使自己也发展为一种独 立的优秀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 的内涵、多元的功能,

还在于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历史上曾遭外 敌入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传统武术却都没有因此消亡;它与多种文化 形态并存,乃至互相渗透和影响,却没有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 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第二节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它是中国人民千百 年来,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中逐步积累、发展、完善起来的集健身、修身、 防身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技术风格独特。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 套路与搏击等运动形式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培养意志、陶冶性情、训练技击、 防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国外享有崇高声誉。

一、武术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武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早在100多万年前, 原始初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过程 中,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同时又是武器),且在与猛禽野兽搏斗中, 学会了奔跑、跳跃、击打、躲闪以及运用石器、木棒等格斗技能,产生了自觉 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因此,武术最早起源于生产劳动——生存竞争,萌芽 了武术的最根本特征:技击性。

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了占有和反占有、掠夺和 反掠夺,经常发生争斗。这种经常性的部落战争锻炼并提高了人们的战斗技能。 由于原始战争中人与人的格斗,使武术脱离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武术的萌生。 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使用武器的经验经过归纳、总结,在 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战斗的演习和操练萌生了武舞——武术的原 始训练形式;在原始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等比赛方式确定部落首领, 从而萌生了武术竞赛。从文化形态上看,原始社会的武术是多位一体的,既是 狩猎的训练形式、丰收的庆典形式,又是军事演习和宗教仪式形式。

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新石器时期出现了多种石 兵器,除石刀外,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石槌等,而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是武器的巨大进步。

(2) 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人们在战争中使用武器,同时积累了使 用的经验,经过归纳和总结,便从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

(3) 萌生了武舞。原始社会人们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行战斗的演习和 操

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产生了武舞。这种武舞不仅 是武术技术的演练,而且还有武艺表演、宣扬武威的作用。

(4) 萌生了武术比赛。在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比赛 的方式来确定部落首领,这是武术比赛的萌芽。

二、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原始公社解体,产生私有制,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一 时期武术不单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且开始发展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 组织的社会活动。

这时木器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攻防 格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武舞开始分化,为形成套路打下了基础;有 了体制比较完备的对抗形式的竞赛活动,并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和 娱乐性;把武艺(礼、乐、射、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武术已成为一 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一)隋唐五代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较 全面的发展。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演变,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了丰富的武 术文化;武术的技艺向多样名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自觉性武术意 识出现,武术理论开始形成。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铁器代替铜器,武器有 新发展,方法和技术有新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的竞赛项目;创造了模拟动物或 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拳种;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有很大发 展;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形成;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开始对外交流。

隋唐五代武术兴旺发展。武器“废长兴短”“以铁代铜”促进了武术技 术的发展变化;唐代武举制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舞蹈、舞乐丰富了武术套路 的结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的武术较之隋、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代战争频繁,仍把武举作为 取士之法,明确规定了考试项目,并兴建武学,培养武艺高超的人才。

明清时期

明清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 到了广泛发展。武术体育化进程已完成。武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己基本形成了 理论体系。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套路技术和攻防格斗技术趋于形成和完善。有大量的武术著作研究 套路内在的结构规律与运动形式,还有详细的动作图解。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 功能与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习武健身为主旨的发展趋势拓 宽了武术发展领域,标志着武术的体育性更强了。

流派林立。武术家“各有师承”,在传授武术过程中,互相吸收、借鉴、 融合,逐步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著名的有少林、峨眉、武当等。武 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武术已繁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武术进行了分类。人们根据运动特点把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种 划为内家拳,把少林拳等多种拳种归于外家拳。有的按地域分为南派、北派。 也有按山川分类,如武当派、峨眉派、长江流域派、黄河流域派、珠江流域派 等拳派。

武术内容向多样化发展o各派拳术均有徒手与器械的练法。器械有长、 短、软、双兵器等。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十八般武艺”=流行的套路 已有几百种之多。

练武组织大量出现。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非常活跃。由于斗 争的需要,“社” “馆”把练武活动作为组织、教育和训练群众的重要内容, 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变化。

随着商业的发展,保镖行业兴起,出现了以武术为职业的保镖、镖 师等。同时,整体观武术理论形成。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导致大量武术著 作问世。如明

浏览3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